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预算体制性“悖论”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政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公共财政预算,人们了解到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其收入主要指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事业收入、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等;其支出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各项事业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各种改造支出及其他支出。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即便有时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也会附带产生数额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顶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2.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预算体制是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财政管理权限和责任、财政预算收支范围的制度,是各级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把财政预算体制称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财政预算体制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各国财政预算包括预算编制阶段、预算审批阶段、预算执行阶段以及预算审计阶段。根据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各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也不同,目前国际上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实行以分级财政预算体制,简称分税制,简称分税制;也就是多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在西方国家叫做财政联邦主义。它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种预算体制。比如,日本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三级财政预算,即所谓的“三成自治”;法国和德国的财政实行中长期预算;加拿大实行单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意大利和比利时实行的权责制国家预算,编制滚动式中期财政预算以及以成本为中心的预算支出相结合的经济核算体系;我国根据事权与财权像结合的原则,预算审核、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的预算制度,美国实行议会审批的三级财政预算。
(二)财政预算体制性
1.悖论的定义
《康熙大辞典》对悖论的解释为:本作静,从言。或从心作悖。或从口做哮。糟从二或,作,上下反覆,皆相惑,故篇静也。梁王以佛有悖音,改悖为背。嗣俊孩去馨矣。《集胡》悖,亦作。据考橙:《周捂》是以行事而不悖。《荀子•正名》中的悖其所辞,悖为违也。《礼记•月令》中的毋悖于时,悖之犹逆也。现代汉语对悖论的解释为:①背谬,行不通;②荒谬,谬误;③惑乱,糊涂;④混乱,相冲突;⑤违背道理,谬误。悖论的定义归纳为: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
2.体制性“悖论”的定义
体制词有以下几种解释:①诗文书画的体裁、格调;②格局,规格;③结构;④组织制度;⑤礼制,规矩。体制性“悖论”的定义可归纳为:政治家、利益集团为了本阶级、团体的利益,制定出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组织或者开展某项活动,源于制度自身存在缺陷致使活动的最终收益同预期期望相差甚远或者截然相反。是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本阶级、团体的利益;二是制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不是外部作用的结果,而是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三是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差甚大。
3.财政预算体制性
“悖论”的含义财政预算体制包括六部分内容:组织形式、编制内容、编制方法、资金管理、运作程序、执行和监督;在整个财政预算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合理,必须环环相扣,否则财政预算体制不健全。我国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是预算执行随意性大,在时间上存在预算‘空档’,人大在审议预算草案时已经比实际开始执行的时间晚了3个月,审议往往形同虚置;二是执行和监督严重缺失,每年预计数与决算数差距太大,20002008年在财政部编制的预算草案中,全国财政收入预算增长分别为8.401、10.3%、10ry0、8,40/0、8.7%、11%、12%、15%,14%,而实际增长达17.6%、22.2%、15.4%、14,7%、21.4%、19.8%、24.4%、32.4%,19.5%,两相比较,预算增速与实际增速误差达倍左右,超收收入绝对额也在3000多亿元。2007年32部门有385.41亿元项目支出预算年初未得到具体落实,占该支出预算的42.8%;2009年前1个月份财政支出完成全年预算资金的54%,余下36%的资金要在最后个月支付完。
二、我国财政预算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为1992年2008年,原因如下:第、我国采用复式预算方法试行于1991年10月21日,复式预算是指国家将本年度的全部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划分,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而1992年前我国采用单预算法。第二、1992年是我国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经济自身规律还原于市场,让市场自动调节,从这个时段截取数据更能体现我国政府在财政预算中的地位不口职能。第三、从1992年起我国的经济特征是外向发展,此时更多的资源参与生产,财政资金利用更充分。
二、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的现状.................... 21-29
() 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特征分析.................... 21-26
(二) 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及预算管.................... 26-29
三、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性"悖论".................... 29-35
()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规模.................... 29-31
(二)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检验.................... 31-35
四、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性"悖论"的理论.................... 35-42
() 变量的界定.................... 35
(二) 对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性"悖论"推导.................... 35-40
(三) 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性"悖论".................... 40-42
五、进步完善我国财政预算体制....................42-45
结论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通过财政收支去检验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的合理性。首先通过介绍因内外研究己取得的成果,阐述财政收支对财政预算制度影响和可行路径,从理论上论证了将财政支出变量作为预算管理中体制性“悖论”的条件,检验我国财政预体制的有效性和有效性,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了JMTJFX简明统计分析14软件、ExCel软件计算了从1992年2008年的财政收支的增长率,财政收支的标准差,以及财政收支的增长弹性系数,描述性分析了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简明分析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选取了1992年2008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以及增长率作为变量,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变量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回归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再次以人大代表所掌握的预算支出和财政预算总支出为变量,对权力下的预算与民主下的预算进行推导,分析政府与公众如何做出预算资源的决策,最后针对实证和理论推导的结果和我国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从财政预算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方式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通过JMTJFX简明统计分析14软件、Excel软件描述性分析了我国从1992年2008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关变化趋势,首先发现我国从1992年2008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构成累积性赤字局面,其次通过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标衡量1992年20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对国民市场总值的影响;发现除了1992年以外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与财政支出系数都大于1,且收入的弹性系数大于1的年份数为10,支出的弹性系数大于1的年分数为8,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大于2的有6个年份,财政支出弹性系数大于2的有5个年份;表明我国处在年年财政赤字状态,并且有增大趋势;赤字的增加并非有利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说明我国财政预算作用不大。
第二、通过实证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以及两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如下结论:是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财政支出的增加,而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二是财政收入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但财政收入增速与财政支出增速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财政收入增速的提高有利于财政支出增速的提高,而财政支出增速的提高并不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速的提高。进而得出制度在设计上的缺陷,过程中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到位,将严重削弱财政预算力度。
第三、通过对人大代表在刚性权力和民主条件下,对公共财政预算有多少影响力度,利用林德伯格—列维定理和李维普诺夫定理作为理论依据进行推导,得出在刚性权力下的四分之的收益和民主条件下的四分之三的收益,从制度层面上探讨了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存在的缺陷。
参考文献
1.陈共.陈共自选集[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61475,610611
2.张健.布吹南与公共选择理论[J].经济科学,1991,(2):70
3.杜平实行政经分离划分资金界限建立二式预算—谈我国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J].改革探索,1992,(10):4849
4.孙健夫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对我国财政发展的借鉴意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6):26
5.潘贤掌.关于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J].财政问题研究,1998,(10):7879
6.孙开.彭建.公共选择学会所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评析[J].财政研究,2000,(5):50
7.郭宏宝.公共财政形成与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81
8.陈旭东.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J].理论学刊,2005,(7):65
9.李婉.论公共现在理论中的两种市场观[J].生产力研究,2007,(16):1011
10.全莲淑.法国财政预算改革与监督管理新情况考察及借鉴[J].财政监督,20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