国际贸易2017年精选论文一: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公平的国际分工和价值分配
国际分工模式是全球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的体现,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不断加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从一国国内向跨国界生产转移,国际分工模式开始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市场一体化与产品生产的片段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导致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兴起,国际贸易开始向价值链贸易的方向转变。全球价值链理论重新审视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将他们加以联系。因此,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价值链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在性质、数量、方向及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或地区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谋求高附加值,纷纷将区域经济活动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中,并不断争夺全球价值链上附加值较高的战略环节,这是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所在。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表明,不同国家的企业从事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全球价值链整合的实质即各环节中的企业能善其所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专注于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核也业务和环节,然后利用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将非核心的环节和业务实施对外承包。由于研发设计与品牌菅销环节的利润空间较大,所获附加值较髙,而生产制造环节所带来的利润相对较低,全球价值链上的利润分布格局逐渐发生改变,主要利润开始由中间制造环节流向两端设计与品牌环节,最终逐渐形成一条U型曲线,也即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宫,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产业转移来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在资金、技术上有着相对优势的发达国家通常有着保护性的资源开发政策及较商的环境保护标准,这使得其劳动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并严重阻碍了跨国公司进一步获取超额利润。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倾向于从事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以获取高附加值和垄断利润,同时将那些低利涧、高消耗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至劳动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生产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并且发达国际对技术和资金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造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严重依附。
.............................
1.2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2.2研究框架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稱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本章还论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区位商与GVC地位指数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江苏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作为本文研究的起点,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江苏制造业集群的行业分布、集群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基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再通过江苏制造业増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判断出江苏制造业集群的GVC分工地位,并探讨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为后文江苏制造业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进行转型升级提供依据。
第五章探讨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一是技术创新升级;二是品牌创新升级;三是组织结构升级;四是打造自主价值链,实现价值链升级。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2.2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2.1.1全球价值链
随着国际分工逐渐由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这些"任务和活动"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被分配到具有相应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完成,然后再贸易等跨国流动的方式实现这些"任务与活动"或者生产过程的衔接,并使得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生产过程不断分割化的背景下,一种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以跨国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无国界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产品制造已由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制造转变为世界制造,而货物及服务贸易也带有了任务贸易的色彩。因此,从生产组织角度来看,产品从最初研发设计到最终市场销售的过程是全球生产网络在各国或地区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因此这一过程从价值的角度看也是全球价值链在各国或地区之间逐步形成的过程。
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品种类、国家或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及全球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延伸,传统的贸易统计标准和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原因在于传统的贸易流量存在一定的重复计算问题,若以此为依据衡量各国的贸易状况则难以反映客观真实情况,并且严重扭曲了对全球价值链各参与国或地区所获贸易与分工利益的统计,造成所见非所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国际组织及国内学者近年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在传统贸易流量的基础上对贸易统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改进,建立了一套新的国际贸易统计理论。其中,许多学者在各国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国际投入一产出表",并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全球价值链各参与国或地区所实现的增加值,这种增加值为基础的"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统计标准和方法来说,能更加科学真实地反映各国的贸易状况,因此逐渐被各国认可与应用。此外,"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考察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一国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重新审视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对全球利益分配W及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影响。
..........................
2.2理论基础
2.2.1全球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为国际竞争格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在此基础上,Kogut通过对价值增值链的阐释来分析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价值増值链以价值增加值为基础,价值增值链上不同环节所带来的增加值不同,对不同环节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比较优势,二者的相互作用又共同决定了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此外,Kogut所提出的价值链观点包含了产品从要素投入、生产组装到最终交易消费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价值创造与循环的过程,反映了价值的空间配置与垂直分离间的关系,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全球价值链的本质与目的是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全球价值链就是基于这一价值实现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跨国的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原料投入、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过程。全球价值链反映了利润在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分配,包括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者、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及客户等。该定义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关联互动与博弈。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研究较为广泛的机构是英国Sussex大学,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集合,包括概念设计、产品研发、加工生产、销售使用及报废等。各种活动可由一个企业集中开展,也可由许多企业共同进行,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全球价值链理论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中,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散布于全球各地,并且分别从事着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循环利用等,不同的增值环节所获得的利润也不相同。在价值链中,设计研发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利润较高,而中间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较低,这一特征使得价值链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通常我们称之为"微笑曲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在制造环节累积了的足够经验之后,只有通过创新升级和服务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才能扩大附加价值及利润空间,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
3江苏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19
3.1江苏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19
3.2江苏制造业集群的行业分布——基于区位商指数.............20
4江苏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7
4.1中国制造业的GVC国际分工地位——基于GVC地位指数..............28
4.1.1数据来源................28
5全球价值链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37
5.1提高技术创新水平...........37
5.2实施品牌创新战略................39
5全球价值链下江苏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5.1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江苏制造业集群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部口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生产以传统的引进与模仿等方式为主,不利于向新型产业转变。因此,江苏制造业集群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充分掌握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实现从中间的制造环节向左边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移动的升级,打造新型产业基地。
