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趋细化和深化,全球价值链由此形成,为研究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且对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国的条件和优势不同,所以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分工和地位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以生产国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其中,发达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本、优秀的人力资源等,大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获利较多;发展中国家则只能依靠自然资源、初级加工产品、廉价的劳动力等参与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获利较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首先,由于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限制和保护,中国逐步陷入了“低端锁定”的困境;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达国家把一些代工环节转移到了劳动力价格更具优势的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中国面临“低端分流”的情况;最后,近几年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高端回流”的趋势,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也有所影响。基于这些现实的情况,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全球价值链的提升面临困境。
在一国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带动资本和技术流动,推动该国经济增长,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根据《2019 年世界投资报告》,虽然近三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 1383.1 亿美元,均列全球第二,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些得益于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双向投资不断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对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国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这便构成了本篇论文选题的主要原因。
............................
第二节 内容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全球价值链为背景,结合中国双向投资发展的现状,探究如何发挥双向投资的作用,推动价值链升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以“双向投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为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之后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后文的开展确定大体的框架,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和机制分析。一方面,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对全球价值链提升、价值链的衡量方法进行总结;同时,分别整理外商直接投资(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FDI)、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和双向投资对全球价值链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具体介绍 IFDI、OFDI 和双向投资对价值链升级起到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是通过何种效应产生的。通过这些内容为后文的分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现状分析。首先,基于投资整体、来源国(流入国)和行业差异三个维度对中国双向投资的现状进行介绍。其次,选定本文对全球价值链进行衡量的指标,对比确定数据库。最后,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研究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现状,得出近几年中国 GVC 参与度指数变化较小,而 GVC 地位指数虽然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仍然比较靠后。
第四章,实证分析。除了双向投资外,加入控制变量物质资本、技术创新水平和制度环境,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 31 国 10 年的数据回归,对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同时,比较 IFDI、OFDI 和双向投资在分样本下,对不同经济体影响的差异。之后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总结前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完善现有政策,优化外资发展;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发挥积极作用;三引导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促进价值链升级;四多要素共同发展,推动价值链提升
........................
第二章 双向投资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双向投资和全球价值链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
“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在管理学中,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差异较大但密切相关的环节,这些环节在价值创造的活动中,形成了“价值链”。Kogut B(1985)结合国家和企业层面,更好地解释了垂直分布和资源再配置之间的关系,提出“价值增加链”。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Gereffi 和Korzeniewicz(1994)将价值链和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提出“全球商品链”这一概念。此时,这一领域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也逐渐增多。到 21 世纪初,Gereffi(2001)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提出“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也基于已有的分析框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定义,包括产品从开始设计到最终报废的每一个价值创造过程,覆盖面更广,内涵也更加丰富。随后,更多的学者和国际组织将目光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研究逐渐深入,现阶段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全球价值链提升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较早,体系也相对更加完善。已有的研究都认为全球价值链提升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促进产业发展,在国际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方式。Kaplinsky 和 Morris(2002)提出企业或者产业依次通过初期的工艺流程升级,到中期的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后实现价值链的升级,Stefano Ponte 等(2009)以南非制酒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路径的合理性。Gary Gereffi(1999),Humphrey(2002)等则以东亚国家的企业为例,得出产品依次按照原厂委托组装(OEA)、原厂委托制造(OEM)、自主设计制造(ODM)、自主品牌制造(OBM)的路径发展,从而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一般处于价值链的主导地位,为了维持他的地位和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中,大多会受到发达国家的阻碍,经常面临着“低端锁定”的困境。Levchenko(2007)研究发现,制度质量会对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产生不同的影响。Freeman(2013)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可以进一步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同时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流动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的流失对其经济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价值链的提升。Agostino 和Giunta 等(2015)通过对意大利制造业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生产率高,在产业升级方面也更有优势,可以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更快地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同时,他发现市场渗透力也是价值链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Lu(2015)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同样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提升该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双向投资对全球价值链提升的机制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 GVC 提升的机制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对全球价值链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资本供给效应、规模和空间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实现的。外商直接投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会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弥补因为资金匮乏导致的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我国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人才培养等,提高生产效率,为价值链升级提供基础。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具体体现在模仿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前后关联效应及旁侧关联效应上。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来源于比我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投资流入时,会带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流入我国。这样我国便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对其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同时紧随其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的示范,结合自身的情况,提高管理能力,从而推动价值链的提升。另外,外资企业势必会利用我国的劳动力,所以为了使劳动力能满足其生产要求,企业会有针对性的进行消化、吸收和培训,这样可以间接推动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获得相关的知识外溢。就整个产业链而言,上游企业的产品对外资企业的生产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上游产品的质量,外资企业对其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这一机制可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
第三章 中国双向投资与全球价值链地位及现状························· 18
第一节 中国双向投资现状 ······························ 18
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8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
第四章 双向投资对价值链提升的实证研究 ····························· 29
第一节 模型建立、变量说明与样本选择 ································ 29
一、模型的建立 ······································ 29
二、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 30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2
第二节 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建议 ··························· 43
第四章 双向投资对价值链提升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建立、变量说明与样本选择
一、模型的建立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某一行业出发,研究中国该行业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因素,但是这样的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计算价值链的 WIOD 数据库采用 ISIC 分类法,而我国使用 HS 编码和 SITC 分类法,行业对应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各变量在具体行业的数据无法获得,所以此类型的研究大多利用比例或其它方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大致的估计。这些都导致研究的误差较大。另一方面,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促进中国价值链提升,而不考虑其他国家价值链提升的速度和效果,忽视横向比较。如果他国以更快地速度提升,中国就应该及时学习经验,总结教训,调整发展的方式,所以国际间的横向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如果只使用中国整体的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所以,本文将选取 31 国 10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希望通过横向分析,发现双向投资对价值链提升的普遍规律,从而给中国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探究双向投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对有关二者的文献梳理后,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本文分别介绍了 IFDI、OFDI 对价值链水平的影响,包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据此进一步分不同的情况探究了双向投资共同作用对价值链的影响机制。在理论分析后,对中国双向投资现状、全球价值链地位现状进行了解。最后,为了证明双向投资在实际中到底是如何影响价值链水平,本文以 31 国 10 年的数据为样本,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第一,虽然近几年全球投资有所下降,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双向投资发展总体比较稳定。IFDI 金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多投资于第三产业,占引进 IFDI 的 64%,其次是第二、一产业。就具体行业来看,由于中国长期扮演“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所以制造业是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中国 OFDI 起步晚,但是不断增长,发展快,虽然 2016 年后金额有所下降,但是目前在世界投资中的占比依旧很高。与 IFDI 相反,中国 OFDI 多集中于发展中经济体,是流向发达经济体金额的七倍还多。
第二,在多种衡量方法中,GVC 参与度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是衡量一国价值链水平有效且客观的指标。中国 GVC 参与度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总体略有下降。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也稍有下降。中国 GVC 地位指数总体缓慢上升,但是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较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GVC 地位指数也在不断上升,且前者的速度大于后者。
第三,对于全样本和分样本中的发达经济体,IFDI、OFDI 和双向投资都和价值链的提升呈正相关关系,也说明双向投资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对于发展中经济体,OFDI 不能有效促进其价值链提升,但是双向投资和 IFDI 可以对其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发展中经济体双向投资对价值链的促进作用小于发达经济体,主要在于其 OFDI 不合理,没有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