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在回顾并整理有关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数据测算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时空差异及收敛性,最后着眼于微观视角,分析支持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总体时序特征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在 2000—2017 年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生态价值最高,豆类作物生态价值最低;在省际秸秆还田水平上,平均值最高的五个省份为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和江苏,平均值最低的省份为西藏、青海、北京、上海和海南。在六大区域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水平上,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在气候调节价值贡献率上,我国六大区域的气候调节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华北地区的气候调节价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东南地区所占比重最小。第二,从区域差异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区域总体在 2000—2017 年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总体差异的来源上,生态价值的区域间的差异小于区域内部的差异,六大区域中,华北地区对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总差异的贡献最多,东北地区的贡献最少。从空间收敛性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的生态价值存在着空间误差相关性,在空间误差的影响下,收敛半生命周期明显缩短。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传统粗放式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弊端日渐显露,绿色农业生产转型迫在眉睫。自 21 世纪以来,市场体制改革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中国实现跨越式经济增长,但在追逐经济增长过程中却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够重视,长期依靠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董锁成等,2007;于法稳,2018)。由于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正当处置,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何可,2016),其中秸秆作为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其资源总量巨大,“用则利,弃则害”。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种粮食作物所产生的秸秆量约有 10 亿吨,这其中只有 25%左右的秸秆进行了还田处理①,其余没有被有效处理的秸秆废弃在田间地头或被直接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产生了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了污染。由于秸秆焚烧和随意丢弃等不正当处置行为带来的空气污染、引发火灾、破坏土壤结构和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秸秆禁烧与秸秆还田是我国应对农业废弃物污染和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有效手段。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的评估资料显示,2015 年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约为 10.4 亿吨。而根据《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被废弃或者直接焚烧秸秆量高达 2.15 亿吨。其实早在 1999 年我国环保局就开始颁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断推广及完善,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一些以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为目标的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秸秆既可以作为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也能广泛被应用于各种工业制造。但由于受到秸秆处置技术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废弃物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中,秸秆直接还田仍然是目前最为经济和简便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秸秆还田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价值,在土壤质量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生态价值的概念与测算
(1)生态价值的概念
从 18 世纪到 20 世纪初,亚当?斯密、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了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认为可通过价格的形式体现稀缺资源的价值,其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机会成本。生态价值的概念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在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的背景下,资源环境与生态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将生态价值概念从传统的经济价值得到延伸并拓展为哲学层面的价值。有学者把生态价值分为环境、生命体、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 4 类,认为生态价值实际上指的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所对应的客观反映,其表达的含义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两个部分间相互满足、需要与依赖的关系。卢彪(2013)综合有关研究指出,生态价值主要分为自身价值和服务价值,从自身价值来看,又分为三个价值:一是平衡价值,即生态系统无时不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社会活动就会遭受到负面影响;二是创生价值,即马克思强调的自然生产力,例如土壤保持价值、水源涵养价值、气候调节价值、矿产资源价值等;三是自净价值,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组织的功能,这对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服务价值来看,生态价值分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带来能量供给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物质循环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提供了保障。
(2)生态价值的测算
随着对生态价值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也随之开展起来。Linderman(1941)是最早开展生态价值评估的学者,在营养动力学学科的研究中,他从物质量角度出发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Costanza(1998)在梳理前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并从货币角度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年度价值高达 33 万亿美元。自此关于生态价值的货币度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在生态价值的测算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丰硕的成果。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是目前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的三种主流方法。丁言峰(2010)综合了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采用价值量评价法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科学的测算。也有学者通过使用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来核算森林的生态价值(李莹,2016)。在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方面,严艳芳通过对生态价值核算的比较分析,采用直接市场法的市场价值法、防护和恢复费用法核算了危险固体废弃物的生态价值(严艳芳,2016)。黄如良(2015)根据生态价值评估体系,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对气候调节、环境净化、土壤保持、水文调节和生境提供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价值核算。由上分析可知,市场价值是生态价值核算的最常用方法。
................................
2 秸秆还田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价值的内涵
2.1.1 生态价值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生态的价值开始被各界所关注。学界对生态价值概念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态价值,顾名思义就是生态本身具有的价值。丁言峰(2010)认为生态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及其各组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其作为生命维持系统和人类生存系统所具有的价值。吴红云(2018)认为生态价值是指良好的生态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积极影响。也包括在人与生态的关系中,生态对人需要的满足。蒲雪娟(2018)指出生态价值作为一般价值延伸而来的新概念,指的是生态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在生态共同体中呈现出的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是在直接价值上着眼,即在客体直接满足主体需要的层面上探讨,而是需要充分关注其更为长远的间接价值。张新佳(2017)则从广义和狭义上定义了生态价值,他认为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在广义上,生态价值是指生态环境对周围其他要素(包括自然事物、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外在价值。狭义上,生态价值是指生态环境及要素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外在价值。
通过对生态价值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尽管学者们对生态价值的具体内涵理解有一定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均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功能完整且很复杂的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生态价值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其本身的功能和结构维系各个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满足各主体需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所有价值体系中最高的价值。
..............................
