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提升策略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4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笔者通过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与经济稳定性、经济结构多元性、经济创新能力和经济系统活力的相关性,经济稳定性和结构多元性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最大,是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驱动力;经济创新能力和经济系统活力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次之,且经济系统活力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总体趋于减弱。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地区之间在遭受各种不确定冲击后能够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性能力的差距。
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能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2020 年初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进行,我国经济快速恢复增长和活力,在国外还处于疫情的蔓延和侵袭的同时,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武汉的快速复苏,充分印证了政府和众多研究学者曾通过媒体多次证实:我国的经济具有充足韧性。经济韧性水平已逐步成为能够衡量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适应性循环理论
适应性循环理论是由在 2002 年 Holling 和 Gunderson 提出的①。该理论认为系统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循环状态,依次经历开发、保存、释放和重组四个阶段。同时,系统具有3种属性,分别为潜能、联结性和韧性。潜能是反映系统未来的变化空间和程度。联结性是反映系统内部和外界变化之间的影响程度。联结性越小,则说明系统内部受外界变化的影响越大。
系统的韧性在不同的循环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第一阶段中,系统的潜能和联结性两种属性都表现出较低的水平,系统内部相对灵活且韧性水平较高;在第二阶段时,系统的联结性属性增强,系统内部的粘连性增强,造成联结过度而僵化,韧性水平显著减小;在第三阶段,系统在遭受到外部扰动情况下,前期不断产生的联系不断地释放出来,系统的联结性水平降低,韧性水平较低;在第四阶段中,系统联结属性进一步降低,但潜能属性显著增大,系统韧性水平也显著提升,此后随着属性水平的不断变化,韧性水平随之不断变化,进入下一轮循环中。
(二)区域经济韧性理论
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是 Simmie 和 Martin 在适应性循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②,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韧性的变化过程一般具有两种演化路径,一种路径是指区域经济会先后经历开发、保存的循环阶段,即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的路径,另一种路径是指区域经济进入释放、重组的循环阶段,即经济结构出现不断地僵化、衰退、重组的路径。


图 1.1 演化路径图

.....................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测度

第一节 城市经济韧性定义
韧性从出现到被广泛应用到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不同领域内的研究学者对韧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还是围绕着韧性最基本的内涵,韧性旨在强调系统稳定性,结合具体特征,赋予其具体的属性及计量方法。“韧性”和“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2017 年 6月地震局提出国家层面上的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研究城市能够在遭受冲击后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冲击并从中恢复,从而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等不确定性冲击。
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城市经济韧性定义为一个地区(城市)在遭受不确定性冲击后能够应对冲击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通过对其他领域原有的韧性理论的研究,本文从城市遭受不确定性冲击时的抵御能力,再组织能力以及更新能力三个方面,将城市经济韧性分为经济稳定性、经济结构多元性、经济创新能力及经济系统活力四个维度进行测度。
..........................

第二节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长江经济带(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跨越三大板块,占据国家发展核心地位,覆盖了上海、重庆、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 11 个省市,面积约 205.2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2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形成叠加效应,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在 2016 年正式印发,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本文研究区域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确定了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见表 2-1。


表 2.1 研究区域界定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 18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时间演变分析 .................................. 18
一、基于整体层面的时间演变特征 ..................................... 18
二、基于各准则层的时间演变特征 ................................... 19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
第一节 重心分析 .................................... 31
一、重心模型 ........................... 31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心分析 ......................... 31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策略 ..................................... 38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38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39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重心分析
一、重心模型
重心源于物理学,指地球对于物体中每一微小部分引力的合力作用点。重心已经不仅仅适用于物理范畴,可以指事物的中心或者主要部分。本文使用物理学中的广义化重心,通过 ArcGIS 软件,提取出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测评值的经纬度坐标,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重心的经纬度坐标比较与几何中心位置之间的偏差,从而判断城市经济韧性发展的变化趋势。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心分析
重心迁移能够用来刻画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分布整体演变的特征,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能够得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重心的变化趋势。
由公式 4-1 和公式 4-2 可以得到 2007、2010、2014、2018 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心坐标和移动方向及距离,见表 4.1 和图 4.1。
首先,从经济韧性重心的分布位置看,2007-2018 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心位于东经 113.2665°-114.9208°和北纬 28.2373°-29.9778°区间内,2007 年分布在江西省西北部的宜春市,2010 年分布在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市,2014 年分布在湖南省岳阳市,2018 年分布在湖北省荆州市的洪湖市,这与长江上中游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密切相关。
其次,从经济韧性重心的移动方向看,2007-2018 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重心整体上向西北方向迁移。具体而言,城市经济韧性重心累计迀移距离 226.81 千米,且城市经济韧性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大于南北方向。主要原因在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江西省能够抓住战略机遇,在长江经济带以及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发展,尤其湖北省的武汉、襄阳和宜昌,湖南的长沙、湘潭和株洲,江西的南昌、九江和景德镇等城市的经济韧性快速提升,不断加强对省会城市周边及副省会城市的政策支持和关注,长江中游城市群宏观环境改善,经济韧性显著提高。


表 4.1 城市经济韧性重心坐标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策略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以城市经济韧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了长江经济带2007-2018 年城市经济韧性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并通过重心模型研究了城市经济韧性系统内部影响因素,文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时间演变特征。
2007- 2018 年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总体提高,各准则层评价值也整体上升,但发展不均衡。2007-2018 年市域层面上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总体增强,差异减小,发展速度不均衡的时间演变特征。
第二,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演变特征。
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划分为四类。发现高度韧性和较高韧性主要集中在省会及周边滨江临海地区;较低韧性区主要分布在位于长三角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的苏北和浙西南地区,长江中游的鄂西和湘东地区;低度韧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及上游的西部地区以及安徽省靠近内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大致呈带状分布在长江上、中、下游的西部地区,呈现不均衡状态。
不同地区省内城市经济韧性差异明显。长江下游地区,江苏省内差异最为显著,浙江省内差异较显著。安徽省内差异较明显。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三省内城市经济韧性都涵盖三个类别,省内差异较显著。长江上游地区,四川、云南和贵州省内城市韧性涵盖两个类别,省内差异较明显,且相比其他省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水平偏低。
第三,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集散特征。
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集聚性变化较小,总体呈现逐渐分散的空间变化过程。从 LISA 集聚变化角度看,12 年内长江经济带 108 个地级市城市经济韧性的局部空间集聚格局整体上保持稳定态势。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