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 GDP 为 827121.7 亿元,在世界上牢牢占据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仅次于美国。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往往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长远来看,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推进。2017 中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在实践上,2010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按照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分类型、分重点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在减少自然灾害、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生态功能保护区不单纯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使得仍有部分农户生活在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附近,特别的,许多农户的家庭行为活动需要在区内展开。因此,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的农户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农户,该区域的农户更具有生存环境脆弱性的特点,且农户可选择的生计方式有限,对自然资源具有更高的依赖性。
据统计,2012 年,党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在我国确定了 592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截止 2016 年 9 月,我国共规划了 676 个国家生态功能区。综合来看,从国家级生态开发重点县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也就是说,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而在很多生态功能保护区往往也是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区域。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学者对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状况,本文以“可持续生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从 2000 年以来,共有 1237 条检索数据,具体数据如图 1-1 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的从 2010 年以来,增长幅度特别大。从研究的内容以及成果的角度来看,其内容主要集中于贫困、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城市化等因素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动态影响。
1.关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应用的研究
在基于对可持续生计概念认可的基础上,为进行实证研究,出现了许多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包括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的 SL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美国援外合作组织(CARE)的农户生计安全框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所提出的可持续生计路径。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进行可持续生计研究,其中在我国,以 SL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最为广泛。杨云彦等(2009)基于 SL 框架,对南水北调工程库区农户生计资本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农户生计资本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资本的社会融合度严重不足。黎洁等(2009)依据 SL 框架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户的生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户比兼业户的生计资本禀赋较差,抗自然风险能力更弱,生计方式较为单一,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更高。张丽等(2012)针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基于 SL 框架,建立生计资本评价指标,测算生态补偿前后农户的生计资本变化,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农户各生计资本关系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梁义成等(2013)针对接受"稻改旱"项目的密吉水库上游农户生计进行调查。苏冰涛等(2014)借助 SL 框架构建了生态贫民的可持续生计模式,并以此探索适合秦巴山区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范式。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功能保护区
根据在 2008 年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要求,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功能的划分,在全国划定了三类生态功能区域。其中,目前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最为流行。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的是生态功能重要(苏海红,2018;王习明、高杨,2018;张巍,2018)、生态环境脆弱且承载能力低(王习明、高杨,2018;张巍,2018;张祎蓉、向平安,2018)、需要限制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予以重点保护区的区域(苏海红,2018;王习明、高杨,2018;张巍,2018)。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生态功能保护区定义为: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形式,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细小的差别,生态功能保护区强调以保护为核心目的,且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是针对明确的生态保护对象,而保护对象的种类主要集中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农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①。二者之间有交集,但也有所差别。根据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定义,其类型也是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社区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
(二)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
吴丽媛(2016)在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中,认为自然保护区农户指的是位于试验区的农村村民,这些村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保护区息息相关。陈林(2014)认为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位于试验区以及保护区附近的农村居民,在保护区设立以前,其生产生活资料均来自于保护区内的各种资源。因此本文将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定义为:紧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限制开发区域,且其生产生活的相关活动会对保护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自然村村民。该部分农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空间位置上与保护区毗邻。当然并不一定是绝对性的相邻,但比一般的自然村距离保护区的位置要近。第二,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生产生活相关活动与保护区息息相关。一方面,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受特定保护的区域,它的建立限制了农户对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强度,给农户原有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生活又会给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单家独户的村民并不是本文所考虑的群体。
..............................
二、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 年,以挪威首相 Gro Harlem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就目前来看,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即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以及生态可持续的有机统一。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吴丽媛,2016)。可持续发展的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全面性的战略。
(二
可持续生计分析基本概念的提出来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早期对于贫困的属性理解的加深①。之后,由于生计包含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广泛性的特点,因此,也形成多多种不同的生计分析框架。其中以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2000 年建立的SL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应用最为广泛.
可持续生计框架,由脆弱性内容、生计资本、结构和过程、生计策略、生计结果五部分构成,解释了在风险冲击、不断发何时能变化的趋势以及季节性波动的脆弱性背景下,人们所拥有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受到制约,从而影响到政府的管理水平,私人财产的变化,法律、政策、文化、制度的变化,而人们据此选择生计策略,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脆弱性降低、食物安全增加、资源利用优化的生计结果。因此,通过对一个群体的所有方面分析,可以形成一个全局性和多尺度的生计战略,可以帮助找到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点②。
............................
第三章 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生计特点及相关的经验做法..................................... 23
(一)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23
(二)农户生计面临脆弱性风险...............................24
第四章 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 31
一、 研究区域概况................................31
(一)地理位置.....................................31
(二)自然条件..........................................32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2
一、 挖掘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52
(一)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52
(二)提高自然资源开发质量......................................52
第五章 对策建议
一、挖掘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
(一)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社区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最大交集是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自然保护区能够从国家稳定地获得事业经费不同,社区中的农牧民只有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维持家庭的生计需求。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是贯彻实施国家的政策,社区保护的目标是为了可持续的利用自然资源。
如果实施封闭式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周边社区则都是保护区管理者的对立面;但如果与社区共同探讨、探索如何在实现国家保护战略的同时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则二者之间能寻找到交集和共同的兴趣点,成为自然资源管理的合作伙伴。通过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功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是二者共同管理的本质与核心。
(二)提高自然资源开发质量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生态功能保护区内明确禁止的自然资源固然不能进行开发利用,但可以充分挖掘可利用的以及周边社区内自然资源的潜力,进行开发利用。主要做法有:一是发展发展生态旅游。1993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到,生态旅游必须要兼顾周边社区老百姓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结合各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特点,优化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体验式氧吧、高山旅游、自然教育课堂等新型旅游模式;二是农业产业业态的适度高端化。产业业态的适度高端化可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生态功能保护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的生态优势是许多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因此依托生态优势,集中域内资源,建立品牌优势。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采用更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同时,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总的来看,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在发展生计过程中面临着资产风险、收入风险以及福利风险,甚至往往是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生计的脆弱性。而造成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原因包括政策因素、区位因素以及市场因素。
第二,从可持续生计框架来看。生态功能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生计不可持续主要是由于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缺乏,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本丰富但受限较为严重;人力资本技能水平有待提升;物质资本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基础设施;金融资本虽有政策支持,但由于风险比较大,大多数农户没有充分利用潜在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拥有体量较少。
第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载体。但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强制性管理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需要有人对此承担利益不平衡带来的成本。从现实来看,承担成本的更多的是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因此如何在承担一定成本的同时,给与其一定的收益,达到一种新的利益均衡状态是关键。
第四,在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等有所不同,造成周边社区农户拥有的生计资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农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计脆弱性。因此,各地农户在选择生计策略的时候也应以自身拥有的生计资本特点为依据。同时,各利益主体在采取行动帮助农户实现可持续生计时,也应根据不同区域农户生计资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行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