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1.1选题背景
农业是立国之本、衣食之源,也是国民经济之根本,我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是我国奔小康目标、实现“中国梦”的最大的难题。从 2004年到 2013 年,连续十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加速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愈发明显。首先,在现代经济中,由于金融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在现代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处于核心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资金的流通导向物质流通,社会资源正是依据货币资金与物资的有效流动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现代经济中金融对调节宏观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央行通过实行积极或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金融调控手段来调节促进经济发展。第三,货币资金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货币资金运动存在于现代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所以金融是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其联系千家万户,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金融效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金融发挥的作用,决定资金流动方向和规模,进而决定了经济发展效率。农村金融是连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载体。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有所改善,为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金融是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将资金流合理有效的分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这一作用更加重要。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实际上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农村金融效率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滞后的金融改革为代价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呈现“高增长、低效率”的特点,即量性增长有余、质性发展不足。因此,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已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学者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看法不一,理论和研究框架各不相同,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大部分停留于定性型的理论描述,少有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构建金融效率指标体系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更是少之又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做实证分析,构建了金融效率指标体系,探求影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的主要因素,经过分析后提出能够切实提高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少,规模小,粗放式经营特征明显,整个金融市场形态低级,交易对象单调,金融工具单一,监管体制滞后,金融风险集中,造成农村金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明显。因此,如何提高金融效率,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拥有超过半数的农村人口,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基本理论
2.1 金融效率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2.1.1 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 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性。在指标的选取上,不能胡乱为之,要根据事实依据,利用统计资料,采用标准的测定方法,尽量能使内容简洁明了。不仅需要反映金融效率的内涵,还需把握金融效率的实质,这就要求需要科学合理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客观依据上建立评价指标。
(2) 指标的选取要有全面性。现今金融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析方法也层出不穷,在指标评价上会有不同方向、不同标准的百家争鸣的情况。为了全面反映金融效率,就需要从中找出最合适全面的评价指标。
(3) 指标的选取要有可操作性。为了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金融效率,不仅需要可靠权威的数据来源,还需要依据现有的统计制度,并注意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具备连续性。
(4) 指标的选取要有可比性。它不仅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指标,还需要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计算方法,同时在计算口径上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对一国的金融效率进行对比,用来表示金融效率的变化。
2.2 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第一章所提观点,金融效率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我们也要从这两方面着手研究。在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先设立两个一级指标,即: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然后再设立若干二级指标。金融市场可以影响私人储蓄率 S,也可以提高社会边际成本生产率A,同时能增加储蓄转向投资比率θ,这些因素可以提高人均实际收入,使经济增长。在这三个因素中,储蓄转向投资比率至关重要。因为居民将储蓄转换为投资时,投资额可能会小于储蓄额,此时可用(1 θ)表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遗漏的资金。社会边际成本生产率提高,会刺激经济增长,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可以依据自身系统信息的优势,增加投资生产率,同时由于投资多样化的影响,居民的投资风险将被分散。私人储蓄率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因为它与目标投资收益率一致,它的提高或降低会导致经济的扩张或收缩。
3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实证检验 .......14
3.1 因子分析 ........14
3.2 相关分析 ........21
3.3 回归分析 ........22
3.4 实证结果小结 .........24
4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不高的影响因素 .......26
4.1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26
4.2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32
4.3 农村资金利用率低、资金外流严重 .........32
4.3.1 农村居民储蓄相对较高.........33
4.3.2 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34
4.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 ....37
4.4.1 黑龙江农村经济环境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37
4.4.2 黑龙江农村金融发展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分析 ....38
4.4.3 黑龙江农村制度环境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39
4.5 社会文化对黑龙江金融效率的影响 .........40
5 提高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41
5.1 培养竞争的金融体系 ........41
5.2 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42
5.3 改善黑龙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3
结论
现在黑龙江农村金融市场门槛较高,市场准入率低,容易导致金融垄断,不利于培养竞争性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不断侧重成事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导致只剩下少数金融机构,造成了垄断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政府应降低金融市场的门槛,使多种多样的金融组织进入市场,比如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解决竞争力不足、覆盖率低等问题,还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使各方金融机构能进行良性竞争。在政府的有利干预下,当这种多样化的局面形成后,同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推动各竞争方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推出创新产品,扩大资本。最终将形成规模合理的黑龙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完善农村信用制度。信用稀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抑制了金融活力。加强社会信用的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要对失信者进行强有力的惩罚,如制定社区义务劳动、罚款,对不守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停止贷款,媒体曝光;还需要建立信用的正向激励机制,比如银行给予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等,使守信者得到公平的汇报。这些行为有利于黑龙江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洪斌,谢丹,熊德平.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特征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2).
[2] 田霖.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卢丽娜.河南省农户金融需求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0,(5).
[4]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0 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
[5]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6] 王曙光,乔郁.农村金融机构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7] 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W].政府咨询报告,2004.
[8] 杨云聪,金麟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浙江金融,2009,(4).
[9] 吴宇亮,刘玫伶.20 世纪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6).
[10] 胡方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经济学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