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本国的研发创新能力越强,对于国内技术的进步影响作用越大,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也就越快。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中,东道国主要通过吸收国外溢出的技术,带动本国技术的进步并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若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可以充分利用进口贸易溢出的国外技术,提高本国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东部沿海区域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还没有完全实现区域对外开放。全国进出口总额中,西部地区的贸易总额比重最小。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带来了契机,使中西部地区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步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贫富差距。“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为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带一路”涉及的主要省份总共有 18 个,具体为: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 6 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 3 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 3 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 5 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加快了多边跨境贸易。截至 2015 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 50 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突破 3000 个。这说明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1.1.2 研究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共享发展目标,加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与合作交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通过多边跨境贸易,增加中西部沿边地区在全国进口贸易的比重,为“一带一路”主要省份吸收国外技术提供了渠道,有利于实现沿线区域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带一路”涉及的主要省份中大多数区域的研发创新能力比较弱,通过多边贸易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契机。
因此,本文从技术吸收能力角度出发,分析并验证了“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以此为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行多边跨境贸易更好地吸收技术溢出提供建议,有利于“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经济的发展。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包括了论文的背景和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等。
第二部分是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综述。该部分内容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转变、如何计算国外 R&D 资本存量、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五个角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第三部分是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是相关概念界定:包括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相关概念;第二节论述了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背景,包括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理论背景和吸收能力的理论背景;第三节阐述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和传导机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途径包括资本品、中间产品的进口和国际技术的进口,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包括竞争效应、传染效应、国际贸易引起“干中学”、演示和培训效应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及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现状分析。该部分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现状分析和基于吸收能力的“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现状分析。在进口贸易现状部分,首先对我国涉及到的“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描述了“一带一路”主要省份对于 G-7 国家的进口额。基于吸收能力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表示吸收能力的因素分析:国内研发强度、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金融市场变量。
第五部分是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该部分内容包括三节:模型构建、变量数据的来源与处理、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其中,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这一部分又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模型选择及回归分析。
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对策建议,该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
第 2 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综述
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相关文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论述:从研究方法角度;从研究视角的转变角度;从如何计算国外 R&D 资本存量的角度;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角度;从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角度。
2.1 研究方法
Coe和Helpman(1995)通过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和国外研发资本相互之间的关系,检验国外资本存量传导到进口国的途径和机制。首先构建了CH模型,选择数据时采用了22个OECD国家的数据,在计算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时,以进口份额为权重。通过研究发现, 进口国通过进口中间品,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而且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作用越大。
Kaoetal(1999)以CH模型为基础,并使用了与CH模型相同的数据,重新考察OECD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相互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他使用的计量方法是动态最小二乘法,与Coe和Helpman使用的计量方法不同。通过研究发现国外R&D资本存量对于国内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
2.2 研究视角的转变
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青睐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或将研究样本扩展到国家、行业和企业, 或通过从进口来源国的差异,来研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丰富了已有的研究。
2.2.1 从国家和地区角度
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在Coe和Helpman计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1990-2000年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来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Krugman(1985)技术差距变量。通过研究他们发现,进口对于技术的促进作用是显著地,出口不利于技术的进步;另外,中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主要还是依靠国内自身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来对于本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作用比较小。
孙宏菊(2008)通过拓展后的C-H模型,选取我国1997-2005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将对选择的省市进行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在构建模型时,考虑了技术溢出的滞后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进口贸易成为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而且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有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大于西部,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小。
岳金桂(2008)选取我国1990-2004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以LP模型为基础,在模型中考虑了进口渗透率和人力资本,研究进口贸易和FDI是如何影响TFP的。通过回归分析,他认为进口贸易和FDI都能提高国内研发创新的能力,但是与国内自身的研发创新相比,进口贸易和FDI对于研发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此外,他还认为,由于区域间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差距,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也不同,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弱,那么对于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也不显著。李有(2006)在研究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首先,使用不同方法验证了产业层次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选取我国1999-2003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回归方法下,国内行业的R&D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有些回归方法显示国内的R&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有些方法结果表明R&D抑制技术的进步。其次,验证了我国各省市1994-2000年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效应,在构建模型时,以CH模型为基础,加入了人力资本变量,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强弱。人力资本越丰富,越有利于吸收进口贸易溢出的技术。最后,对国家总量数据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通过进口贸易的传导,溢出的国际技术能够长期稳定的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
第 3 章 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13
3.1 相关概念界定................. 13
3.1.1 技术溢出 .................. 13
3.1.2 吸收能力 ................. 14
第 4 章 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及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现状分析 ..... 21
4.1 “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现状 ........... 21
4.1.1“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年进口额 ................. 21
4.1.2“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自 G-7 国家的进口额 ............... 23
第 5 章 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27
5.1 模型构建.............. 28
5.2 数据处理和来源 ................... 29
第 5 章 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本章是在前文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模型构建;其次,说明了数据的处理和来源,处理和确定的数据有以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国内R&D 强度、经济开放程度、人力资本、金融市场变量。最后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确定模型的形式、回归分析等。
5.1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前文已论述了模型的构建方法、数据的处理和来源、模型的具体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作出的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本文采用 2000-2013 年涉及“一带一路”省份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相互关系。在进行计量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验证变量的平稳性以及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平稳关系。各变量具体表示形式如表 5-1 所示。
5.1.1数据的检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为了确保模型中计算结果准确有效,需要对模型中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出现伪回归。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为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与普通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方法虽然很类似,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目前常用的有 LLC 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 检验和 ADF‐Fisher 检验和 PP‐Fisher 检验等,本文将采用 ADF‐Fisher 检验和 PP‐Fisher 检验。原始变量的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对原始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为稳定性的,因此对于一阶差分后的平稳序列,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由表 5-2 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 Fisher‐ADF 以及 Fisher‐PP 两种检验方法下,差分后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平稳的。
......................
第 6 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研发活动,而且也依赖于通过贸易渠道溢出的国外知识和技术存量。本文通过对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总结,使用 2000-2013 年我国涉及的“一带一路”18 个主要省份和 G-7 国家的 R&D 溢出数据,对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进口贸易、国内 R&D 强度、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开放程度、金融市场效率等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现状进行描述以及实证回归,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 2000-2013 年期间,我国“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和进口贸易额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表明“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技术水平和进口贸易量稳步增加。
第二,进口贸易是国内吸收国外技术溢出的渠道,通过进口贸易,国外 R&D 资本存量能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促进进口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国外R&D 作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进口贸易提供的国外 R&D 资本存量提高 1 个百分点,则带动“一带一路”主要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 0.28 个百分点,结论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通过进口贸易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符合贸易增长的理论。但是仅直接通过进口贸易产品中包含的 R&D 存量来增加国内技术能力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三,通过进口贸易直接提供的国外 R&D 资本存量对于国内的技术增长作用是有限的,在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中,资本存量吸收能力是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使用的代表的吸收能力的指标有:国内 R&D 强度(RD)、人力资本(H)、贸易开放度(OPEN)、金融市场变量(FIN),在增加吸收变量与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后,代表吸收能力的进口技术溢出弹性系数远远大于没有考虑技术吸收能力的国外R&D 资本的弹性系数。由此可见,在进口贸易中,从高含量技术产品的进口,到对产品的消化和吸收这一过程中,吸收能力的强弱影响了国外资本存量对于国内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吸收能力越强,对于进口国的技术促进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