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信访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通过写信、走访、电话、网上信访等方式,同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提出问题、建议、意见或者投诉,按照法律规定由有权处理的责任单位处理的活动。
信访工作被认为是一项帮助人民群众化解问题,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群众工作。信访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综合反映,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一些存在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逐渐被引发,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利益诉求逐渐复杂多样。这造成信访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着信访总量高位运行、重复访数量过多、群体性来访不断增加、非访问题日益严峻等问题。新形势带来新问题,给信访工作增加了新难度,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根本遵循及行动指南。因为信访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属地性,本文按照政策规定,结合 D 市信访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对 D 市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我国新时代信访工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全国各地信访工作开展中的有效做法和优秀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探索性举措。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访工作也展开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但因各地社会环境、经济水平的不同,导致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都不太相同。本文结合新时代信访工作要求的背景,结合实地调研,通过对 D 市及 D 市信访工作组织机构基本情况、D 市近几年信访工作数据、工作开展的主要做法及典型案例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分析信访工作困境及产生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实际的解决对策,为提升新时代信访工作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信访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中国知网中把检索时间定为 2009 年至 2018年之间,检索项定为“篇名”,检索关键词输入“信访”,然后在博硕士论文中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共有约 930 篇与信访相关的论文。每年的信访论文发表数量如图 1-1 所示,可以看出:2009年到 2013 年间,信访相关论文篇数持续增加,2012 年信访论文篇数恰好是 2009 年的两倍;2013年到 2018 年间,信访相关论文篇数变化呈波动态势,但最少也在 75 篇以上。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访
对信访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有很多种,如信访在《新华词典》中被解释为:“运用书信的方式向政府机关反映自己想要被解决的各种问题”。 《汉语大词典》把信访解释为:“人民群众采取去相关部门上访反映问题或者写信给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的方式,来要求相关部门化解自己提出问题”。而信访在《信访条例》中被定义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通过写信、走访、电话、网上信访等方式,同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提出问题、建议、意见或者投诉,按照法律规定由有权处理的责任单位处理的活动。”
“公民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被称之为狭义的信访。①“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使用写信、走访、提出诉求等方法产生的社会活动”被称之为广义上的信访。
二、信访制度
全部的信访工作的行为规则之和被我们称之为信访制度。在我国,信访制度是指“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明确、特定的信访工作制度,解决公民个人或者群体使用写信、来访、网上信访等方法向信访部门提出的合理诉求”。信访群众也可以通过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及各行政部门负责信访工作的信访工作人员来提出自己合理的信访诉求。信访制度是各级党政机关根据信访的工作原则办理群众信件、上访、电话、网上投诉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信访群众来说也是一项救济途径。只要涉及司法、立法或者可以被法律法规所约束的政府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公共行政”,而信访制度也是符合这一条件的,由此可见,信访工作也被归为“公共行政”的范畴内。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提出的。他提出:“社会公平理论不但阐释了民众对公平分配概念的看法,更进一步说明了,当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遭遇不公平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王海明提出:“民众自身权力的大小,决定了民众义务的分配,而衡量民众权力大小的标准是来源于人民群众自身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程度。”社会成员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自我,同时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资格来分享社会成果是社会公平的两个本质属性。
从公平分配的角度来说也好,从保障人类基本生活权利的角度来说也好,社会公平理论都可以被认为是保障信访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有权利向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合理合法诉求,尤其当自身的合法利益被损害时。而且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那些合理合法的诉求。
二、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
在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中,L.A.科瑟尔明作为美国冲突论的代表,提出和解释了社会安全阀概念。他提出:“社会冲突现象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它不只是会发生在争夺地位和权力时,还有可能发生在分配资源不公时”。L.A.科瑟尔明认为:“减少社会冲突对公民造成的各项影响,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与安全阀这一理论密不可分,因为社会冲突安全阀理论不仅可以为公民提供发泄糟糕的情绪的地点,还能有助于通过情绪的释放和表达来缓解社会冲突。
..............................
第三章 D 市信访工作现状..........................................14
第一节 D 市信访工作的基本情况...................................14
第二节 D 市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16
第四章 D 市信访工作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22
第一节 D 市信访工作的困境................................. 22
第二节 D 市信访工作困境产生的原因.......................... 24
第五章 D 市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对策建议.................................27
第一节 构建立体交叉的源头预防机制................................. 27
第二节 构建畅通有序的信访工作机制................................28
第五章 D 市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立体交叉的源头预防机制
一、重大事项决策信访风险评估制度
政府各决策部门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应该做好信访风险评估工作。在各决策出台之前应该对有可能产生信访风险的问题做好分析和预测,决策实施后应制定相应的信访维稳方案。①重大事项决策前,必须组织公开听证、专家论证,还应邀请各级信访部门对此决策可能引起的信访问题做出评估。对容易引起群体性、聚集性的事件制定相应决策时,要同步制定稳控方案,并把是否制定稳控方案列入考核范围内,提高各决策机构对稳控方案的重视程度。对于因未做好信访风险评估制度、或对各类方案、制度执行不到位而引发大规模聚集性群体性信访事件的,要对相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追责。
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
把网格化管理模式与矛盾纠纷排查相结合。根据合作治理理论,社区(村)、街道(镇)、辖区信访局应合力负责本辖区内的矛盾和隐患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各责任单位及企事业单位负责各系统内及管理区域内矛盾纠纷和隐患的精细排查和合力化解工作。学习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调解工作,进一步发挥基层各组织,尤其是依靠和发展农村各党组织、各乡镇街道、各村委会、各社区和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积极分子的力量,发展和改善民主议事、“两代表一委员”、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参与各类调解,防止矛盾积聚。
..........................
结语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信访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群众的利益发生了调整,新的社会矛盾造成信访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缠访”、“闹访”、“越级访”和“群体访”,严峻的信访形势给构建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本文对 D 市当前信访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新时代信访工作中一些现实性、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内部分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对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 D 市信访工作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了 D 市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即:信访总量高位运行、重复上访问题严重、重点领域问题集中、非正常上访行为频发、信访职能越位错位;并从经济社会发展、信访机构设置、信访制度运行、信访人维权观念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本文提出,要构建立体交叉的源头预防机制、畅通有序的信访工作机制、科学合理的法治引领机制、多元开放的社会共治机制及坚强有力的信访保障机制,不断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市级信访局信访工作人员的视角,对信访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访工作的敏感性,在对 D 市信访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时,部分关键敏感数据无法公开,因此造成对信访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彻底;由于研究角度的限制,造成对当前信访问题的宏观制度等因素没有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由于笔者能力水平有限,对改善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对策意见比较粗浅,且有较大局限性,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