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马铃薯最早在玻利维亚等国和拉丁美洲秘鲁的高原地区进行种植[1],是蔬菜、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的一种能源兼用型的一年生草本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因其具备营养全面、经济效益高、耐旱、耐贫瘠、水分利用率高等优势条件,过去长期被用做救灾作物,在包括中国和美国等150多个国家种植。一直以来,马铃薯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我国膳食结构中,与现有的谷类作物一同被划分在“谷薯类”。同其它的粮食作物相比,马铃薯不仅可以在南方地区进行冬季种植,也能够在干旱地区取得高产。因具备这些优势,马铃薯可在不抢占粮田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增加产量,无论是在马铃薯总产量还是单产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均大于三大传统的粮食作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粮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马铃薯种植占地较少、产量较高,逐渐发展成为了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粮食生产和脱贫致富的极具优势的农作物。
在一些欧美国家,马铃薯一直被当作主食进行食用,2008年联合国将马铃薯正式纳入全球粮食系统,并进一步将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也赋予马铃薯“未来的粮食”这一称号,进一步强化了马铃薯在世界粮食安全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同时,我国马铃薯种植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马铃薯在生产方面就开始取得了一定进展,且于1995年以后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就开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6]。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573.3千公顷,单产为3427.6公斤/公顷[7],占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比重为29.7%、马铃薯产量所占比重为24.2%[8]。2015年1月,我国正式开启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对于马铃薯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在种薯方面国家推进充分利用南方冬季闲田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政策。同时,在加工方面对马铃薯产品进行补贴,并在我国国民对马铃薯的消费层面上进行积极引导,从马铃薯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消费环节三个方面均对马铃薯主粮化问题进行拉动[9]。我国农业部在2016年2月下发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更进一步地推动马铃薯主粮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铃薯主粮化的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目标增大为1亿亩以上,其平均亩产增长为1300公斤,总产量扩大到1.3亿吨左右;脱毒优质种植马铃薯的覆盖率增大到45%,适合主食加工的马铃薯种薯比例扩大到30%,马铃薯主食消费的占比要达到总消费量的3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产业链研究现状
早在十七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阐述著名的分工理论时以“制针”为例,描绘了企业内部专业分工的作用,这是产业链思想的最早萌芽[13]。继这之后,美国经济学家阿林产业链的长度与上下游配合分工有关,专业多样化的程度与链条内部各部门的分工有关[14]。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链的概念和功能,但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探讨分工和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直没有将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但随着各项理论的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对产业链理论进行着不断地完善。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形成的产品、关联的价值等都能够再一次阐述产业链的内涵,即产业链是产业之间存在的层次、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产品资源的深度加工、以及需求程度满足的表达。进而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产业链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之上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产业链之中具有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的相关概念。
(1)国内产业链研究现状
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价值链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对目前国内的一些农业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中的模式化组织、管理整合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与组合构建等多方面获得了很好的研究发展:
高青松(2010)[16]、王振坡(2014)[17]分别强调“公司+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并进行了形式比较,进一步将存在于农业产业链中的各项配合模式归纳为企业公司型模式、合作社型模式、生产合同型模式等。颜廷武(2015)[18]认为,对于产业链的发展推进过程中环境因素、风险影响、物流推进以及各环节的协作能力对产业链有着显著影响。
另外,周颖等(2012)[19]指出了一定能够针对国内农业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多项管理对策,通过的是加强组织链等多项链条的管理。赵绪福(2004)[20]、冯晗(2013)[21]、肖小虹(2013)[22]分别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建议去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环节与体系构建,
另外,周颖等(2012)[19]指出了一定能够针对国内农业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多项管理对策,通过的是加强组织链等多项链条的管理。赵绪福(2004)[20]、冯晗(2013)[21]、肖小虹(2013)[22]分别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建议去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环节与体系构建,
包括加强区域内部产业链的接通工作、区域之间产业链的延伸工作。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从产业链的多个角度分析其具体形成体制,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发展。丁家云(2015)[23]将中国产业链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链进行了相关比较,发现在农业产业链方面我国存在明显不足的发展状态,例如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及各别较为松散组织机构存在其中,严重匮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够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都是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在农业产业链方面,国内相关学者对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农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致使学者不好实现对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且目前国家对于农业及农产品产业的相关推动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学者们就农业产业链与农产品发展问题联系研究的相对较少。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链
“产业链”是由我国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一项的理论概念,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为其发展基础。但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对于产业链的概念及内涵说法并不完全统一,因而至今为止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权威定义。
1958 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中赫希曼利用了关联效应理论对产业之间存在的链条关系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产业链的有关概念,包括西方研究文献中常用的供应链、价值链、关联效应等,但产业链的概念并未被提出[60]。我国学者傅国华[61]在对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研究过程中,最早明确提出了“农产品产业链”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可以把产业链归为产业经济学的有关概念。产业链是一个包含四个维度即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链的经济学概念。通俗来讲就是在某一完整产业体系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形成的具有经济效益的链条式关联效应的存在形态。
产业链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其本质是表征某个产业内在模式关联效应的群体结构。其存在二维属性分别为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62]。对于产业链来说,其中广泛保留着关系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价值的交换性联系,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对产业链中的下游环节进行产品的输送和服务的保障,产业链下游环节对上游环节进行相应的反馈与对应的指导。
虽然产业链在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内涵和权威的定义,但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链具备的几项基本特征:一是产业链系统中的环节与涉及主体间保持着互相依托以及相互牵制的状态,且大多的链接关联模式组成形式都比较复杂,同时各个环节之间在技术、供给、需求、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效应;二是产业链表现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依靠以上提出的一系列关联进行交错实现。三是产业链经过一系列的链条升值进程之后,可以分配获得收益更大化的产业布局。
.........................
