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最新范文锦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99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最新范文一: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研究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全球价值链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为给发展中参与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全球价值链不断延伸和深化,显著影响到全球贸易和链条中各国的贸易利得,各国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分工环节,并根据其环节的贡献获得贸易收益。一般来说,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的分布并不均匀,中间附加值较低两头附加值较高,产品价值链的研发设计、营销的链节产生的附加值远远高于原材料供应、加工组装链节,因而,国家的在 GVC 中占据怎样的分工地位,获得多少产业的附加值,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在二十世纪末期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浪潮中,中国作为价值链分工中的后来者,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利用国际产业的转移的机遇,以发展代工贸易,并吸引外资为切入点,专注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链节,以劳动力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并获得了巨大的分工收益。我国的制造业也借此迅速发展,东部地区迅速发展发建立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借助价值链在国内的延伸,辐射中西部,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本国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也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制造开始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这些都说明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之一,其制造业参与 GVC 的广度与深度都不断加深。我国制造业成绩斐然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其更深层次的问题,传统的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我国内需乏力,技术研发和再创新能力较弱,在全球价值链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张桂梅、赵忠秀(2015)认为,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后,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并规避贸易风险,是今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导向和重点。而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产业,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制造业
制造业也称为制造工业或加工工业,通常指可以生产用于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工业产品的生产部门,是相对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而提出的。因而,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是整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区分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制造业自对外开放后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建立起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行业体系,但中国制造业在高科技制造业如精密仪器、精密机械、高级材料工业等方面,仍面临较大的困境。
制造业行业众多,品种较为庞杂,有关制造业的分类标准,我国国内使用的标准是GB/T 4754-2011 版本,而国际上通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4),本研究中采用国际通用分类体系,其制造业分类标准如下表 1.1 所示: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分工理论
价值链分工理论是随着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国际分工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在国际社会扩展的结果。各国对外发生贸易,实际上也是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同时,国际分工理论随着国际分工的出现而逐渐发展,在跨国公司壮大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之后,国际分工也历经着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等分工不断深化的进程,并最终发展成为价值链分工理论。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理论如下表 2.1 所示:

...........................

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2.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理论层面,不少学者进行了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探讨和范式分析。价值链首先作为管理学的概念,是由管理学大师 Porter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Porter 将公司的主要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相连,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些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串联起来,组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Kogut(1989)提出商品价值增加链的概念,将其描述为企业主体结合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劳动等,并实现在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的现象,他的观点着重强调价值链链节的垂直分离以及生产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到 90 年代,Gereffi(1999)和一些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tyChain)框架,将价值链的概念与全球产业组织直接联系起来,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不同阶段,当产品价值链跨越多个国家后便形成了全球价值链(GVC),对于任何一个产业,其价值链的 U 型曲线相对于国内产业价值链是一条更深的曲线,如下图 2.1 所示:

Kaplinsky 和 Morris(2002)指出,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均可以产生价值,但其对价值链的大小有区别,其中战略环节才是重要的环节,而控制此环节,就基本就控制了其行业的全球价值链[20]。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这一概念,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为了实现商品或者服务的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而建立的跨国企业网络,既包括原料采集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和运输,也包括产品的最终消费及回收的整个过程。因此,全球价值链本身就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新型分工现象。Kaplinsky 和 Morris(2003)更进一步指出,GVC 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可以将全球生产和贸易的离散化片段和地域联系起来,厂商或企业通过认识并合理利用治理规则,迅速嵌入全球价值链,来实现自身产品和行业的升级。
...........................