首先,要提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集群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在集群创新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江苏省应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主,对于进行产品、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及政策的优惠,同时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激发企业创新的意愿和动力;同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应与政府、髙校、科研院所建立起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大型项目、重点课题的研究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i此外,加快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对境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的利用能力,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向企业内部迅速且有效的集聚。相比国内企业来说,国外企业在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上有着较大的优势,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向其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其实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也正经历这种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的阶段,但是该阶段的不足在于这些专注模仿的企业容易安于现状,并产生技术创新的惰性,因此单纯的引进与模仿从长期来看难以产生持续的创新效应。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对这种单纯的引进与模仿加以适当的改变: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对引进或购买的专利技术或产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可以和国外企业共同构建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再创新的能力。
.........................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在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制造业集群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区位商指数分析了江苏制造业集群的行业分布,研究发现:江苏制造业集群以劳动和技术相结合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包括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尽营近年来集群内部的产业结构要素逐渐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但是集群发展仍然停留在以劳动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的生产阶段,走粗放型产业道路,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
同时,基于GEM模型,探讨了江苏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基础因素、企业因素和市场因素。具体来说,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持力度、技术优势、专业化人力资源、国际市场巧求。结果表明;(1)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来提商制造业集群的运行效率,改善制造业集群的治理和结构安排;(2)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在短期和长期都阻碍了其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但是长期的不利影响明显小于短期,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在制造业集群形成阶段和成长阶段依然占据重要地位;(3)尽管江苏省教育和科研投入都很髙,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江苏省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系统内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渠道,从而导致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较低;(4)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可以带来高的使用效率和资本回报率,有利于提高集群的创新水平,推动集群的窩端化发展;(5)江苏制造业产品出口仍以劳动、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增加对江苏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一部分技术型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时,便转向广阔的国内市场,因此集群内部难以产生创新发展的激励。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江苏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科研投入、人才发展及国内外市场需求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外部因素缺乏与集群内部的有效关联,尚未完全发挥其对集群发展的积极作用,江苏制造业集群内部的要素投入仍以传统的組成结构为主,资本、技术、市场、服务等高级要素的缺乏导致江苏制造业集群难以向新型产业转变,产业类型仍以传统型产业为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2017年精选论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金融板块为例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依然以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同时英镑、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国际货币职能。中国加入世资组织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第一大货物出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中对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频繁,尤其是在中国与周泣国家的贸易结算中。
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盛子,众多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上。目前学术界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并不统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最权威的国际货币体系机构将货币国际化定义为:一国货币从最开始只在本国境内履行货币职能,最终发展到在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行使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的过程。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标志着经济金融开放的趋势已被确定,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必须充分反应市场供求关系,这将彻底实现利率、汇率市场化,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开放资本市场有利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资金运作效率的提高,但也会增加股票市场尤其是金融板块的不稳定性,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及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也会对股票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
1.2选题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尤其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对股市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主要针对人民币对股市的影响机制,分别从FDI和金融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影响股市的传导途径,希望可以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补充和完善。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增加境外资本对中国的投资,从而给国内股市带来更加充沛的资金。本文通过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影响中国股市的途径,可使投资者通过观察各个经济因素的变化,更好的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情况,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
........................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股票定价理论
资本市场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股票定价理论,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中,股票定价理论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活动都要遵守价值规律,股票市场也不例外。传统股票定价理论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为核心,买卖股票时将股价与股票的内在价值作比较,股价比内在价值高时就卖出股票,股价比内在价值低时就买进股票。
货币替代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效力。如果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即一国居民只能持有本币,而且在交易中不能使用外币,也就是完全不存在货币替代现象,货币政策的效果的确会发挥到最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上述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定会存在货币替代现象,这就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当某个国家发生货币替代时,大量外币就会流入本国,读就会导致在本国市场上的外币种类増多,同时本国居民可选择的币种也会增加,因此居民对本币和外币需求量的不确定性就会増大,进而导致货币当局对货币的供给量更难把控,而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的首要调控目标,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使得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另外,利率也是货币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货币当局调整利率,一国货币的成本会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替代或反替代就更有可能发生。因此货币政策很难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
2.2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7月2日公布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施细则》,该细则实行了许多具体政策,例如开放个别城市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其中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为首批开展城市,甄峰(2014)认为这一举措正式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2010年6月17日,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举措使得可用人民币结算的境内试点地区从5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级行政区域。如图1-1所示,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从2009年的35.8亿元人民币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5063亿元,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增长了141倍,到2015年底人民币结算金额高达72300亿元。这说明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最终实现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6年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成倍增长,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余永定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讨论中,往往把结算和计价混为一谈,我们不应该追求大量使用人民结算,而是努力使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
...........................