2.2 秸秆还田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及确定
2.2.1 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
生态价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对生态价值的评估也没有形成完整和统一的体系,但总的来说可以将学者们提出的方法归为两大类:一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出量进行核算,二是根据生态系统的价值量的大小进行核算。还有一些学者依据对信息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将生态价值测算的方法分为市场价格法、边际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评估等。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更偏向于按照市场价值或市场信息等来对生态价值测算。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对生态价值进行核算,而且结果一目了然,因此,市场价值法等到了更广泛的运用(李莹,2016)。参考相关的研究,以有无市场为划分依据,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可以将生态价值评估的方法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市场(或实际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防护和恢复费用法等;二是间接市场法(或者替代市场法),包括享乐价值法、旅行费用法;三是,虚拟市场(或者模拟市场)法,比较常用的是条件价值法(CVM)。
(1)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是将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出按照相应的市场价格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没有价格支出但市场上确有其价格的生态价值评估(李莹,2016)。比如秸秆还田的生态价值用该方法进行核算,可以根据秸秆焚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市场上碳排放的交易价格进行核算。运用该方法进行核算时,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相关价格、成本等数据。
(2)费用支出发。该方法是使用人们在获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或从生态系统中获得利益而愿意付出的费用。比如,很多城市中都建有森林公园,那么森林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观赏等享受,而人们为了这种享受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即门票等),门票的价格就可以用来衡量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
................................
3 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测算 ...................... 17
3.1 数据来源 ..................................................... 17
3.2 作物秸秆还田总量测算 ................................. 17
3.3 基于气候调节视角的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测算 ...........................24
4 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时空差异及其收敛性 .................................... 35
4.1 研究方法 ....................................... 35
4.1.1 区域差异分析 ................................. 35
4.1.2 空间收敛性分析 .................................... 36
5 支持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 ............................... 47
5.1 数据来源、模型选择及变量设置 ..................................... 47
5.1.1 数据来源 ....................................... 47
5.1.2 模型选择 ........................................ 47
5 支持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
5.1 数据来源、模型选择及变量设置
5.1.1 数据来源
这部分用到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 2017 年在湖北省展开的农户调研。数据采集以面对面的农村入户问卷调查所取得。为了增强数据的代表性,在调研地点的选择上充分考量湖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后以及湖北各地区秸秆还田的实际情况,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武汉新洲、黄冈、荆州、天门和随州五个地区。此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农户样本。首先,以五个地区为初级抽样单位,根据调研目的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选取 1-2 个县;其次,在每个县选取 2-3 个乡镇;再次,在每个乡镇选取人口分布较集中的 3-4 个行政村;最后,依据村庄花名册,随机选取15-20 户农户,每个农户家庭中选择一名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的社会互动及环境认知情况、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等。此次调研共发放 1197 份问卷,剔除了问卷信息缺失严重、前后答案不一致以及存在异常值的无效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 1032 份。
..............................
6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本文在回顾并整理有关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宏观数据测算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时空差异及收敛性,最后着眼于微观视角,分析支持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时序特征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在 2000—2017 年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生态价值最高,豆类作物生态价值最低;在省际秸秆还田水平上,平均值最高的五个省份为河南、山东、河北、黑龙江和江苏,平均值最低的省份为西藏、青海、北京、上海和海南。在六大区域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水平上,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在气候调节价值贡献率上,我国六大区域的气候调节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华北地区的气候调节价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东南地区所占比重最小。
第二,从区域差异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区域总体在 2000—2017 年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总体差异的来源上,生态价值的区域间的差异小于区域内部的差异,六大区域中,华北地区对我国秸秆还田生态价值的总差异的贡献最多,东北地区的贡献最少。从空间收敛性上来看,我国秸秆还田的生态价值存在着空间误差相关性,在空间误差的影响下,收敛半生命周期明显缩短。
第三,支持政策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宣传政策重要性、补贴政策重要性、村规民约与政策法规执行力均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性别、年龄、耕地面积与生态价值认知均对秸秆还田生态价值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