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视角下粮食自给率的指标改进及预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2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方法,首先梳理了粮食自给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粮食自给率及粮食安全的有关概念以及供需平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自给率的供给与需求现状,深挖粮食自给率衡量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开放经济与功能拓展视角分析了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存在的关系,根据两者的关系分析对粮食自给率的指标进行重新构建及测算。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粮食自给率改进指标的供给量、需求量进行实证预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为我国粮食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粮食是维持国民生计的物质基础,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对治国安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美国学者布朗曾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并于 2014 年又提出了“世界能养活中国吗”的新命题。我国粮食供需是否能够自给自足一直饱受外界质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食进口量高速增长,导致粮食自给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似乎保障粮食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得到质的飞跃,2004年到 2015 年期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08 年更是成功抵御了“世界粮食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中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粮食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面对此种情形,如何正确看待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陡增,2017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超过 1 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达 9553 万吨。我国原本是大豆的原产国,自 1996 年大豆从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以来,进口量持续增长,2003 年我国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总产量高速增长,虽然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近两年放缓了脚步,但 2018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依然高达 65789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已达到 477 公斤,超过了人均 400 公斤的水平线①。此外,我国粮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口粮消费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始终需求较高,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口粮消费正逐渐减少,肉禽蛋奶消费不断增长,因此造成饲料用粮的增加,工业粮消费由于产业发展快速增长,种子用粮则基本保持稳定。而面对变化的粮食供需形势,国内的粮食自给率政策也不断发生调整。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内外学者围绕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类文献进行综述:
(一)关于粮食及粮食安全概念的研究

目前为止,国际上对粮食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学术定义,参考各类文献,当前较为常见的粮食统计口径有两种。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 1995 年对粮食作物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国内将其统称为“谷物”概念[1]。二是国内的农业经济学者将“谷物”延伸至包括“豆类”和“薯类”,即国家统计局惯用的“粮食”概念[2]。前后两种粮食统计口径在我国也可分别称为狭义粮食概念与广义粮食概念。此外,部分学者提出粮食还具备更广泛的概念,Masahiro Umezaki(2005)认为所有能够为人体生命提供能量的食物都可以称之为粮食[3]。张圣兵(2001)认为谷物、豆类、薯类等其它能够维系人类生命,可以保障人体机能正常消耗的各类动植物产品、营养品、养料和滋补品等均可称为粮食,形成了“大粮食”概念[4]。日本学者岸根卓郎(1991)认为粮食应该兼备“生命资源”和“经济资源”两大特性,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粮食不仅需要提供最低限的生存供给,也能够参与市场调节的资源配置[5]。周丽等(2018)认为粮食从基本属性来看可分为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两方面[6]。

“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最早由 FAO 于 1974 年提出,后经 1983 年和 1996 年两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界定粮食安全的最新概念,即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物质和经济两方面获取充足、富有和安全的粮食,并且满足人们持续发展和健康的食物需要和个人喜好[7]。由于粮食安全的内涵愈加丰富,逐步由宏观层次迈向微观层次发展,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Frankenberker 和 Pardy(1997)认为粮食安全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其中宏观层面可由一国的粮食获取能力决定,主要包括生产、储备和进口等;微观层面则是从家庭获取能力体现,更多由可支配收入决定[8]。Barett(2002)认为粮食安全应当强调五个关键点:一是粮食所能提供的营养和热量;二是存在粮食互补品的情况;三是粮食消耗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情况;四是粮食生产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五是设定并关注粮食安全保障警戒线[9]。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 1974 年提出,此后分别进行了两次内容修改,最新定义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根据以上定义,粮食安全涵盖了粮食数量、粮食价格以及食物营养等多方面要求。201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进一步说明粮食安全的内涵,在其发布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划分了粮食安全的多元维度,并构建了一整套衡量粮食安全的多元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粮食可供量、粮食获取的经济和物质手段、粮食的利用以及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31]。从四个维度来看,既注重粮食数量提升与营养能量充足的基础性,也强调了人们获取粮食的经济与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同时粮食市场的稳定性也具有关键作用,它们均能影响粮食利用的结果,而粮食利用的结果能够更直观地体现粮食安全与否的状况。从现阶段我国发展情况分析,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对粮食需求的满足,包括粮食结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的安全以及粮食的有效供给。由于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耕地资源有限及自然灾害频繁等严峻形势,粮食数量始终是我国粮食安全最基本的内容[32]。

2.1.2 粮食自给率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物质,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是治国安邦之本,是国民经济与收支增长的基础保障。而粮食自给率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数量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33]。通常来说,粮食自给率是本国粮食供给满足粮食需求的程度,即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之比,但由于粮食总消费量的数据难以获取,目前大多研究将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净进口量相加的总和来表示粮食的表观消费量。粮食自给率的计算公式可由如下表示:粮食自给率=总产量/表观消费量×100%=总产量/(总产量+净进口量)×100%,其中净进口量为进口量减去出口量之差[34]。普遍认为,粮食自给率达到 95%及以上时,粮食安全水平得到保障;自给率在 90%~95%之间时,粮食安全水平勉强接受;自给率低于 90%时,粮食安全水平处于不安全状态;而要达到 100%及以上的粮食自给率,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可能牺牲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35]。
........................