2.2 选用消费者偏好理论的依据及作用
(1)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的含义是消费者自己在购买商品时的个人爱好、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行为时对于商品体现的倾向性和购买意愿。这种喜好程度会直接对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产生影响,其中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不同数量、不同种类、不同排列方式的商品带给消费者的偏爱程度是不一样的,故而不同组合的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商品实际的需求对渴望进行消费的产品进行组合和排序,也就是说即使说有的消费限制因素都相同,不同的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也可能发生不同。消费者偏好对其现实中参与经济行为的方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在购买产品时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方式与企业在经济行为中的方式极其相似,企业需求的是受益的最完美化,同时消费者需求的是心理满足感的最大化。
通过以上对于消费者偏好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效用理论是对消费者偏好深入研究的主要手段。概率学的功利主义是消费者效用理论的起源。英国哲学家 Bentham是将这一理论概念引入到社会科学中的第一人,他提出应根据社会的效用来对社会具体事件进行组织并进一步对效用原则进行了定义,基于效用理论的概念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然而 Pareto 认为效用为一种不能被证实的量度指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仅仅需要看消费者的心理层面的满足程度即可,所以他支持采用序数的效用理论来对消费者偏好进行考量。根本上说,序数的效用理论对于研究消费者偏好问题是一项全新的突破。消费者偏好需求中消费者选取的最优的商品组合就是消费偏好的商品序数的最优值[67]。1956 年 Basmann 对产品销售服务中的广告宣传支出进行了研究,利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效用函数,发现消费需求与消费偏好会因为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
3.1 中国马铃薯主粮化产业链中主要环节发展现状分析 ....................... 17
3.1.1 中国马铃薯主粮化产业链中生产环节发展现状分析 ................. 17
3.1.2 中国马铃薯主粮化产业链中加工环节发展现状分析 ................. 21
第 4 章 中国马铃薯产业链中生产与加工环节对马铃薯主粮化影响 分析 ................... 27
4.1 中国马铃薯主粮化的生产加工环节指标的动态演变测定 ............... 27
4.2 中国马铃薯主粮化生产环节指标动态演变测度分析 ....................... 28
第 5 章 中国马铃薯产业链中销售环节对主粮化影响分析 ....................... 33
5.1 问卷设计 ......................... 33
5.1.1 消费者对马铃薯主食产品购买意愿的量表设计 ......................... 33
5.1.2 影响消费者对马铃薯主食产品购买因素测量量表 ..................... 34
第 5 章 中国马铃薯产业链中销售环节对主粮化影响分析
5.1 问卷设计
由于本文应用的多个变量都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有关,且目前并没有固定的衡量测定指标,为了确保本文的各个变量取值可靠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收集文献,并在其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明确与选取变量较有联系的一般指标,开展了小组讨论并进行了专家咨询,进一步对所选题目进行仔细的筛选和修正,确定了本章采用的调查问卷(附录)。
此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含:消费者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认知情况、消费者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态度、影响消费者购买马铃薯主粮产品的因素、消费者对马铃薯主粮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认可度等。最后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具体包含消费者性别、所处年龄阶段、从事具体职业、生活大致区域、家庭基本收入水平等。以下将具体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各个问题中变量指标定义和测量情况。
........................
第 6 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通过前文不同方法对马铃薯主粮化问题的分析,本文得到中国马铃薯产业链中三项主要环节:马铃薯生产环节、马铃薯加工环节以及马铃薯消费环节对中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影响的一些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