第 3 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 12
3.1 分工程度的测度方法............................. 12
3.2 分工收益的测度方法.......................... 16
第 4 章 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因素.............................. 22
4.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效应........................ 22
4.2 我国制造业自身发展程度..................... 23
第 5 章 制造业分工地位实证分析....................... 27
5.1 变量选择............................ 27
5.2 模型的设定............................. 29

第 5 章 制造业分工地位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
1. 生产性服务业
根据前文的分析,分别选取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运、水运、空运)、仓储和邮政服务、电子信息和 IT 相关服务、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开发活动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并根据国际投入产出表(WIOT),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投入强度。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为 2016 年 WIOD 最新发布的 2000-2014 年共 15 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该部分世界投入产出表包含世界 44 个国家和地区,涵盖 56 个行业部门,清晰展现各国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表 5.1 简单列示了一个两国家的 WIOT 表的框架结构,表中每一行表示各国各部门对某行业产品的使用,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情况,每一列表示某产业对其他产业产品的使用情况等,世界投入产出表与单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本质是相同的。
..............................

第 6 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首先叙述了国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理论的发展,并探讨了其在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中的适用性,当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首先是产业内分工,之后是产业间分工,然后发展到产品间分工,最后是形成全球范围内以价值链节作为分工边界的价值链,制造业产品链与上下游不同链节的分工,是现在制造业分工的主要形式。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下的分工程度和分工利得两个方面对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衡量。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上看,我国制造业参与价值链的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医药制造业、精密仪器等高技术制造业中。而从价值链的分工收益上看,我国目前的价值链具有优势的行业往往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则较为缓慢。说明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部分制造业位于低附加值链节。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选取关键的衡量指标,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程度和分工利得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综合得出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提高和分工收益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是促进制造业产业优化的关键。
2. 增加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的效用是长期性的,可以在长期内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价值链分工的收益。
3. 资本劳动比对制造业的影响比较复杂,对制造业总体有负作用,但对高技术制造业有促进作用,因此增加资本并引导其进入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价值链收益。
4.制造业行业的规模对我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分工有双面影响,一方面,行业规模扩大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深化,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会使更多的制造业相关的生产与消费留在国内,价值链贸易中的国内附加值也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制造业规模的扩大也会有效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改善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对制造业未来的优化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最新范文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白经贸合作关系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及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迅速提高。2013 年 9 月 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的交流与合作模式将使欧亚各国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逐渐形成区域大规模合作。自此,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开始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2015 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施和建设阶段。
中白经贸合作关系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中国与白俄罗斯在经贸领域的密切合作。但是,“一带一路”并不是万能倡议,中白双边经贸合作仍然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配合才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另外,“一带一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许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白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关系,李志庆( 2013)、肖宇(2013)认为历史、地理、民族特点、民族特性、政治发展状况等要素塑造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内核,系统地分析了俄白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深入描述俄白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的规律,对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明确俄罗斯在白俄罗斯的利益。
.........................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 7 部分:
第 1 章是导论。导论通过分析问题而提出、研究方法与结果、国内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总结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 2 章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概述。为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本文将研究“一带一路”的起源,“古代丝绸之路”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的作用,研究“一带一路”的现况、内涵、未来的发展,以及此倡议在全球的定位,另外,这部分还探讨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第 3 章主要分析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经贸关系的现实基础。为了更全面了解两国的经贸关系,这部分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提出了两国相互投资现状与主要特点;二是分析了中白两国的优势产业,据此研究了两国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三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两国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双边贸易的发展历史。
第 4 章是分析中白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虽然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文化、历史、语言、宗教方面存在很多差别,另外两国不接壤,中白的经济结构也拥有一定水平的差异性,但是这些差别不再是两国的经贸关系制约因素。目前两国的政府把这些差别看成优势,这些差别给两国带来机会在各个方面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借鉴国外的经验迅速发展。
第 5 章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白经贸合作关系。目前“五通”作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笔者分析了两国制度政策内涵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环境、人民币和白俄罗斯卢布的直接结算、人民在目标、情感和文明方面的互相沟通。
第 6 章根据“五通”框架提出目前实现很多项目的不足与冒险,分析已经存在协定的意义与作用,提出有利于两国发展关系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协商签订相关文件,促进政治沟通;考虑怎么通过别的国家把中白两国连起来,促进设施联通;协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协商发展中白工业园的途径,促进贸易畅通;促进货币流通;提升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兴趣、实现交换师生及增加奖学金的数量等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结论表明本文达到了写作目的,也就是说全面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白经贸合作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结语总结本文的收获。
.............................

