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间数度量的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经济管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2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是基于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湖南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评价为重点,以区间数评价理论为主要基础,在不确定性框架下探索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治理的方法和对策。(1)界定了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定义——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为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经济系统面对致灾因子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的打击而产生经济损失且不能快速恢复的属性。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框架,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三个基本的架构要素出发,选取交通便利度、水系发达程度、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洪堤岸长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急救援预案完备度、人均灾害保险、区域人口密度、危险区耕地面积比例、水田面积比率、农作物敏感性、区域年强降雨次数、年强降雨量等13 个评价指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与集聚、以及人类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越来越凸显,导致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从而人类治理灾害的难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从 1998 年的 8 次大致按照平均每年 7.4%的增长率递增①。全国每年受灾害影响人口约 2 亿人,其中每年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约 300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4000 多万公顷,倒塌房屋 300 万间左右[1]。同时,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自然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 20 世纪 50 年代为 480 亿元、60 年代为 570 亿元、70 年代为 590 亿元、80 年代 690 亿元;进入 90 年代以后,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 1000 亿元②。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从 1996 年的 2882 亿元大致按照平均每年 1.8%的增长率递增。2008 年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8451 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历史上代价最为昂贵的自然灾害③。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论述,其本质就是要降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脆弱性,从源头治理自然灾害,减少致灾因子、尽可能消除孕灾环境、提高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论述直击了灾害管理的根基,指明了灾害综合治理的途径与方向,诠释了降低灾害脆弱性的经济意义,降低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减少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及援助的财政支出和服务。这也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提出了具体要求。
湖南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游,是一个农业经济大省,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同时,湖南也是一个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频发,给湖南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充分显示湖南农业灾害的脆弱性严重制约着湖南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

1.2 研究现状梳理与动态
1.2.1 灾害脆弱性概念研究现状
对于自然灾害脆弱性的评价,理论上主要是从脆弱性的内涵界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对于脆弱性内涵的界定,由于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难预见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有限性和分析视角差异性,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形成公理化的概念。商彦蕊(2013)指出脆弱性是一个用来刻画系统受到外来干扰后,易受影响甚至破坏,又缺乏自我恢复能力的概念[2]。从风险视角,梁恒谦(2015)将脆弱性界定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属性,因在灾害面前的暴露程度高而应对能力不足,容易被灾害干扰的属性[3]。显然,该界定建立在 White P(2005)将灾害脆弱性定义为暴露程度、易感性以及应对能力的函数的基础之上[4]。从气候变异的视角,由于人们关注的是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因此,IPCC 定义脆弱性为系统的易感性和气候变异给系统带来的影响程度,是气候变异特征、规模、变化率等的多元函数,可分解为系统自身遭受外部危险干扰时的暴露程度和响应能力、气候变异对系统的扰动程度[3]。从成灾机理角度,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要素[5]:一是孕灾的环境,二是致灾的因子,三是脆弱的承灾体,只有在这三者同时具备的前提下才导致灾害。因此,脆弱性主要是用于刻画承灾体属性的一个概念。总之,到目前为止,灾害脆弱性界定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1.2.2 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对于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问题,随着脆弱性概念内涵的丰富,对脆弱性的形成机理也更清晰,从而涌现出来很多评价模型。最早的评价模型是佰顿提出的RH 模型,其基本结构如图 1.1,其强调系统的暴露性和系统的敏感性,并没有考虑系统对灾害影响放大和缩小的机理,更没有考虑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制度等对塑造不同暴露方式和程度以及受灾结果的作用[6]。

........................

第二章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内涵与特征
2.1.1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内涵
“脆弱”一词本指东西遭到外界打击而易碎、易折;人遭到外界打击或干扰而经受不起、容易受伤,对事物的变化敏感、患得患失、不坚强、不能快速恢复,等等①,如:人的感情脆弱、神经脆弱。从灾害管理学的角度,灾害脆弱性的内涵一直是学术界不断探索的问题。界定灾害脆弱性,必须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灾害脆弱性是指什么对象的脆弱性?本文认为本质上就是指承灾体的脆弱性。很多学者针对这个承灾体问题,有的侧重研究区域经济系统,有的侧重区域环境、区域生态系统;有的则是更具体的对象,如: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等;二是什么致灾因子导致对象脆弱?根据灾害理论,不同的致灾因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承灾体的干扰和打击破坏是不同的。如:面对洪涝灾害、旱灾、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火灾、生物病虫害等不同的灾害,同一个承灾体的脆弱性不同。三是如何测度脆弱性?这是最关键的科学问题。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就是在脆弱性的测度,通过哪些关键性指标综合测度承灾体的脆弱性,为脆弱性的综合治理寻求方法、路径,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视角研究灾害脆弱性,旨在探索农业经济系统抗灾能力的评价,为农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给出本文研究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概念:
洪涝灾害孕灾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的自然地理地质结构、区域水系分布、区域洪涝灾害防御工程等主要因素,自然地理地质结构决定着地表吸水能力,吸水性强的地理地质条件,容易承受较大的降雨量,不易形成水灾;区域水系分布决定着降雨的分流,水系越发达,排水能力越强,不易形成涝灾;防御工程包括水库、江河湖岸以及植被,水库具有蓄水和调控的功能,江河河岸工程具有防御功能、区域植被具有吸水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们的防御能力越强,则脆弱性肯定越小。
.........................

