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税收必须通过税收征管机关的征管活动才得以实现,因此税收征管是税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税收征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两税合并政策使得税收工作标准——所得税政策发生改变,而税收工作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此时税源转化为税收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税收征管力度的强弱。那么,两税合并政策的实施是否会对税收征管机关的税收征管力度产生影响?同时,两税合并的颁布实施使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预期名义所得税率所有提高或降低,从而使公司的税收负担发生变化。显然,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活动会随之加剧,伴随着的盈余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相关研究证明,税收征管能够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发挥公司治理的功用,而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可以预测,税收征管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能够产生正向效应呢?税收征管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一直国内外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领域。
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时期,税收结构的变化、各税种的改革趋势,引发的税收征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联动变化,是需要战略性思考的问题。那么事实上,两税合并政策的颁布实施会对税收征管机关的税收征管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后者之间又会如何相互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两税合并为背景,研究这项政策带来的一系列宏微观效应。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目前对于所得税改革的经济后果,学术界的讨论聚焦于两税合并对吸引外资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从税收征管机关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两税合并后征管力度的变化。因为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税收收入的增长。两税合并后,企业总体税负降低,在财政支出规模连续膨胀的前提下,税收征管机关的征管力度应该会有明显的提高。当然,有个别学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两税合并引起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市场反应。对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已有学者从 IPO、保配股、扭亏、公司治理、关联交易、高管变更、审计意见等方面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但甚少有学者从征管力度的视角研究其在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中发挥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税收征管能够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而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角度检验税收征管力度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效应,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对接。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两税合并、税收征管、盈余质量的文献。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本文实证检验了两税合并政策对税收征管机关和上市公司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通过纵向分析政策前后相关者的行为变化,说明两税合并引发的部分经济后果。其次,本文对税率变化方向不同的公司做了分类,研究不同类别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变动幅度,对税收征管机关在以后的税制改革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措施,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具有参考意义。最后,本文对税收征管力度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关系的分析,为研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外部治理力量、制定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外部治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外,随着我国一系列税制改革的到来,本文基于两税合并背景下的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之后的税制改革具有政策含义。
1.2 文献回顾
1.2.1 所得税文献综述
近年来,多数发达国家已经或准备对本国企业所得税进行改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国税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内外学者已经围绕所得税改革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Devereux 等(2008)[1]研究表明 OECD 成员国之间确实存在所得税竞争,且该现象即为这些国家法定税率下降的原因。Anke Weber(2009)[2]分析2000 年德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所得税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机构持有者的持股数量以及比例都有所下降。Radulescu 和Stimmelmayr(2010)[3]运用动态 CGE 模型分析 2008 年德国最新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对德国宏观经济影响,如投资、GDP、消费和社会福利。
第 2 章 理论分析与变量计量
2.1 税收征管与盈余质量的理论分析
按照税收理论分析,税收征纳过程中的税收博弈可以表示为:税务机构作为税收的征管机关的目标是在法定范围内多征税,而上市公司则需要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少纳税,在这一前提下,上市公司必定会通过盈余管理,降低盈余质量。两税合并政策实施之前,税收征管机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征管力度和盈余质量是均衡的。这一完整过程可以用图 2.1 表示。
图 2.1 表示,两税合并政策的颁布之后,这种均衡被打破。就微观来看,不同上市公司 2008 年所适用的税率可能发生变化,适用税率降低(提高)的上市公司,存在通过延后(提前)收益的确认,将 2007 年的利润做小(做大),降低纳税成本的动机。换而言之, 2007 年、2008 年适用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会为降低税收成本而加剧盈余管理,则盈余质量将会有所下降;适用税率不变的上市公司尽管一直存在因避税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盈余管理的程度不会因此而增加。面对所依据的政策的变化、预测税收收入的降低、上市公司可能的盈余质量的降低,税收征管机关出于财政支出、相对绩效评价、税收激励的需要,以及上市公司外部治理力量的定位,必定会在征管力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会达到两税合并后的再次均衡。
第3章 研究设计................... 24-35
3.1 研究假设的建立................... 24-28
3.1.1各地区税收征管力度的差异 ...................24-26
3.1.2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差异................... 26-27
3.1.3 提高对税率变动与税率未变动 ...................27-28
3.2 检验模型的建立................... 28-33
3.3 样本的选取................... 33-34
3.4 本章小结 ...................34-35
第4章 所得税税率、税收征管力度................... 35-56
4.1 描述性统计 ...................35-41
4.2 实证研究与结果................... 41-50
4.3 稳健性检验 ...................50-54
4.4 本章小结 ...................54-56
结论
(1)两税合并政策的实施对于税收征管机关税收征管力度的影响显著,税收征管机关的税收征管力度在两税合并政策实施之后有显著的提高,并且提高的幅度远远高于两税合并政策实施之前。主要是因为两税合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率,使得税收征管机关为在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压力下完成不断加重的税收任务,获得较高考核评价、税收激励就必须主动提高税收征管力度。
(2)两税合并政策的颁布对于不同组别上市公司的税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两税合并政策颁布后,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其盈余质量比税率未变动的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差。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基于避税动因,使公司税收成本实现最小化,会在政策颁布当年即采用应计项目操控或真实活动操控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造成盈余质量的低下。而税率未变动的公司并不能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获得来自于税率的超额避税收益。这就造成了不同组别上市公司之间盈余质量的差异。
(3)两税合并政策颁布后,税收征管力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税率未变动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对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效果却不显著。基于博弈分析结果和对税收征管力度公司治理作用的肯定,税收征管力度的提高会使得上司公司盈余质量有所提高,这对于税率未变动的公司来说是成立的。对于税率变动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超额收益的存在,即使在明知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的情况下,仍会选择提高盈余管理程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P. Devereux, Ben Lockwood, Michela Redoano. Do Countries Compete overCorporate Tax Rat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8(92):1210-1235.
[2] Anke Web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2000 Corporate Tax Reform in Germany: Effects on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Listed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09(29):57-66.
[3] Doina Radulescu, Michael Stimmelmayr. The Impact of the 2008 German Corporate TaxReform: A Dynamic CGE Analysi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0(27):454-467.
[4] 胡宗义,刘亦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的动态 CGE 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124-138.
[5] 程凌,张金水,潘慧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效果分析:动态递推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8(10):56-70.
[6] 王丽.我国两税合并的社会经济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8(3):18-27.
[7] 胡怡健.两税合并对上海产业影响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1):88-94.
[8] 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9(3):86-98.
[9] Franzoni L A.. Discretion in Tax Enforcement[J].Economica.2004 17(283):369-389.
[10] Hamid R. Davoodi, David A. Grigorian. Tax Potential vs. Tax Effort: A Cross-CountryAnalysis of Armenia’s Stubbornly Low Tax Collection[J].IMF Working Pape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