第3章人民币国际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分析...............18
3.1FDI机制.............18
3.2金融机制..............19
第4章人民币国际化对股票市场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23
4.1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23
4.1.1数据的选择与分析................23
第5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41
5.1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合理调整外商直接投资..............41
5.2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对股价的调节作用..............42
第4章人民币国际化对股票市场影响妍制的实证分析
4.1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
本部分主要采用实证方法来检验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首先根据第3章的分析选取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的变量,然后根据变量选择合适的数据区间,利用这些数据进行GLS回归及主成分分析,来检验股票市场与这些变量的相关关系,并具体测算出这些变量影响股票市场的具体程度系数。
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选取合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要与接下来要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匹配,更要充分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选取的数据不恰当,会对实证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不合理的投资、管理决策等,因此,数据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本文对经济指标的选取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问题研究中的有效做法。
.......................
第5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合理调整外商直接投资
第4章的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吸引FDI来影响股票市场的系数最大,说明从FDI这个环节入手进行改革完善,进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最有效。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调整。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商投资政策。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尤其欠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方面,我国与国际法规严重脱轨,而法规的不健全会导致外商不愿、不敢来我国进行投资,因此为增加外商投资的信也,我国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我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可能会与经济发展情况脱节。例如,我国为保护某一产业的发展而采取了限制外商投资的政策,但随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它己经完全可与外商进行竞争,而这时如果还采取限制外商投资政策,反而会影响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外资政策,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第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可以使外商规避汇率风险,方便外商与国内企业的沟通,减少交易障碍,因为我国目前跨境结算大部分仍然使用美元,我国与外商交易需要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这样就增加了汇兑成本,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节省了部分汇兑成本,促进了外贸发展,进而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2017年精选论文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征,其发展对带动制造业及其他行业,乃至推动本国工业化与现代化,提高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2014 年我国以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为 1290 亿美元首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2015 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 7813.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4%,尤其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直接投资增加明显,并在我国高技术行业领域投资增幅较大。
在全球市场中,我国装备制造业多类数据排名占居世界首位,如 2015 年全国总发电量为 5.618 万亿千瓦时,造船的完工量约为 3922 万载重吨,高铁总运营里程约 1.9万公里,高铁拥有量也是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纲要》提出三个十年战略,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路线支持与指导,其中大型飞机、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高铁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备受重视。如何合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是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浪潮影响下,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进步更是充满挑战。加之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下游,外部市场需求较低,人民币美元不断升值,生产成本增加;而国内制造行业存在整体表现不佳,人口红利降低、劳动力报酬增加、市场需求低、自身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传统的依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在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愈发活跃条件下,促进装备制造行业技术进步、推动行业产业升级、寻找行业新的增长动力成为重要命题。因此,本文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溢出,结合实际探索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渠道,并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政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装备制造业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八类: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根据国内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划分的行业分类不包含武器弹药制造业,且国内统计数据中不涉及此行业,因此,本文分析时以国内划分为依据进行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理论及现实意义,文献阐述,陈述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本部分详细阐述产业升级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关系理论,奠定了下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第三部分从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渠道、过程、动机的机制分析。第四章为实证部分,首先分析装备制造行业内整体发展水平,以 7 个装备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 2005 年至 2015 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7 类行业根据理论与实证划分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后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行业产业升级作用的研究。第五章是在结合全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最后一部分是全文总结。
1.2.2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一方面,本文首先是通过不同角度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按技术溢出方向、技术溢出方式梳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文献,按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梳理,并针对影响技术溢出因素与测量方法的文献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本文文献评述。通过相关理论阐述,奠定下文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联系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实证分析,以我国装备制造业 2005 年-2015年相关数据,运用 SPSS19.0 与 stata14.0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总体评价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技术水平指标体系,证明行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并不构成正比,研发投入较低的企业产能耗值较大的结论。其次,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于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作用,通过 L—P 法衡量研发资本存量,将模型设定自变量为进口贸易方式、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自主研发资本存量,因变量为技术进步指数即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实证模型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
第 2 章 理论综述
2.1 技术溢出理论综述
在 Lucus(1998)的人力资本模型中认为技术为无形的人力资本,模型包含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外部效应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通过相互学习来激发的技术进步;内部效应为人力的知识积累与投资来提高生产效率、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因此由无形的人力资本增加来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进而规模报酬递增,来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
