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制造业聚集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81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因素众多,必须把各方面的经济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才能从整体上比较全面的反映出这种状况。本文对 2001年-2018 年间云南省 27 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产业聚集程度进行了测度,对其主要制造业行业聚集现状及其演变历史进程、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云南省产业聚集仍然存在聚集度不高的结论。“一带一路”建设对不同的类型的制造业行业聚集具有不同的影响,整体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前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空间上更加集中;云南省作为资源大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短暂性的发挥了资源密集型行业与周边国家互补的优势,在资源密集型行业聚集优势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相对缓慢,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专业化水平也逐渐提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产业聚集,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相同或类似企业在该地区内高度集中,各种资本要素在该区域范围内逐渐集中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合理的产业聚集是促进资源合理分布的重要因素,聚集所形成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合理地促进优势产业聚集,对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就业、地区资源整合等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故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倡议从构想到正式提出以来,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创新升级的行动纲领,同时也作为推动周边国家经济普遍繁荣的发展指南,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长期以来,云南省地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节奏缓慢,近几年来,国家也相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云南经济建设。2015 年 1 月 19 日至 21 日,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确定新的坐标,明确把云南定位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辐射中心。云南位于古老的丝绸之路南部,具有独特的“三亚”地理位置优势,肩负着“两个海洋”。在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位于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部,将丝绸之路连接到南部的北部交界处,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与东南亚和南亚交流,连接欧洲和非洲的省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机遇使云南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窗口、国际大通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在云南交汇叠加,诸多国家战略、政策在云南的实施,使云南省从改革开放的市场末梢变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前沿阵地,为云南省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性和政策性机遇,但真正要在其中发挥出“合作新高地”的作用,还需自身具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第一、产业聚集理论基础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梳理已有产业聚集的形成动因、发展情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评价工具以及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的相关研究,对现有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一步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云南省制造业现状分析。从总体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及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概括分析,主要从历史演进和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展开说明。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了解云南省目前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明晰云南省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对云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制造业产值情况、制造业结构以及制造业行业 R&D 投入,通过分析找出云南省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现状分析。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2002-2019),选取 2001 年-2018 年相关数据,

计算云南省制造业行业整体以及 27 个细分行业的区位商,并查阅云南省各地州上的统计年鉴,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部分年限的空间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区位熵计算结果为主,空间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分析为辅,对这两者计算的结果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现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演化情况以及制造业聚集存在的问题。
第四、云南省制造业聚集影响因素研究。结合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制度层面这四个理论的分析框架出发,根据已有理论做出假设,对可能影响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各种因素进行挖掘,基于已有研究,构建云南省制造业聚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最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云南省制造业行业聚集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方向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针对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给云南省带来的诸多机遇,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学者们对产业聚集问题的研究进行的非常全面,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产业聚集理论体系,由于在研究产业聚集时学者们视角有所区别,本节主要围绕本文的研究重点,仅对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研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理论进行梳理,重点包括产业区位选择理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

一、产业区位选择理论

该理论指出,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自发的向某一特定区域进行集中,产业聚集便由此产生了。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区位、市场以及技术等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区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入的考量,最终企业自发性的汇聚到某一区域。产业区位选择理论的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马歇尔、韦伯以及胡佛等。
马歇尔(2005)在《经济学原理》(第八版)中指出,许多企业聚集的地方被称为“工业区”,他认为,工业可以聚集在特定领域的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支持和宫廷的准许。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者韦伯(1909),深入研究了工业在地理上较集中的原因,提出了聚集因素的相关概念,并把工业企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第一是运输途中以及雇佣劳动力产生的成本,这两者分别决定了工业的劳动力和交通的选择。他指出:“低成本的生产导致了工业的集中,而工业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第二因素涵盖了四个方面:一、市场化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聚集到特定地点能较大程度的增加交易的规模及效率,并增加人们之间买卖商品的信用;二、劳动力组织的发展。一个新颖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劳动力组织就像一套先进的设备,有利于产业集聚;三、开支成本的节约。产业集聚必然会迎来基础设施建设,进而降低经常性开支;四、技术设备。在使用专业技术设备的过程中,也会随之产生技术聚集,进而衍生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以此促进工厂和产业的区域聚集。胡佛(1937)的成本-市场学派理论表明,工业区决策旨在实现利润最大化,并根据自然条件、运输费用、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以及经营范围的大小等,综合分析工业区的各种成本因素。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学者们对产业聚集的研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产业聚集水平的测度;第二,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第三,产业聚集影响因素评价工具;第四,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产业聚集的测度
学者们对产业聚集进行测度所使用的方法众多,运用不同的指标方法,从不同空间尺度对产业聚集进行测度评价研究。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行业集中度、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对测度方法归为以下两类:
第一种是基于某一地区的产业聚集程度的测度方法,这种方法在数据选取上主要基于行业或者企业层面的数据,由于每种指标都有其局限和不足,为了科学准确评价区域的集聚程度,部分学者则采用上述方法来对产业聚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樊秀峰等(2013)等结合了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陕西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张清正等(2015)综合使用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以及区位熵进行测度;卜洪运等(2015)还利用赫芬达尔指数等其他指标方法从横纵两个维度对京津冀三省市的工业集聚进行了分析;赵俊伟等(2019)、刘华军等(2019)采用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度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水平进行了测度;郝永敬等(2019)、范高乐等(2019)、许修齐等(2019)、刘康兵等(2019)等均采用了区位熵的计算方法对产业聚集水平进行了测度;杨洪焦等(2008)、刘宇等(2019)等则采用了 EG 指数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进行测度。
第二种是基于距离的产业聚集水平的测度,此种方法多是针对基于特定区域测度方法局限性(如忽略行政单元空间大小差异和规模经济的存在)而设定,如蕾普利(1977)创立的 K 函数以及杜兰特(2008)设立的 DO 指数,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视角过于微观,基于距离的工业集聚水平在实际研究中较少采用。中国学者袁海红等(2014)利用 DO 指数借助北京企业微观数据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细化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研究。

