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等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国内传统成本优势的不断削弱,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高端产品相较发达国家缺乏竞争力以及有效供给的不足,导致大量中高端需求外溢,落后产能过剩,社会主要矛盾也愈发突出。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经济形态难以适应环境的调整,迫切需要进行以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改革。作为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关键驱动力,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证实,陶长琪、彭永樟(2018)观察 2001-2015 年的数据,发现创新驱动效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创新驱动前的 4 倍;徐彬等(2019)也证实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中央和地方近年来均出台了大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成效也十分显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17 年我国在纳入评价的 141个国家中排名 22 位,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跻身于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而作为技术创新重要载体的专利,近年来我国在申请和授权方面的增速均高于美国同期,数量更是高居世界榜首。但是,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愈演愈烈,这场知识产权争端也暴露出了难以忽视的问题,虽然我国专利总量庞大,但真正能够推动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较为缺乏,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命门仍然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创新力与创新动力均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针对上述困境,如何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困难,资不抵债,丧失生存能力的情况,本应退出市场,但其中部分企业受到政府与银行的扶持而存续下来,成为所谓的僵尸企业,这类企业的发展能力几近丧失,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创新能力低下。僵尸企业难以通过创新渠道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只能依赖政府与银行的不断输血存活,这直接挤占了部分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的信贷资源,削弱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此外,缺乏创新能力的僵尸企业造成了大量的落后产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明显的阻碍。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面对当前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的困境,本文在以往有关僵尸企业,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进而有助于厘清僵尸企业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运用资源错配、逆向选择等理论,分析僵尸企业对同行业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路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使用 2008-2018 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探究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创新能力间的关系,我们分别以企业创新投入方面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创新产出方面的专利申请总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僵尸企业行业占比为解释变量,并选择加入企业、行业、地级市层面的控制变量,构建回归模型以检验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交互项,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僵尸企业抑制正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源。构建含有行业外部融资依赖的交互项来分析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是否会影响正常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含有企业竞争程度的交互项来判断竞争扭曲效应的存在是否是僵尸企业抑制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原因。在本文的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为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
一、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
僵尸企业为何能够“僵而不死”是研究僵尸企业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问题。从银行救助动机角度,Watanabe(2011)认为减少坏账损失的风险是银行选择救助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Peek&Rosengren(2005)发现银行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的显性化,同时为了应对来自政府为获取短期稳定而施加的压力,选择向僵尸企业不断输血。Homar&Wijnbergen(2015)认为银行通过向坏账企业追加贷款来满足自身资本充足率的需要。国内学者在考察僵尸企业产生及存续的原因时,更多考虑政府干预因素的存在。申广军(2016)发现违背比较优势的国有企业容易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最终可能沦为僵尸企业。聂辉华等(2016)发现政企间的不当关系,地方政府之间、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形成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何帆和朱鹤(2016)则指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是僵尸企业产生的根源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
分析僵尸企业的前提是准确地识别僵尸企业。通过对国内外僵尸企业识别方法的回顾,我们发现目前主流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 CHK 标准及其相关的修正方法。基于银行给予企业信贷优惠的角度,Caballero et al.(2008)开创性地提出 CHK 标准,即一家企业若实际支付的利息低于企业正常情况下应支付的最低利息,则可能被视为受到银行低息贷款输血的僵尸企业。但该标准存在较大的缺陷,部分享受银行贷款优惠,但盈利能力较强的正常企业容易被误判为僵尸企业,而一些高杠杆、盈利差的僵尸企业却可能会因此被漏判。鉴于上述问题,Fukuda and Nakamura(2011)针对 CHK 标准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盈利能力”与“长青借贷”两个标准,进而提出 FN-CHK 识别法,并将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判定为僵尸企业:(1)企业获得的实际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正常情况下的最低利率;(2)息税前收入低于当年应付利息;(3)上年的资产负债率超过 50%且当年借款仍有增加。但该标准仍存在将短期受到外部冲击的正常企业误判为僵尸企业的可能,随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一些学者通过延长识别的时间跨度来减少误判的风险:聂辉华等(2016)将 T-1 年与 T 年连续满足 FN-CHK 标准的企业在T 年识别为僵尸企业;Imai(2016)则将企业连续多年的实际利润加总为负作为僵尸企业的判定条件。由于我国僵尸企业的产生与存续与政府补贴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国内部分学者结合政府因素,对 CHK 标准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进:张栋等(2016)利用 CHK 标准初步识别我国钢铁行业的僵尸企业,并利用扣除政府补贴的企业净利润指标对识别结果进行修正。蒋灵多和陆毅(2017)基于 FN-CHK 标准,在“盈利能力”中考虑政府补贴的因素;黄少卿和陈彦(2017)借鉴 CHK 方法计算企业的信贷补贴,并根据“扣除政府补贴与信贷补贴的多年期实际利润总和为负”这一条件来识别僵尸企业。
..............................
