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二战之后,主要有三次大规模的全球失衡现象,前两次分别发生在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90年来以来的新一轮全球失衡,持续时间更长,失衡幅度更大,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主要顺差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石油出口国和德国,美国、英国则是主要逆差国。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失衡现象有了一定改善,但规模仍然较大,图1-1为我国及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贸易失衡情况的趋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日本和德国有显著的经常账户盈余,而美国、英国、法国则有显著的经常账户赤字。对于90年代后的这次失衡,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经济体近年来将其责任归咎于中国汇率的大量贸易顺差,认为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估引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乏力并产生了经济增长乏力和较高的失业率现象,所以不断的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也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所致,中国从加入WTO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即使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图1-2是我国以及一些主要经济体的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情况。从图形中可以看到,除了中国外,其他几个世界发达经济体都处于经济增长乏力的阶段,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随着经济增长的良好发展,我国从2005年到2008年,中贸易顺差额保持稳步快速的增长,贸易顺差规模高达1019亿美元、1775亿美元、2618亿美元和2981亿美元之多。随着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增加之势也逐渐扩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了2万亿美元。
中国由于长期保持着较大规模贸易顺差,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再次炒作,这一说法最初是源于西方舆论将2007年全球股市暴跌归咎于中国股市大幅下跌,后来又针对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等现象进一步炒作,该论点的支持者将世界持续低迷与中国的经济良好趋势结合起来,认为中国通过汇率操纵维持了经济的良好态势,并通过汇率严重低估带来的低价商品掠夺了欧美经济市场,减少了欧美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西方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关于全球失衡问题,国外己有许多的研究,而随着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国内也越来越多学者对于失衡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新一轮的全球失衡与前两次全球失衡不同的则是这次贸易失衡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平衡现象,经常账户盈余规模较大的多数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有着经常账户赤字的表现,本文正是在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化基础上,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对失衡的微观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从而希望能够更好的解释全球失衡的根本原因,为反驳中国威胁论提供一定依据。
2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之前关于全球失衡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包括双赤字说、汇率操纵说、以及从经济增长率与人口转型角度出发进行的分析;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也主要是从跨期消费进而导致了各国的储蓄率的差异角度出发,缺乏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深入研究,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微观的国际分工机制出发,研究金融发展的差异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对于全球失衡在研究思路上贡献一种新的方式,并可以推动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研究的深入发展。
现实意义:本文从微观形成机制入手分析全球失衡的成因,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全球失衡的形成机制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分析,还可以为贸易政策制定者反驳国外的汇率操纵说,以及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而失衡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本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间价值。一方面,深入分析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形成机制,可以使全球失衡形成的原因更加清晰化,并作为与许多发达经济体怀疑中国汇率操纵辩驳的依据,而长期的失衡也会对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不利,所以研究可以为我国逐渐消除经常账户失衡提供一些策略上的参考;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根源对于世界之间的协作和有效的缓解持续发展的大规模经济失衡都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解决由失衡问题引发的各种贸易、经济问题。
第二章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
有许多学者从事实数据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全球失衡现象中,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与经常账户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所以开始从金融发展差异角度进行研究全球失衡的形成机制,本章主要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全球失衡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
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及文献回顾
1金融抑制理论
在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著作,他们对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许多国家金融与经济存在互相抑制的恶性循环现象,这一现象被他们称为金融抑制。金融抑制被概括为:政府对金融业制定了政策,通过人为的降低利率,并实行歧视性的信贷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却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处在一个没有效率的状态,无效率的金融业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一种状况。
2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最先也是由麦金农和肖于1973年分别系统提出,他们在金融深化理论上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应该放松对利率的控制,同时鼓励银行间竞争,这样就能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体现金融深化的指标有三个:利率市场化、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在以上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于金融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的精确定义,国内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J-Gurley and Shaw在1960年最早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他们对于金融发展强调数量扩张,把金融资产的增多和金融机构的设立视为金融发展,这种金融发展同时伴随着各种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涌现和数量的增多,另外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也随着金融发展相继建立。针对这种趋势,金融发展的定义也就需要重新界定,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把金融发展看成金融结构上的进化,不再仅仅视规模和数量为金融发展,并试图用金融结构关系的转换来包含金融发展的全部内涵,他的核心观点是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结构的性质、形式和相对规模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而金融发展,就是这里的金融结构变化。
第三章金融发展、国际分工与全球失衡..........15
第一节金融发展与全球失衡的现状分析.........15
第二节金融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分析.........19
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全球失衡的关系分析.........21
第四章金融发展、国际分工于全球失衡.........24
第一节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24
第二节金融发展与全球失衡的实证分析.........30
第三节金融发展导致的国际分工.........34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38
第一节本文的主要结论及解释.........38
第二节政策建议.........39
第三节未来的研究方向.........40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整个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各个国家的利益都有着极大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经常账户失衡相对之前的全球失衡程度更大,而且失衡的国家也有一定的集中度,这一失衡不仅导致了世界经济失衡、增长乏力,而且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该失衡问题不仅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许多学者也针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之前关于全球失衡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包括双赤字说、汇率操纵说、以及从经济增长率与人口转型角度出发进行的分析;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也主要是从跨期消费进而导致了各国的储蓄率的差异角度出发,缺乏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深入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之后,本文从国际分工这一微观角度出发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是基于陆建明(2011)的基本模型思路,在其中引入资本冲击,考虑了资本流动成本和贸易成本之后进行了相关理论定性分析。实证部分采取面板模型,分两步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首先是用金融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对经常账户水平进行解释,对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又采用了金融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比值做了实证分析,这一指标体现了分工的思想,可以解释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hinn,M., 2007, Ito H. East Asia and Global http://sblunwen.com/jrbylw/ Imbalances: Saving, Investment, andFinancial Develop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 13364
[2]Bernanke,B., 2005,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Sandridge Lecture, 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 Richmond, Virginia, March,10.
[3]Hubbard,R.,2006, The U. 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 vol. 28(6), pp:665-671.
[4]Labonte,2005, Is the U.S. Trade Deficit Caused by a Global Saving Glut, CRSReport for Congress..
[5]Clarida,R., 2005,Japan, China,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Cato Journal,vol.25, pp: 111.
[6]Backus,D.,Henriksen, E.,Lambert, F.,2005, Current Account Fact and Fiction,NBER Working Paper.
[7]Henriksen,E.R., 2002, A Demographic Explanation of US and Japanese CurrentAccount Behavio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8]Willen,P” 2004, Incomplete Markets and Trade, Working Paper Series
[9]Mendoza,E.,Quadrini. V.. Rios-Rull, J., 2006, Financial Integration, FinancialDeepness, and Global Imbalances, NBER Working Paper, No.12909.
[10]Loayza,N.,Klaus, S., Serven, L., 1998,What Drives Saving Across the World,Working paper, World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