第 2 章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2.1 “一带一路”的起源
理解“一带一路”离不开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概念,对历史的不了解或误解也会影响“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建设,因此本文将对“一带一路”的起源进行研究。
古代“丝绸之路”全长 7000 公里,横贯欧亚两大洲。“丝绸之路”一直是欧亚大陆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在促进中亚、西亚、欧洲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方面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概念首次是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 《中国亲程旅行记》书中提出了,那时候中经中亚到两河流域与印度之间的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随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将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并确定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从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很悠久,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19 世纪中叶有 2000多年的历史。其实,“丝绸之路”早已存在,但是它真正的繁荣时期属于汉唐时期。公元前 139 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于公元前 126 年返回长安。公元前 119 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携带大量的丝绸、金银等行至他国。从此以后,通过很多年的征战,西域各国实际上都归附了汉朝,同时“丝绸之路”的东段和中段得到畅通,但汉代的“丝绸之路”还没有到达欧洲的罗马。
“丝绸之路”的贸易却兴起于西汉,商品的稳定流通和安全促进了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晚唐五代以后,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贸易开始逐渐衰落下去。到南北宋时期,由于西北地区民族割据政权的阻隔,路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基本中断。
可在元朝时期因为蒙古大军设立大量收费关卡、实施驿站制度等进行其他措施,商品的流通稳定起来。可那时候贸易不再作为主导,而宗教信仰及文化开始起更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后随着明朝和清朝中央政权实施“禁海”与闭关的政策,因此陆上的“丝绸之路”贸易逐渐衰落。另外,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也让西域地区不再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丝绸之路”处于荒废。19世纪初“丝绸之路”被停止而走向没有发展路的方向。
.............................

2.2 “一带一路”的内涵
2013 年 9 月 7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的创新合作模式将使欧亚各国经济交流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逐渐形成区域大规模合作。从那时起,很多国家开始关注“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的原则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目标为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并建设参与倡议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了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政府 2015 年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根据此文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倡议的目的及重点工作。根据此文件的计划,“一带一路”会促进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并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实施。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是不久以前提出来的国家倡议,是一系列活动,拥有很明确的合作重点、合作机制,最终的目的为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前在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长远的国家倡议。
.........................

第 3 章 中白两国经贸关系的现实基础....................... 14
3.1 中白相互投资现状...........................14
3.2 中白双边贸易现状..............................15
第 4 章 中白两国经贸关系的制约因素............................ 17
4.1 中白两国的自然制约因素................17
4.2 中白两国的文化差异.......................18
第 5 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白经贸合作内容.................. 21
5.1 “政策沟通”-制度框架建设.......................... 21
5.2 “道路联通”-基础设施建设.......................... 22

第 6 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白经贸合作建议

6.1 加强制度政策沟通协调
为了加强中白制度政策沟通,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落实已经签订的协议。中国和白俄罗斯近年签订了很多合同与协议,但是一些协议还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两国应该更考虑如何落实已经签好的协议,更关注目前筹备实施的项目:建设新粘胶纤维素生产线;提供 18 台大功率电力机车;改造莫洛杰彻诺-谷达盖-国家边界路段电气化;改造白俄罗斯明斯克北方 330kV 变电站。
(2)加快中白工业园的建设。自从 2010 年起中白两国在建设中白工业园,到 2017 年 2 月该项目一直处于初步建设,因此也需要加快推进这个项目。
(3) 更加了解欧亚经济联盟。欧亚经济联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核心区,跟欧亚经济联盟建立好合作关系对“一带一路”倡议会起很重要的作用。白俄罗斯属于欧亚经济联盟。至于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发展前景还需要观察,当然,中国与欧亚联盟未来还存在许多变数,需要尽量避免合作中发生的冲突,因此需要更考虑合作方式与倡议,在强化合作中寻找自身利益。
(4)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继续建立两国的城市的友好关系是很重要的,进一步促进政治互信。
总而言之,中白两国之间已经签了许多合同协议并已完成了很多共同计划项目。目前两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落实已经签订好的协议上,加快中白工业园的建设。
.............................