2.2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
关于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刘兰芳和邹君(2002)[26]针对农业灾害的脆弱性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王克林和章春华(1998)[27]、史培军和聂文东(2004)[28]、毛德华和夏军(2005)[29]、廖梦思和刘兰芳(2010)[30]等针对湖南洞庭湖、衡阳等地区的洪涝灾害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尚志海和丘世钧(2009)[31]、蒋祺和郑伯红(2018)[32]从城市的角度对涝灾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贺山峰和高秀华(2016)[33]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了基本的机理框架,如图 2.3 所示。对这一机理的研究,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2.1 农业洪涝灾害发生机理
从灾害学分析,洪涝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发生的条件分析,首先要具备致灾因子。致灾因子主要是因气候变异而发生强降雨,这属于气候因素。对此,人们认为属于自然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我们认为气候变异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剥夺和破坏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森林覆盖率的急剧下降以及对水系的破坏等等,都是造成当今全球气候变异的原因。因此,致灾因子因素既有不可避免自然属性,也有可避免的社会属性特征。其次要具备孕灾环境因素。一些区域很少发生洪涝灾害而一些区域洪涝灾害频发,这说明洪涝灾害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于环境因素,同样既有自然的属性也有人为属性。地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这属于自然要素。但是,河道河岸、水库等是人类可以改造和加固的,只要治理得好,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会大大下降。第三是要具备承灾体。如果没有承灾体,则即使发生最强的降雨和具备最恶劣的环境,也不可能出现灾情,不能构成洪涝灾害。农业经济系统包括农村住房、耕地和农作物等,它们都是洪涝灾害的直接承担者,如果合理布局和开发、改造农业经济系统的基本要素,即使强降雨发生,也都能够抵御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洪涝灾害的发生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因此,降低区域灾害的脆弱性是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和破坏程度的根本要素。

..................................


第三章 基于区间数测度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 21
3.1 区域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架构.................................. 21
3.1.1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原则................................... 21
3.1.2 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的要素.................................... 21
第四章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实证分析............................. 31
4.1 研究区概况............................................. 31
4.1.1 湖南地理与气候特征.......................................... 31
4.1.2 地貌和水系特征............................................ 32
第五章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治理方法与对策................................ 43
5.1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微观治理方法..................................... 43
5.1.1 精准识别孕灾环境暴露性的核心因素.................................. 43
5.1.2 精准规避区域农业洪涝灾害承灾体的暴露性........................ 44

第五章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治理方法与对策

5.1 湖南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微观治理方法
5.1.1 精准识别孕灾环境暴露性的核心因素
根据第四章的脆弱性实证分析,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是一个多因素分析问题,不同的地域导致农业经济系统脆弱的核心因素不同。农业洪涝灾害的发生必然出现在特定的孕灾环境,根据实证分析的指标数据,湖南 14 个地州市农业洪涝灾害的孕灾环境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核心要素,可概括为下表 5.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是基于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以湖南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评价为重点,以区间数评价理论为主要基础,在不确定性框架下探索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治理的方法和对策。
(1)界定了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定义——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为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经济系统面对致灾因子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的打击而产生经济损失且不能快速恢复的属性。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框架,从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三个基本的架构要素出发,选取交通便利度、水系发达程度、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洪堤岸长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急救援预案完备度、人均灾害保险、区域人口密度、危险区耕地面积比例、水田面积比率、农作物敏感性、区域年强降雨次数、年强降雨量等13 个评价指标。
(2)针对上述指标,采用区间数评价的理论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取值测度。并基于统计评价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层次分析法和区间数运算相结合,构建了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模型。然后以湖南 14 个地州市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湖南农业洪涝灾害的脆弱性从大到小排序为:益阳、岳阳、衡阳、常德、长沙、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湘潭、怀化、邵阳、永州、株洲、郴州、娄底。
(3)整体上可以看出,洞庭湖周边的地域是洪涝灾害最脆弱的,但其中衡阳的农业洪涝灾害脆弱性也相对很高,主要原因:一是衡阳水系比较发达,河堤两岸的防洪任务很重;二是衡阳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水土保持能力较差;三是水田密度在全省第二,人口密度排也在前四。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的脆弱性处在 5-6 的位置,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够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灾害保险人均保费最少等三个突出问题。
(4)湖南洪涝灾害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微观层面来说,我们应精准识别孕灾环境暴露性的核心因素、 精准规避区域农业洪涝灾害承灾体的暴露性、精准预测致灾因子的强度和概率;从宏观上来说,科学建立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完善防灾减灾制度体系建设、加大洪涝灾害脆弱性治理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