在 Roomer(1986)的知识溢出模型中认为,将新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递增、技术的进步,促进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研发过程中,当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设计出的产品包含了新知识,由于知识的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另一个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样会通过作为知识的载体商品来学习新知识,并加以运用。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的学习不止局限在本国内,商品也会通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贸易的流动性,因此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溢出,不仅会带来本国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更会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
Lucus 和 Roomer 认为技术的进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生产中的劳动要素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另外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可通过国际投资与贸易等方式促进技术溢出,增加知识的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
2.2产业升级理论综述
在全球价值链角度下分析产业升级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升级的渠道中。1999 年Gereffi 提出产业升级的四个级别依次是产品级别、经济活动级别、部门内部层级、部门间层级的上升,以上四个级别表现的是由产品价值的提升至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等内部的升级。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各国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代表了该国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提高表现了产业的升级,获得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
在产业结构角度下分析产业升级的理论中以 Rostow(1952)的主导产业扩张论为代表。主导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的改善,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主导产业,因此一国经济的发展与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罗斯托对于经济各部门的划分可分为:主导产业、为主导产业或其他部门提供支持的互补产业;与人口、收入等宏观经济因素有关的原始部门。因此当主导产业自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时,产出提高,社会储蓄水平提高,在一个需求链下的相关产业的投资增加,对于不同行业的需求扩大,需求改善时,社会的供给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因此,当主导产业发展,不但自身受益,也会通过前向或后向带动互补产业各部门与原始部门的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经济体产业升级、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产业升级的代表理论,可以分析得到影响产业升级中的主要因素与传导机制。获得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均需要技术,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本国比较优势在不断调整中推动产业结构得到完善。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是依靠技术,当主导产业自身快速发展时,通过需求弹性变化推动产业升级与供给中技术比较优势的变化,整体推动各行业发展。
........................
第 3 章 外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直接投资现状与机制分析..............15
3.1 外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直接投资发展现状.............15
3.1.1投资地域............15
3.1.2投资行业..................15
第 4 章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20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分析.................20
4.1.1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现状分析...............20
4.1.2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实证分析...............22
第 5 章 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40
5.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有效研发投入..................41
5.1.1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41
5.1.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41
第 5 章 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有效研发投入对于装备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技术提升的主体是劳动力,即人力资本。根据理论分析可知,人力资本与吸收技术溢出能力、行业发展呈正相关,若行业增加人力资本的研发投入,将会显著提高行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提高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进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5.1.1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人力资本的培养的核心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技能的开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在人力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为 36129.19 亿元,占 GDP4.26%,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美国 2001年其教育经费的支出已占 GDP4.8%,古巴在 2001 年的统计数据教育支出所占比重已高达5.6%,与我国在人力中的投入差距显而易见。为此我国应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为吸收技术外溢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我国政府应与企业合作综合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一切有利资源,综合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首先,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提高教育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科研与教育中,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在企业科研活动中给予支持,为员工培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增强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其次,政府提供机会,为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员工交流提供机会,促进技术沟通与交流,为技术溢出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支持创新型人才创业,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扶植相结合,鼓励先进的概念变成产品、科学的创意变成产业,形成人才培养与战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双赢。
...............................
结论
加入 WTO 后,中国进一步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作为后工业化国家主导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受外商直接投资于本行业规模扩大的影响,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明显。根据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可知,在全球化市场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一国技术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应选择适合行业发展的渠道、合理引导外资。尽管亚洲、欧美等国家对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尚未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优势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的目的。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提升过程中,受到人力资本、产业集聚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未能促进整体产业升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装备制造行业现状,针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选择适合行业的技术进步方式与产业升级渠道,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针对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行业,我国应重视人才培养,追加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市场需求下与劳动力能力匹配制度,满足产业升级中吸收技术溢出的劳动力能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创业,鼓励先进的概念变成产品、科学的创意变成产业,形成人才培养与战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双赢。针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背景下,淘汰“僵尸企业”,科学布局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产业集群作用,建立以上海、广东、辽宁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地,根据自有优势,整合资源,推动集群地区的建设,提高技术水平,突破发达国家对技术的锁定,以技术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针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应开发多元化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格局,并在具有相同战略目标的行业中推动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企业互联互通优势,加快融入世界创新体系中;鼓励并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跨地区产业合作机制、“引进来”服务体系,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资源,在激烈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争取主动,占据有利形势,形成安全高效、互利共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