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研究的国际背景看,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和更广阔的市场,上世纪 80 年代起资本开始在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对流,大量的资本涌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推动了信息革命,并加快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发展,深化了国际分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联合国贸发委员会(UNCTAD)公布的数据(图 1.1)可以看出资本最初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发达国家利用外资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 2000 年(1.125 万亿美元),之后受到美国 911 事件的影响,发达国家吸引投资数量急剧减少,直到 2007 年再次达到一个高峰(1.255 万亿美元),但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再次出现“跳水式”下降。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增加,稳步发展,并在 2014 年首度超过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1990 年时发展中国家利用直接投资仅占全球直接投资的 16.9%,而 2005 年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达到 35.6%,2014 年发展中国家利用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占比更是高达 55.5%,这部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流入了亚洲,流入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6 年外商投资总额 1.81 万亿美元,而 2017 年仅为 1.52万亿美元,减少了 16%,这种减少正是由于发达经济体主要是美国和英国外资流入量大幅度下滑造成的,但是发展中经济体外资流入量总体水平仍继续稳步攀升,尤其是 2015年发展中经济体流量达 7520 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有 5410 亿美元流入亚洲。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对农业部门提供的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生物属性及外观进行生产加工的工业部门。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 5 类,即: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
我国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3)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十二个次级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C13)、食品制造业(C14)、饮料制造业(C15)、烟草加工业(C16)、纺织业(C17)、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C1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C1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C20)、家具制造业(C21)、造纸及纸制品业(C2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C23)和橡胶制品业(C29)。本文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即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这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研究的标准。(吕立才,2006;张兴,2009;尹雷、刘钟钦,2011;邓宗兵,2014;李专,2016;高越、徐邦栋,2016;何安华、秦光远,2016 等)。
1.2.2 农产品加工业 FDI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 FDI)是指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中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中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中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贷款。本文中农产品加工业 FDI 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鞋帽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农产品加工业子类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
...........................
第二章 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2.1 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对 FDI 是否能够影响东道国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主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突出技术在对外投资中的重要性,进而可以得出 FDI 中所包含的技术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结论;另一种则是从新增长理论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和技术具有外溢效应,由于“干中学”效应,外资企业的投资会影响东道国其他企业的资本贡献率,进而使其提高技术,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
2.1.1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1960)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跨国公司之所以可以在国际间进行投资,是因为其具备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雄厚的资本,使其筹资成本较低,二是其所特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则是规模经济优势,这些垄断优势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可能,只有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海外投资,进而获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收益。由于该理论首次提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因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垄断优势,因而被称为垄断优势理论。三个优势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可以保证跨国公司拥有较高的生产率,而先进的管理经验则可以降低生产的成本,跨国公司为保证对外投资的高收益,也会不断研发新技术,形成良性循环。由于跨国公司投资中包含了先进的技术,为东道国企业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为技术溢出提供了存在的可能。与之相似的还有产品生命周期论和国际生产折衷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由美国哈佛大学佛农教授提出,他认为产品犹如一个生命体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产品的不同生命阶段,其生产会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逐步向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此会产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开发出新的技术,在初始创新阶段其生产会完全在母国国内完成,当技术逐步成熟,这个时候市场上会出现仿制品,跨国公司开始进行海外投资,此时投资对象为较发达国家,进而占领该地市场,当技术进一步标准化后,跨国公司的投资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此时产品技术的垄断优势会逐渐消失。在整个过程中技术十分重要,而其他国家模仿生产的仿制品即是投资的技术外溢作用下产生的。
...........................
