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品生产工序不断细化,价值链上的各种生产活动被分布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越来越多地在价值链内进行,一种新兴的国际分工形式——全球价值链( 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逐渐形成,研发、加工装配到营销活动,构成了生产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一般的,这三个环节在价值链上呈现的形状是“两头高、中间低”的 U 形“微笑曲线”,图 1,在“微笑曲线”中,加工装配环节处于低端,附加值较低,而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位于两端,处于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附加值较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的垄断优势占据曲线的两端获得较高的分工利益和要素报酬。生产全球化不断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跨国贸易的发展,各国间贸易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中间品贸易,盛行一时的“中国制造”已经转化成“世界制造”中的一个环节。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额、全球价值链中衡量竞争力的两大指标和影响力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跨国比较分析,提出优化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本文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本文梳理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及其发展,并对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增加值视角下的竞争力研究方法进行整理总结。本文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统计研究法: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 WIOD 数据库中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真实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竞争力及其各行业对经济的影响力。
(3)比较分析方法 :本文最终选取 5 个样本国家,括中国、韩国、日本、德国、美国。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贸易结构特点来判断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制造业更好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环境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0-2003 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中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它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国、跨区域、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活动,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的增值活动包含了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
增加值(Value Added,A):是指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价值的增加。出口商品的增加值由国外增加值(Foreign Value Added,VA)和国内增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VA)组成。一国出口的商品的增加值等于出口商品价值总额减去进口的中间品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生产的部分,出口的国外增加值部分。国外增加值又可以被分解为从国外进口的中间产品价值和国内购买中间投入品的国外增加值部分。
增加值出口(Export in Value Added):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在出口过程中为满足其它国家的最终需求,所出口的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包括直接增加值出口和间接增加值出口。
......................
2.2 国外学者相关文献
(1)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根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产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它兴起是国际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国外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企业升级及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参与程度等角度进行。
Michael. E. Porter(1985)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他认为,业主要是通过基本活动(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原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公司事务性职能活动等)两个经济活动形成了价值链这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波特所陈述的价值链比较侧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价值创造环节及竞争优势,说明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他认为,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增值作用。
Kogut(1985)首次提出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并对国家的国际战略优势进行研究。他指出:“价值链中的价值循环过程大致被认定为通过先把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结合在一起,再经过组装程序把这些投入环节结合起来,最终利用市场的交易活动来完成对商品的最终消费”,他认为,国际战略的优先模式是由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实力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间的配置结构,而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支配着企业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具有竞争优势。
........................
第 3 章 全球价值链中竞争力指标的测算方法....................... 13
3.1 基于 Stehrer(2012)模型的增加值测算方法 .................... 13
3.2 Timmeret (2013)框架的贸易竞争力指标测算方法 ........ 16
3.3 本章小结............. 17
第 4 章 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及国际比较 .............. 18
4.1 我国总体及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的变化.............. 18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8
4.1.2 我国增加值贸易出口变动........... 19
第 5 章 我国制造业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国际比较 .................. 28
5.1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下的影响力系数分析............ 28
5.2 各国制造业主要出口部门影响力变动................... 28
第 5 章 我国制造业分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国际比较
5.1 各国制造业主要出口部门影响力变动
表 11-表 15 列出了中国、韩国、日本、德国、美国 1995 年、2000 年、2005年、2010 年、2011 年五年的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在该国制造业中的排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从影响力系数的数值上看,为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贸易结构的国家,中日韩三国的制造业总体对总产出的拉动力都较大,除石油焦炭及核燃料制造业外,三国其他产业 5 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 1,这代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大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另外,多数行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呈增长趋势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和美国,本密集型及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大于劳动密集型,对经济拉动较大的行业越来越集中于附加值更高制造业。其中德国近年在纺织及服装、皮革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基础金属和合金和电子光学仪器设备六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 1,美国皮革制品、石油、电子光学仪器设备三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 1。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各行业对总产出的影响力系数普遍小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服务业比制造业带来更高的价值增值,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把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服务业,但由于本文只研究制造业,因此不对其他产业多做研究。
(2)从制造业各部门的排序上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拉动力系数排序相较于其他各国变动较大,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至 2011 年,排名前 5 的行业依此为纺织及服装行业、皮革制品行业、交通运输设备行业、橡胶及塑料制品和木材制品行业,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多数且排名靠前。纺织及服装行业、木材制品行业、纸制品与印刷及出版行业和基础金属及合金行业分别从 1995 年的 9 位、13 位、10 位和 1 位变动到 2011 年的 1 位、5 位、6 位和 12位,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这类占据比较优势的行业有关,符合我国且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的形势。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增加值核算方法,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提出了一个全面衡量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力研究的框架,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中 1995年-2011 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及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全球价值链中的多指标评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实际竞争力。本文还选取了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 4 个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整体客观的评价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结构及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这对一国的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增加值方法和传统总值方法测度的出口额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种核算方法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的行业表现不同,但总体上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
(2)从收益层面上看,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所获得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的获益及占总量的比重都高于其他国家的全球价值链收益规模。
(3)从比较优势层面上看,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居于“高位”,虽然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中国在此类制造业部门仍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这说明中国依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中国逐渐显现出比较优势,但缺乏突出的高附加值制造业,总体上与发达经济体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