.............................


第三章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18
第一节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 18
第二节 云南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 19
第四章 云南省制造业聚集水平测度 .......................... 33
第一节 聚集度测度方法的选取 ..................................... 33
一、区位熵 .............................. 33
二、空间基尼系数 ............................... 34
第五章 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分析 .................... 49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9
一、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 49
二、基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 50

第五章 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马歇尔(1920)关于外部性的研究是新古典经济学时代对产业聚集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经济理论,马歇尔在对外部性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中间品的投入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市场、企业间的技术溢出这三个关键性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聚集的形成。前两个影响因素说明了由于聚集区内有许多能共享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许多能进行分工、合作的配套企业,进而聚集区内企业的成产成本得以很大程度的降低,这种正外部性的产生吸引大量企业到产业聚集区内开办工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本文所讨论的重点,至此笔者重点对企业间的技术溢出这个因素进行重点探究。在聚集区内,企业间位置相互靠近,这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知识、信息等传播的距离,进而大量非编码知识得到扩散。对产业聚集区以外的人而言,聚集区内原有的许多知识是私人知识,但因为地理位置、亲缘关系、相同文化的一些关系,这些知识对聚集区以内的人而言属于公共知识,这些公共知识有着很强的外溢效应,劳动力在这种溢出效应下处于连续“干中学”的过程中,这种不断学习保持进步的过程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而产业聚集区内的非编码知识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偏向聚集在某一片区;此外,传统行业的技术含量也由于制造业结构的升级而持续提高,因此企业由于获取技术溢出效应的动力驱使下更倾向于在聚集区进行建厂。基于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 1:技术密集度的提高会促进制造业的聚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因素众多,必须把各方面的经济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才能从整体上比较全面的反映出这种状况。本文对 2001年-2018 年间云南省 27 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产业聚集程度进行了测度,对其主要制造业行业聚集现状及其演变历史进程、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云南省产业聚集仍然存在聚集度不高的结论。“一带一路”建设对不同的类型的制造业行业聚集具有不同的影响,整体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前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空间上更加集中;云南省作为资源大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短暂性的发挥了资源密集型行业与周边国家互补的优势,在资源密集型行业聚集优势上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相对缓慢,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专业化水平也逐渐提高。
最后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地理理论分析框架、新经济地理理论、制度因素等方面对影响云南省制造业聚集度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利用这 18 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了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1)2001-2018 年云南省制造业聚集度的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现象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总体来看,云南省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从行业的变化趋势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云南资源密集型行业聚集度由于自身优势得到了短暂的聚集性强化,但资源优势逐渐减弱,资源型行业聚集度呈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聚集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到了短暂性的大幅提升以及永久性的小幅提升。
(2)制造业企业规模、本地消费需求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密集度、自然资源禀赋、外商直接投资、交通运输条件、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以及制造业聚集度滞后项六个变量对云南省制造业整体聚集水平的影响比较显著。技术密集度、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及聚集水平滞后一期四个变量与理论假设结果一致。自然资源禀赋及交通运输条件对云南省制造业聚集产生负效应,成为制约云南省制造业聚集的因素。技术密集度、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制造业聚集具有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省制造业聚集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最佳的。地方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有利于制造业的聚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