2.2 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2.2.1 FDI 对东道国存在显著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 FDI 的流入会给东道国带来技术的进步,如通过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澳大利亚行业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外资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对澳大利亚本土企业形成了鲶鱼效应,通过竞争打破了垄断,提高了澳大利亚的资源配置,并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外资企业越多的行业其生产率水平越高(Caves,1976)。Findlay(1978)也认为 FDI 可以使技术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犹如重力造成的势能差距一般,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大,这种流动速度越快,Findlay 通过内生动态化模型发现这种技术扩散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产生的,较多的外资企业其示范效应会更强,从而加快技术的扩散。Globerman(1979)通过对加拿大制造业外资企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 FDI 存在溢出效应,FDI 是加拿大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
之后有关 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迅速发展,如 Ray 和 Nigel(1997)研究了英国FDI 企业的技术转移对英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英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自 1985 年以来约 30%的增长可以归功于 FDI 的影响。之后 Blomstrom 和 Kokko(1998)又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发现英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知识、工人和管理技巧的流入,FDI提高了英国企业的生产率,且东道国技术管理人才的占比越高其吸收技术的能力越强,能够提高 FDI 对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溢出效应。Liu et al.(2000)利用 1991-1996 年英国 48 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得出 FDI 的存在加剧了当地企业间的竞争促进了当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进,证实了 FDI 正向生产率溢出效应的存在。 同样地,Gorg 和 Strobl(2003)对爱尔兰经济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跨国公司正向溢出效应的存在,指出跨国公司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爱尔兰国内同行业企业的生存能力。随后 Todo(2006)以 1995-2002 年日本制造业公司层面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得出行业内 FDI的研发(R&D)存量对日本国内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存在统计上显著为正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FDI 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 29
3.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发展历程 ................................ 293.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行业和区域分布差异 ...................... 32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44
4.1 世界农业领域技术研究现状 ......................................... 44
4.1.1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 44
4.1.2 跨国公司在涉农产业技术研发领域的作用上升 ....................... 45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FDI 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分析 ........................... 65
5.1 FDI 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 65
5.2 门槛模型实证分析 ....................................... 67
第七章 农产品加工业 FDI 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对比分析
7.1 高技术产业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所谓高技术产业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依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划分,主要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
7.1.1 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的测算
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同,运用 DEA-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测算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本文采用全国除西藏外的 30 个省市高技术产业 2007-2016 年数据为样本,计算各省市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产出指标为高技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Y(亿元);投入指标包括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投入即各地区年末高技术产业总资产净值 x1(亿元),和劳动力投入即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人数 x2(万人)。相关数据运用GDP 平减指数进行平减,以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计算的结果如表 7.1。
.............................
第八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考虑到 FDI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 FDI的行业和区位分布特征,发现农产品加工业 FDI 主要集中在造纸和纸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中,而且八成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业 FDI 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存量较少,但中西部地区 FDI 流量的增长速度却在不断加快。在对农产品加工业 FDI 现状进行分析后,通过 DEA-Malmquist指数法获得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的指标,之后选择面板数据初步计算了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然后引入门槛变量,构造门槛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五个门槛指标对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并引入集对分析法对不同门槛指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具体来说,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农产品加工业 FDI 对我国相关产业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受吸收能力影响,农产品加工业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区域间异质门槛效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人均 GDP)、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对外开放度(出口依存度)、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互联网密集度)和人力资本水平(中等教育支出)作为衡量吸收能力的主要门槛,实证结果表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单一门槛,但是根据不同的门槛变量进行分类后,发现农产品加工业 FDI 对技术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别。人均 GDP 低于 22674.586 元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 FDI 对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表现为负效应,高于该门槛水平的地区,FDI 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农产品加工企业高于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54.71 万元和 141.46 万元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 FDI 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的技术溢出,只是高于第二门槛时的溢出效果小于第一和第二门槛之间的效果,低于 54.71 万元的地区则是负效应;而考虑对外开放度门槛指标后,农产品加工业 FDI 对不同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的影响也与前两者不同,低于 3.6%的地区 FDI 表现为正效应,高于 6.28%则是负效应,两者之间不显著,而此时低于第一门槛的地区大部分正是前两个门槛中低于第一门槛的地区,这就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业FDI 在考虑不同门槛变量时对同一地区即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的情况;而基础建设门槛变量的互联网密度指标中,位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指标第一和第二门槛之间的地区,FDI才表现为正效应,低于 9.86 和高于 88.15 的地区都是负效应;教育投入门槛也表现为“倒N”的形状,即低于 7882 元和高于 8834 元都是负效应,只有位于两者之间才有正效应。在不同门槛指标下,农产品加工业 FDI 技术溢出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