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我选择效应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0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路径,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开始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美国次贷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中国的境外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4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达到 1231.2 亿美元。同一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额为 1290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这表明我国企业不仅在利用外资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在对外直接投资上也发展迅速。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转移过剩产能,取生产资源,也能够使企业通过在海外并购战略资产或设立研发机构来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例如投资规模相对偏小、投资盈利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从微观层面来研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由古典主义到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新贸易理论,再到近年来的以企业异质性为主的新新贸易理论,其研究的主体也由产业间、产业内向微观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企业本身的行为来研究国际贸易。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重视生产率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而且学者们开始突破生产率的限制,更细化地研究企业异质性行为。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得出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口和对外投资的方式参与竞争,但是对于是企业的选择效应还是学习效应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的框架

一、研究内容

根据经典的企业异质性理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的主要体现。然而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逐渐将企业异质性理论从以生产率起决定作用的一元异质性拓展到以生产率差异为主的多元企业异质性。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则具体参考了汤晓军、张进铭(2013)、田巍、余淼杰(2012)、赵春燕、黄汉民(2013)与涂远芬(2014)的研究,从企业生产率、企业的利润、人均工资、企业的资本以及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这几个方面来具体研究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异质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 5 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评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第三章),该部分在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尤其是 2010 年制造业所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进行具体的现状描述,总结了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特点,为下文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第四章),该部分则主要介绍了经典的企业异质性理论,并具体分析了我国部分特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选择行为。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实证分析(第五章),该章在重点对生产率进行相关介绍的基础上,运用我国 2010 年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简述

一、新新贸易理论的介绍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细化,企业异质性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 Bernard、Jensen(1995)是最早关注企业异质性现象,其研究促进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新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 Melitz(2003)等为代表研究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它主要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从事出口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而其他企业则不能。Melitz(2003)最初研究的是生产率在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差异,在 Melitz(2003)研究的基础上,Bernard et.al(2003)则通过假设一个竞争性市场结构建立了企业异质性模型(BEJK 模型),其主要研究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间的关系。Helpman、Melitz 和 Yeaple(2004)则将企业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纳入模型中,该理论研究的视角由出口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而言在这部分理论分析中,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只在国内生产、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企业不同选择行为的关键则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的企业会选择更为复杂的国际化参与方式。其二是以 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它以研究全球组织生产抉择为主,其在文中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司内贸易数据进行研究,一是通过产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表明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二通过国家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表明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更高。在该理论分析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关键性选择:一是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即企业是选择作为一个本土企业发展还是选择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二是如果企业选择参与国际竞争,是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以外包的方式进入。

综上所述,新新贸易理论是将各种企业的差异因素融入到企业的贸易与投资行为中,该理论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第二节 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研究

​随着企业异质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不仅仅只研究企业出口问题而是开始在企业异质性框架下研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其研究进行文献的归纳。

​一、异质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选择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其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即根据生产率由高到低,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在国内生产、退出市场。 Melitz(2003)通过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动态模型,将企业生产率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进行理论分析,其研究表明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会选择通过出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只会在国内生产。Helpman、Melitz 和 Yeaple(2004)的研究则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其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出口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能承担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高额成本。Nocke 与 Yeaple(2006)则通过建立模型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进一步细分到出口、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异质性能力的流动性对企业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虽然我国学者对于企业异质性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而基于我国的研究则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企业异质性理论也适​用于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黄静波(2008)以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点研究了生产率、创新与企业出口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出口,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唐宜红、林发勤(2009)则使用 2005 年工业普查数据对该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出口企业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生产率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出口,时外商投资企业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相对而言更容易出口。而另一种研究则认为在我国存在“生产率悖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李春顶与尹翔硕(2009),其研究表明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在国内生产销售的企业,而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存在。汤二子、刘海洋(2011)对我国制造业进行了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出口企业的资本与劳动的使用效率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同时国内市场的成本也在增加。汤二子、孙振(2012)则通过加入产品质量的异质性来重构异质性的模型,并对我国企业进行行业检验,其研究证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

第三章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 11

第一节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11

一、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现状 ............ 11

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分行业介绍 .......... 12

第四章 企业异质性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的自我选择效应分析 ...... 19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的相关介绍 ............. 19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 19

二、模型的基本框架与推导.............. 20

第五章 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我选择效应实证分析 ......... 27

第一节 实证数据来源与处理 ................. 27

第二节 企业生产率的描述 ............ 28

第五章 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我选择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实证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统计对象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收入在 500 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由于 2011 年统计的企业数据将主营业收入这一指标改为 2000 万元及其以上,因此,本文在选取数据时以 2010 年的企业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①,并将2010 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与 2008 年和 2009 年的企业生产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则包括历年来我国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投资国家、境内投资主体、境外投资企业、经营范围、核准日起等内容。通过对这两个数据库的匹配则可以筛选出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在对工业企业数据库中企业的数据进行上述处理后,再将其与境外投资企业名录进行交叉处理,筛选出本文研究中所需要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本文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与出口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制造业出口企业则根据工业企业数据中的“出口交货值”这一指标进行删选,筛选出其值大于 0 的企业。最终在本文中共筛选出 2010 年出口制造业企业 25596 家,外直接投资制造业企业 612 家。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数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有绝对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比选择出口更有难度。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以出口企业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制造业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是否生产率高的企业比生产率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在对企业生产率进行了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运用 2010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在对所涉及的企业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制造业进行分行业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从总体来说具有自我选择效应。但是对于细分的制造业行业来说,存在一部分行业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效应,对绝大部分行业来说,生产率的高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一、总体分析的结论

​在总体分析研究中,本文将制造业 26208 家企业进行总体研究,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率高的企业比生产率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从其边际效应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生产率因素并不是我国企业决定对外直接投资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率每提高 1 个单位,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仅会增加 0.003 个单位。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首先,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体系并不完善,因此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会受到中国国情的影响,如上文介绍的有些小型民营企业其生产率虽然低但是仍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率的作用。其次,基于数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量远小于选择出口的数据量,这也会导致生产率的作用降低。最后,由于本文对于生产率的计算是使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进行估算的,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率对其产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