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温室气体中对气温变化影响最大的和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因此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任务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们很早就开始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上了日程,然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大家并没有看到什么非常实质性的进展,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很难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近些年来,世界各地频发各种极端天气如雪灾、地震、泥石流、干旱等,这些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006 年英国斯特恩曾在《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如果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下去,在21 世纪末的时候世界的温度就会比现在高出 2 C。-3 C。以上。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同时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断发展,世界开始十分关注环境问题中的气候变暖问题,人们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纷纷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呼吁应该大力发展的目标就是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的脱钩发展。自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出现“低碳经济”一词以来,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讨论越来越多。低碳经济一般是指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燃料等的大量耗费,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产业结构升级、清洁能源开发、制度层面的创新、技术改进创新等等,最终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界定世界各国存在不一致的认识,但利用创新手段来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都是其中的核心,从低碳经济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来看,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为了能够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高度形态,全球各个国家就开始为了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和为了将来能够保护能源安全而果断地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很多主要经济体国家为了将来能够占据经济制高点而选择低碳发展。
现在从全球角度来看,欧盟已经开始效仿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模式,努力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来发展低碳经济,把低碳经济看作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进而采取制定一揽子措施,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必然转型。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比如欧美日等开始研发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后就进行大量应用,力争能够达到既节能又减排的效果,从而进入了一场新的经济改革,而且这次革命的核心是低排放、高能效。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低碳经济的影响,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将会对各国的实体产业、金融产业等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将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进一步转变。在我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8%,特别是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均增长更是高达9.8%。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大量的能源消耗,经济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能源消耗和2CO 排放呈正相关的关系,能源消耗越多,2CO 排放量会越大,所以伴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 2001 到 2007 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增长了一倍,到了 2008 年我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国,仅仅次于美国。高速的经济发展给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这两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发展经济对大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和不断利用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加大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目前,从一些其他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来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环境不断恶化,保护环境难度加大,大量资源消耗以致接近枯竭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大量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并且使得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环境的质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我国在 2007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了世界总排放量的 22.70%,居世界第一;我国在 2008 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同时在能源消费国的排名上我国居世界第二,因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排在世界的前面。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碳基燃料消耗逐步上升,因此减排压力不断加大,从另一方面来说,世界整体自然环境恶化之后,将又会通过自然灾害如洪灾、雪灾、旱灾等这些表现形式来反作用给人们,这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乃至生活各个方面造成难以磨灭的损失,这对经济持续发展来说是不利的,而且甚至有可能导致减缓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性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出现了持续增加的趋势,例如 2004 年 7 月,在北京市发生的特大暴雨事件,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 600 多万元,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重庆市在 2004 年 9 月发生的重大洪灾,使众多百姓流离家园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1.23 亿元。再比如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川渝历史上比较罕见的高温伏旱天气和强暴雨气候以及 2008 年的严重雪灾等等,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气温可能仍然持续升高,根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预测,我国的极端天气气候问题也有可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仍然处于加速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果断实施碳减排政策,并承诺在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量能够比 2005 年下降 40%~45%,同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通过努力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学术界的关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研究分为两条路线,其中一条是理论路线,另一条是实证路线。对于理论线路的研究,最开始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是基于物质增长极限这一问题开始的,接着学者们先后合理地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世代交叠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这三部分理论进行了猜想,同时也进行了有关逻辑方面的进一步推导。由于环境数据的获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实证部分的研究要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Grossman 和 Krueger 是最早进行实证部分研究的学者,他们对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从实证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对倒 U 型起着最重要的因素是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1]。Ferdich(2008)从实证的角度对碳排放、经济收入以及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 Granger 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的结果是土耳其存在从经济收入到碳排放量单向 Granger 因果关系[2]。Chien-Chiang(2008)利用 109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验证了碳排放量与经济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3]。而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Ying Fan(2007)从碳排放强度指标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子主要是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等,在这三个影响因素里面,影响最大的是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小的是产业结构[4]。Emma-noui(2002)利用 LMDI 因素分解方法测算了希腊的经济收入、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动的影响效应,认为经济收入在这些因素当中影响最大,经济收入变动对碳排放量变动产生正向影响,而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调整则对碳排放量变动产生正向影响[5]。Selden 和Song(1994)考察了四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问题,发现它们与收入水平之间都存在倒 U 型的关系[6]。Panayotou首次将这种环境排放领域中的特殊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7]。
第 3 章 我国碳排放状况分析.....14
3.1 碳排放的估算方法 .... 14
3.2 我国碳排放状况分析 ....... 17
3.2.1 我国碳排放状况总体分析........ 17
3.2.2 我国碳排放状况区域特征分析....... 19
小 结.....21
第 4 章 我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22
4.1 研究方法介绍 ..... 22
4.2 我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 ....... 22
4.3 结论分析 ...... 27
小 结.....29
第 5 章 碳排放与行业结构的关联分析..........31
5.1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 31
5.2 研究方法介绍-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31
5.3 碳排放与行业结构-基于灰色关联........ 33
小 结.....36
结论
从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局部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 GDP 明显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明显增长,然而,在西部地区中,GDP 未明显增加,碳排放量却出现显著的增长。我国的二氧化碳符合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并且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出倒 U 型的碳排放库茨涅茨曲线,西部地区呈现出正 U 型的碳排放库茨涅茨曲线,由此推算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的各个省域达到人均碳排放拐点的时间。具体来看,对于东部地区,北京、江苏、天津和上海等,在 2020 年前左右达到人均碳排放的拐点,其他省域在 2025 年前可以达到碳排放量的拐点;对于中部地区达到人均碳排放峰值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东部来说较长,平均需要 20 年,人均碳排放达到拐点的时间也是相差不大,基本上在2030 年左右实现人均碳排放绝对量的减少;西部地区大多省份已经过了拐点,在当前的阶段,西部地区中的所有省域都是处于随着经济发展人均碳排放也增加的阶段。总的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目前尚处于碳排放上升期,伴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量仍会增加。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业结构因素中,与二氧化碳灰色关联度较为突出的行业为第二产业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而纺织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客运输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碳灰色关联强度较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关联度较高。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M.,and Krueger, A.B. Environmental http://sblunwen.com/jjfzlw/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Agreement [J]. NBER Working Paper,1991
[2]Fredrich Kahrl and David Roland-Holst. 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eonomic Review,2008, 19(4):649-658.
[3]Chien-Chiang Lee. Chun-Ping Chang. New evidence on the convergence of percapita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from panel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s [J]Energy, 2008,33(9):1468-1475.
[4]YingFan 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s[J].Energy Economics,2007,6(3):186-190.
[5]Emma-noui.Labor supply and the double-pidend[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101-106.
[6]Selden, T. and Song, 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Pollution Emission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27 (2)
[7]Panayotou, T.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ILO,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 [C].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1993.
[8]Shafik,N., Bandyopadhyay, S.,1992,“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904.
[9]Copeland, B.,Taylor,S.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ory and Evidence [M].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2003.
[10]Vukina, T. et al. Transition to Markets and the Environment: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 : 58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