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来源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如今已成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发展的倡议平台,所有国家都可参与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交流合作的新形式,将为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带来新的契机。
目前“五通”作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所谓“五通”指的是政治沟通、设施联通(或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或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需要及时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本文通过“五通”概念提出几点建议来更好地理解合作中的不足,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政策沟通”:中白两国在政治合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签署了 80多个条约。这些协议为双边政治与经贸合作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为了加强中白制度政策沟通,应有效落实已经签订的协议,加快中白工业园的建设,更加了解欧亚经济联盟,加强政府间的交流。
“道路联通”:中国和白俄罗斯不接壤,尽管存在这样距离的问题,但是两个国家尽量寻找加强道路联通。目前在六大经济走廊中,白俄罗斯属于新欧亚大陆桥。通过这个经济走廊中国近年开通的亚欧铁路货运班列有“长满欧”、“渝新欧”、“汉新欧”、“蓉欧”、“郑新欧”。唯一直接通往中白工业园的是 2016 年 9 月开通的“兰州—中白工业园”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国和白俄罗斯之间的国家货运班列推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
“贸易畅通”:将消除投资与贸易的壁垒,构建各国之间的良好营商环境,尽量扩展贸易与投资领域。目前中白工业园作为中国与白俄罗斯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因此两国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充分发挥白俄罗斯所拥有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最新范文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东盟十国深化贸易合作的路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国加入 WTO 后,对外贸易量持续显著增长,从 2001 年到 2008 年这七年中,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 42183.6 亿元人民币上升至 179921.4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高达到 23.02%。但在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消费市场扩张速度因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而不断减慢,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了持续且严峻的挑战,2008 年至 2014 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仅有 6.61%,2014 年度的增长率更是降为 2.35%。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快速下降的趋势已然趋于明显,急需寻找新的对外策略和国际市场来解决现实问题。2013 年 9 月 7 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所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年 10 月 3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倡议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明确中国将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提出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 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制定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出台,标志“一带一路”策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文件向全世界系统地描述了“一带一路”策略的原则、思路、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等内容,并提出要与“一带一路”策略的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成为了“一带一路”策略的核心内容,而其中的“贸易畅通”更是重中之重,研究实现“贸易畅通”的路径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由于“一带一路”策略 2013 年年末才正式被提及,目前尚处于刚刚诞生不久的初期阶段,相关学术内容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

1.2 研究思路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自“一带一路”策略被提出后,已经出现了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策略,而在“一带一路”策略的宏观视野下,注意到东盟十国对“一带一路”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还相对较少,而其中能从“五通”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来贡献于“一带一路”策略的文章则更少。现有文章较多用模型或相似性指数来说明问题,而同时使用相似性指数和模型来对一个研究标的进行配合式分析的文章还较少。文本试图在“一带一路”策略的宏观背景下,使用贸易相似性指数和引力模型来全面的研究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问题,不但要探究彼此的贸易潜力空间,还要分析出影响彼此贸易的核心因素。再从中国与东盟的“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同”中找寻合理路径来改良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畅通”。
基于研究思路,本文将安排如下的结构:
第一部分交待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研究的必要性。再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进行介绍,为展现文章的后续内容提供必要铺垫和更加直观的梗概。
第二部分为文献和理论支撑部分。对一些参考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展现出已有文献的研究进度和尚需补充的地方,一方面为下文研究提供内容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尚可研究的空间。再通过寻找相关的贸易理论说明中国与东盟彼此进行贸易的动因,并通过贸易理论一定程度上明确实现“贸易畅通”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将从正反两个方向展现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合作现状。既要从正面说明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量逐年增加,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彼此进一步实现“贸易畅通”的积极作用。也要从另一方面提醒彼此依旧存在一些阻碍“贸易畅通”实现的因素,例如一些东盟国家的货币与经济波动,南海岛屿争端和文化冲突的存在。
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阶段,不但会利用贸易相似性指数来说明深化贸易合作的方向与空间,也会用引力模型来寻找贸易合作的具体路径。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最终获得更有说服力的实证支撑。
第五部分是最终提出建议的部分。基于前文的现实情况和实证研究的分析,从多个角度为实现“一带一路”策略的“贸易畅通”提出建议,希望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内容。
.............................