第二节 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
一、衡量方法
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是企业对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配置的“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企业创新的研究首先是确定合适的衡量方法,目前学界主要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创新投入通常包括绝对投入与相对投入,其中,在绝对投入方面,部分学者使用企业研发投入(R&D)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投入(Bogliacino&Pianta 2013;李文贵和余明桂,2015;党力等,2015;潘越等,2015)。但这一指标在用于企业之间比较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偏误。因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相对投入来衡量企业创新投入,主要使用的指标是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王红建等 2017;张璇等,2017;尹美群等,2018;邵慰,杨珂等,2018)以及研发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鲁桐和党印,2014;余明贵等 2016)。
在创新产出方面,现有文献常用专利数据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与专利申请总数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Tian,2011,温军和冯根福,2012;袁建国等,2015;易靖韬等 2015;江轩宇,2016;余明桂等,2016;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因为发明专利相较于其它两类专利数据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与研发难度,可以更好的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吴延兵等,2006;王小鲁等,2009;陶长琪和齐亚伟,2010),部分学者选择将企业层面的 TFP 作为企业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唐未兵等,2014;王永钦等,2018)。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2
第一节 僵尸企业和政府干预理论 ............................. 12
第二节 僵尸企业和资源错配理论 ................................ 13
第四章 我国僵尸企业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17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17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僵尸企业现状 ........................... 17
第五章 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27
第一节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 27
第二节 实证结果检验 .................................... 30
第五章 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
前文基于理论层面,对僵尸企业抑制同行业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核心假设。在现有研究及所获得微观数据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利用计量分析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为使实证分析更加严谨,本文通过建立相关模型,检验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首先对实证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类变量进行说明。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分析僵尸企业的存在会对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造成何种影响。所以将企业所在细分行业的僵尸企业三类占比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包括资产、负债以及数量加权后的占比。而在后文的稳健性检验中,以地区层面的省份僵尸企业的资产、负债、数量占比作为解释变量,更加深入的分析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于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是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直接反映,因此本文选择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与发明专利申请数作为核心被解释变量。另外,由于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相关创新活动,
进而对企业创新能力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创新投入方面的研发强度指标,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另一被解释变量。
为缓解内生性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合适的控制变量来实现。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我们主要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地级市层面来考虑。企业层面主要包括:(1)企业规模。政府补贴的数额往往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企业的规模会对政府的补贴行为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进而可能恶化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最终可能对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特别的,张建华等(2017)分析发现资本错配过程中,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本文选择取对数后的企业总资产进行计算。(2)企业年龄。伴随着企业上市时间的增加,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可能会不断发生改变,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对自身创新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采用企业成立时间与各样本年份的时间间隔来计算企业年龄。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僵尸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同时伴随着前期大量的盲目投资,导致落后产能问题严重,成为我国过剩产能的重要源头。处置僵尸企业虽然短期会导致地方就业率与财政税收下降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但从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角度,僵尸企业由于对社会经济危害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出清。本文首先以 2008-2018 年期间涵盖制造业等非金融、非文化类行业的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僵尸企业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角度出发,在 2008-2016 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部分行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基础上,研究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创新能力的挤出效应,并尝试探讨相关的影响路径,具体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僵尸企业问题近年来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不能放松。通过对上市公司目标行业中的企业在 2008-2018 年期间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识别,我们发现僵尸企业的整体数量以及数量比例虽然在 2016 年之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中央的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级政府的集中高效治理,僵尸企业问题自 2016 年之后得到了明显缓解。然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僵尸企业自 2018 年开始在数量上再度呈现缓慢回升的态势,说明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绝不能放松警惕。
第二,僵尸企业在行业、所有制、地域上的分布以及经营与创新能力方面的特征明显。从行业分布特征来看,近年来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问题有了较为明显改善,但其余部分行业的僵尸企业问题却快速升温,说明僵尸企业的治理重点不能再局限于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的行业,而应该将近期僵尸企业问题突出的行业纳入重点治理的范畴;从所有制特征来看,近年来国有僵尸企业在资产、数量以及负债方面所占的比重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从国有企业的角度开展僵尸企业的治理工作起到了颇为显著的成效,但非国有僵尸企业比重的快速提升说明市场层面僵尸企业的治理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方面,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国企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部分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企业可能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逐步沦为僵尸企业,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也加剧了僵尸企业问题的升温;从地域分布特征角度,由于地区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力度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在僵尸企业数量、负债占比上普遍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在数量分布上僵尸企业仍然主要集中于东部以及中部地区;从经营与创新能力特征方面来看,僵尸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营状况在整个市场中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正常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