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相互关联和依赖的全球市场,国际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从刚开始的行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逐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服务品投入等交给国外企业去完成,这是国际外包的微观表现形式;一些国家也根据国内的要素禀赋来选择承接来自其他国家的生产环节或是主动发包国内的某些生产环节,这是国际外包的宏观表现形式。20 世纪 90 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外包将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整合利用全球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在此过程当中,中国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以国际外包接包方的角色大量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生产和服务环节,发展加工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在生产的初级阶段,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发达经济体的低端生产环节,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吸收其蕴含的技术含量,提高整个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生产的扩张阶段,将效率相对较低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在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这两个阶段代表着一国承接外包和对外发包的不同角色。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同时,出口来自其他国家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这是以中国作为本位的国际外包(徐毅,二震)。这其中以制造业对外发包的规模最大,2011年,我国制造业国际发包额达 10999 亿美元,2011年日本制造业对外发包额为 24629亿美元,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对外发包额还存在差距,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发包规模增速很快, 与2000 年相比,制造业对外发包额增加了 8 倍,其对制造业和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将随着其规模的发展而不断增大。
.......................
1.2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际外包的定义和测度方法以及出口竞争力的定义和测度方法;接着归纳总结了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影响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然后用事实数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现状以及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利用 2000-2011年我国 13 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同时利用行业技术虚拟变量考察了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国际外包出口竞争力效应,并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到可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特征以及可能创新点和不足等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念界定部分主要阐述了国际外包的定义和测度方法、出口竞争力的定义和测度方法;相关理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国际外包对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是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外包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外包情况、制造业分行业的国际外包情况、外包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外包目的国的分布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第四章是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制造业世界出口份额现状及发展趋势、制造业显示性竞争优势的国别比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描述。
第五章是国际外包对出口竞争力的实证检验。分别以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为核心解释变量来验证其对出口竞争力的不同影响,同时加入行业技术虚拟变量来验证技术水平对国际外包出口竞争力效应的影响。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归纳总结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基于结论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第 2 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外包的定义
外包这一词是在 Gary and Prahaoad(1990)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最早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外包是指企业为了整合利用外部优势资源,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集中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目的,通过契约的形式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低效率、非核心的,企业没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委托给外部供应商的过程。Corbett(2004)认为外包是指厂商将自己做不好或者选择不做的环节和业务交给外部组织和机构完成的过程。综合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本在内部完成的部分非核心、非优势且低效率的环节交给独立的外部企业完成,而自己专注于核心生产环节的过程。
随着学者们对国际分工现象越来越关注,他们提出了许多与外包涵义类似的提法,主要有产品内分工(Davis,995)、生产的非一体化(Feenstra,998)、垂直专业化(Hummels,001)、生产过程的零散化(Arndt and Kierzkowski,001)等。综合来说,以上提法的基本涵义类似,都是描述企业分工行为和国际分工现象,但外包可能比其他提法涵盖范围更广泛。首先,其他概念不能定义分工的主体和客体,而外包能区分企业或国家是承接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品生产的承包方还是委托外部生产的发包方。其他概念主要描述国际分工行为,一般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而对于外包来说,外部提供商可能来自境外,也可能来自国内,此外包不但可以描述分工跨越国界的行为,可以刻画国内生产商之间的分工行为。最后,垂直专业化和生产过程的零散化等概念关注重点是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制造环节的国际分工,而外包不但涉及制造环节,还包括中间服务投入的外购。
......................
2.2 国际外包的定义和测度方法
综合对外包定义和分类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本文所指的国际外包是指企业把原本在企业内部生产的一些非核心、非优势且低效率的生产环节交给国外企业完成,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环节生产的过程。国际物质外包(简称物质外包)是指企业将最终产品过程中的中间物质生产环节交给国外企业完成的过程。国际服务外包(简称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服务生产环节交给国外企业完成的过程。
前文已经整理过国际外包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三类测度指标。分别是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和 VS 指数。综合来看,国际外包率的指标选取和计算公式应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具备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同时还要考虑指标运用的可行性和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作为发包方的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因此不适合用垂直专业化指数作计算国际外包率,其次用总产出中的物质(服务)投入进口份额测算的国际外包数值太小,在实证回归中有一定的局限性。FH 指数用于测算国际外包率存在“相同比例假定”的缺陷。因此,本文采用第一种测算国际外包的指标,同时,借鉴白瑜婷(2014)的做法,物质外包和服务外包的测算方法表示如下:
国际物质外包=进口的中间物质投入/总中间投入
国际服务外包=进口的中间服务投入/总中间投
.........................
第 3 章 我国制造业国际外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7
3.1 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外包情况............... 17
3.2 制造业分行业的国际外包情况 ................ 18
第 4 章 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
4.1 制造业世界出口份额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
4.1.1 制造业整体世界出口份额大幅增长,增速持续下降................... 24
第 5 章 国际外包对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 .......... 31
5.1 模型设计和变量选取 ............ 32
5.1.1 模型设计....................... 32
5.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解释 .............. 33
第 5 章 国际外包对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
5.1 模型结果分析
5.1.1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 EVIEWS6.0 对上述方程中所有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以大致了解变量序列的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5-2。
由表 5-2 显示的结果可知,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均值为 8.2162,从 1.27到 33.83 变动,标准差为 6.6119,这表各行业出口竞争力差异较大;服务外包率的均值为 0.8815,最大为 5.68,而最值为 0.26,标准为 0.9711,因此行业的服务外包率差异较小;物质外包率的均值为 11.214,最大为 38.93,而最小值仅为 2.7,标准为 7.5796,因此行业的物质外包率差异很大。控制变量资本密度各行业差异较大,外资比重和 R&D 人力投入各行业差异较小。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我国的国际外包仍然以物质外包为主,服务外包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速度很快。2000-2011 年间,物质外包规模变化不大, 但2010 和 2011 这两年有增长趋势。物质外包规模有明显的行业差异,服务外包规模行业差异不大。一般来说行业本身技术含量越高,国际外包水平也相对更高,同时外包出去的行业技术含量也越高。物质外包目的国越来越趋向于发展中经济体,而服务外包目的国则多为发达国家,且比例逐年增大。
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中低技术制造业,近年来,出口竞争优势出现了减弱的趋势。同样具有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的印度,近几年出口竞争优势有增强的趋势。这说明随着中国土地红利、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欠发达国家可能对我国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造成威胁。
我国大部分中高技术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上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战略积极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并促进其出口,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艰难。但某些中高技术制造业比如电子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超过了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因此,我国部分中高技术行业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再是互补的关系,而形成了竞争的关系。因此,对某些行业而言,继续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低技术环节的生产不能继续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