第 2 章 文献综述和国际贸易理论依据

2.1 相关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策略被提出后,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讨论,“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被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些学者针对“一带一路”策略发表了具有整体性指导作用的文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介绍和分析,对我们全面了解“一带一路”有实质性帮助。卢峰等人(2015)从“一带一路”策略内涵与背景、多重战略定位、“一带一路”风险与应对和亚投行的相关问题等多个维度细致深入地描述了“一带一路”策略的基本面,展现了“一带一路”策略的全貌。裴长洪(2015)从对外开放大思路、大棋局、金融支持和政策建议几个方面对“一带一路”策略进行详细解析,文章展现出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理解。黄益平(2015)认为,中国应该在进行策略前认清自己在制定国际秩序方面还是个新手,行动一定要谨慎,同时提出策略的前几个合作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为合作结果会产生一定的验证效果。王义桅(2015)探究了“一带一路”策略中来自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道德风险,提出应从观念、机制和实践三方面入手,同沿线国家积极合作,才能做到真正的“民心相通”,进而实现其余“四通”。王美昌和徐康宁(2016)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 41 个国家的 GDP、投资、物价和利率数据建立 GVAR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模型得到的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对中国的当期经济增长有正向外部性。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与中国的当期双边贸易量也具有正向外部性。
针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其中东盟十国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些文章都强调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很多文章都将东盟国家看做是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力点。全毅等人(2014)考虑了“21 世纪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现今的意义,并系统地说明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策略优势和可能的挑战。毛艳华和杨思维(2015)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对《全球贸易促进报告》的分析,发现相比于南亚、中东和非洲国家,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更加显著,且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逐年优化,说明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存在贸易提升的潜力。程伟晶(2014)利用三阶段引力模型探究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彼此贸易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发现自贸区对非东盟国家的贸易转移效果有限,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起到了明显的创造效应。而杨国昌和刘长庚(2002)早在中国刚刚加入 WTO不久后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强调了“10+1”式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对中国发展和彼此贸易提升会起到积极作用,肯定了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合作的合理性。谢娟娟(2011)和谭秀杰(2015)都运用了引力模型对东盟国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量的诸多因素,各自思考了该从哪些方面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
.............................

2.2 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撑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和国际贸易产生的作用一直处于被不断讨论与完善的过程中,如今已然形成一套在当前视野之下比较完善的贸易理论体系。古典贸易理论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为否定重商主义,把自由市场的观点扩展到了国际贸易理论上,强调国际贸易是获得具有更多效用的物品的必要途径,国际贸易将促使国家繁荣。但他把国际贸易的产生归因于绝对优势理论,这个观点并没有完全的能力去解释现实。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比较优势理论,他强调相对的生产效率才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对要小于别国,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集中力量生产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从别国进口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同国家对生产不同产品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客观事实产生了国际贸易,且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使整个世界产生的整体效用达到了最大值。但比较优势理论仅仅把劳动力作为衡量一国是否对别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唯一参考要素,现实中影响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因素不会如此单一,比较优势理论因此一直承受着片面性的指责,但比较优势理论自身已经对贸易的产生和作用做出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很多都受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启发和指引。为了解决比较优势理论仅仅考虑了劳动力这个单一要素的弱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将资本的因素也一并加入到国际贸易理论的考虑范围之中。提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要素禀赋,国家会充分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积极生产和对外出口要素禀赋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和消费那些要素稀缺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出当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直到瓦西里·里昂惕夫提出了针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质疑。里昂惕夫对当时美国的进出口产品进行测算,发现美国的进出口产品中,出口品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品又有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本身又是标准的发达国家,现实中存在着对于要素禀赋理论核心思想的反例,显然要素禀赋理论的解释能力并不完全。
...........................