2.2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是在我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深入探究粮食安全内涵和形势所提出的重要理念。一直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吃饭问题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坚持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底线下,我国应从食物安全全局来谋划粮食安全,确保口粮安全的同时,着力满足以饲料作物为主的肉、蛋、奶、水产等产品的消费,并构建及确立“开放、多元、营养、绿色”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37]。
第一,对外开放对实现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始终坚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协同迈进,目前“适度进口”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明确“适度进口”不是盲目的,对进口量需要有前提和度的要求,始终处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之上;其次,统筹国内外市场,在国内需破除国有和民营的传统思维和固化机制,更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调节能力,逐步适当地放开粮食生产、储备的限制,政府体现更好的政策引领作用。而面向国际,则需适度放开粮食进口管控,统筹国际粮食资源市场的开发及利用,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有效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并弥补农产品供求缺口。

第二,粮食需求多元化已成为粮食安全观的考量重点。它主要从食物安全的全局来规划,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保证食物安全为目标,追求大众的健康饮食及食物喜好,获取终端消费者的满意度[38]。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口感、质量和健康需求,在确保口粮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食物种类和品质,构建多元化的国民膳食结构体系,提倡健康、规律的饮食习惯;合理调整不同类型粮食的种植结构和比例,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消除制度障碍,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食物的品种与特色,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市场体制,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
.........................

第 3 章 我国粮食自给率的综合分析..................................19
3.1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分析.....................................19
3.1.1 我国粮食供给现状分析................................... 19
3.1.2 我国粮食需求现状分析.................................. 20
第 4 章 我国粮食自给率的预测分析....................................33
4.1 基于多元回归的粮食生产预测...................................33
4.1.1 指标的选取....................................... 33
4.1.2 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最优方程的确定............................ 34
第 5 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41
5.1 结论..........................................41
5.2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41

第 4 章 我国粮食自给率的预测分析

4.1 基于多元回归的粮食生产预测
4.1.1 指标的选取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粮食产量因素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发展、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动、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大自然气象环境方面。科技的发展毋庸置疑有利于推动粮食产量的提升;自然气象对于粮食的产量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气候,例如干旱气候以及多雨季节对粮食造成的非长期影响,同时还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情况;农业经济政策的变动和粮食价格的波动等则都是社会经济情况来决定。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变动的因素较为复杂以及种种情况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在数据处理方面暂不考虑相关情况。根据经济学的相关意义,我们这里选取了相关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和抑制产出的不利因素,具体包括乡村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成灾面积:
(1)乡村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
农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在我国由于科技力量的发展时间较短,农业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乡村的广大群众,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情况和从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变化紧密相关。
(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粮食的产出有着显而易见的关系,显然在同种条件下面积的增加更容易提高粮食的总产出。数据表明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03 年前后表现的尤为明显。然而,我国的粮食在产量方面却在不断增加,这其中和农林科技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第 5 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近年来,由于粮食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粮食自给率受贸易的影响逐渐显现,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居民粮食消费结构也由单纯的口粮消费转变为多元化的粮食消费,粮食自给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供给却存在高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的特殊现象。针对此种情形,深入探讨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从国内居民食物消费角度分析粮食自给率的现状,对研究我国粮食安全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方法,首先梳理了粮食自给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粮食自给率及粮食安全的有关概念以及供需平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自给率的供给与需求现状,深挖粮食自给率衡量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开放经济与功能拓展视角分析了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存在的关系,根据两者的关系分析对粮食自给率的指标进行重新构建及测算。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粮食自给率改进指标的供给量、需求量进行实证预测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为我国粮食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运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避免了现今对于粮食自给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现状分析而缺少对未来形势判断的缺陷;二是结合了开放经济和功能拓展视角正确认知粮食自给率的内涵;三是对粮食自给率指标进行了多方面的重新构建和测算,有助于为粮食自给率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改变大众对粮食自给率的认识,提升大家对粮食安全的看法,同时也为更多参与粮食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