第 3 章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合作现状........................................... 9
3.1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关系愈加紧密...................................... 10
3.1.1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量逐年增加 ................................... 10
3.1.2 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结构分析 ....................................... 11
第 4 章 我国与东盟十国深化贸易合作的空间................................. 20
4.1 探究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相似性与互补性.......................... 20
4.1.1 贸易相似性指标和贸易互补性指标 ................................... 20
4.1.2 历年来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相似性和互补性 ............... 20
第 5 章 基于引力模型寻找与东盟十国的合作路径......................... 24
5.1 引力模型的构成 ........................... 24
5.1.1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24
5.1.2 自变量的选取依据 ......................... 25

第 6 章 中国与东盟十国进一步深化贸易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6.1 应重视与东盟大国的“设施联通”
“一带一路”策略的“设施联通”是策略的优先领域,从前文模型的测算中,可以看出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带来多么巨大的正面影响。虽然目前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努力也是最积极的,但每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需要很高的成本,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顺序。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先关注与东盟经济体量较大国家的项目合作,与东盟一些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进行合作,天然的存在着一些系统性风险会让合作在中途搁浅,而东盟的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会更重视国际形象而保证合作的持续性。率先与东盟的大国进行合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章第四章贸易相似性测算中,我们发现这些东盟大国都是与中国进行工业制成品的“学习与被学习”式的贸易,具有进一步提升同中国贸易量的更大空间。而东盟国家中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往往适合中国进行初级产品贸易,即使进行更深入的“设施联通”合作,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长也很有限。另外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在于美国对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影响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成功遏制欧盟和俄罗斯发展之后,已经把目光投在中国身上,与太平洋区域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难免要与美国进行博弈,中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并在未来很长时间保持有差距状态,在东盟国家间建设港口和铁路,中国并不以军事扩张为意图,中国的“珍珠链”建设本质上是为了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而进行的互惠互利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中国要进一步实现相较于周边东盟国家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联通合作,必须尽可能的处理好美国方面的压力并获得东盟国家更真诚的支持,这需要合理的政治沟通,虽然在第五章模型中因政策这个虚拟变量的 T 检验不显著而不能了解“政策沟通”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影响程度,但与东盟国家合理的“政策沟通”是开启“设施联通”的前期准备,决定着“设施联通”能否顺利进行,在与太平洋地区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不受美国的干扰,这同样要求中国具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更充足的准备。
.............................

结语
“一带一路”策略的产生,本质上是中国在内部经济发展出现挑战和外部不断产生负外部性的双重压力下,而做出的必然选择。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深刻的影响了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与进程,虽然全球性危机在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前就已经基本被遏制,但全球各国都不可避免的被拖入到总需求锐减的后危机时代,这个状态至今还没有结束,中国作为进出后大国,确实需要借助“一带一路”策略来实现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国逐渐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感到担忧,在 2012 年正式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后,把政治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意图利用中国周围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警惕性,进而通过“巧实力”来牵制中国。中国通过与东盟十国进行更深入的贸易合作,不但可以缓解本国经济压力,更可以消除太平洋上的政治压力,进而避免同东盟国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保证彼此经济在未来可以平稳发展。
综合上文内容,认识到与东盟十国进行贸易合作虽然有阻碍,但同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一带一路”策略指导下的可行方法,加上更加灵活的实现方法,相信中国与东盟十国进一步实现深化贸易合作的构想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