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文在把握劳动与敬业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整合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培育学生敬业与劳动精神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并实施敬业与劳动教育专题课,确立了敬业与劳动教育专题课设计价值,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一、概念与教学资源整合
(一)敬业与劳动精神概念界说
1.敬业精神的概念
“敬”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而敬业一词早在《礼记·学记》已有详细记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① 由此可知,敬业最初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敬”学业。朱熹强调:“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② 其意在说明敬业是要专心地对待自己的职业。随着时代变迁,敬业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如今“敬业”这一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提到的敬业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对待学业、职业和事业的一种敬畏态度和负责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交融贯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社会责任担当,也是我国社会倡导的基本道德品质。
2. 劳动精神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的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围绕着劳动进行了多次讲解,基于此本文所提到的劳动是基于唯物史观范畴,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即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通常意义上讲,即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活动。劳动精神是以劳动意识为基础,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应该秉持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自主劳动的精神。
根据目前主流的劳动起源论学者的观点,教育本身便是起源于劳动的。劳动作为教育起源必不可少的分支,劳动教育同样也是人类所接受教育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因此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发展要保持辩证统一。我们要学习劳动模范,深刻体会劳动精神。
...............................
(二)统编版教材中敬业与劳动精神教学资源整合
本部分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为依托,对敬业劳动精神的教学展开探索。一方面,意在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与敬业劳动精神的教学关联,推进高中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具备敬业劳动精神的学生服务。另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开展敬业劳动精神教学,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优秀的品质。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敬业与劳动精神方面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有关工具发明与技术改进的教学资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诸多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发明工具、改进技术,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技术发明离不开其敬业与劳动精神,因此敬业与劳动精神在这些历史名人身上尤为显著。① 现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相关典型的教学资源整合,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论文参考
..................................
二、培育敬业与劳动精神的课例设计与反思
(一)中国古代史教学课例——《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节课从明清时期文化、科技入手,是进行敬业劳动教育的示范性课程。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工艺学、地理学、天文学发展、农学及历法研究,还是在中医中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在古代技术发明创造中,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在农业发展上,徐光启为农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经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改良;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更是奠定了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基础。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中,有丰富的培育学生敬业与劳动精神的优质资源,为进行敬业劳动精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
学情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主要是针对高一学生进行讲解,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文科学习基础,对其人生规划也有了方向。且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较高,对科学发明较为感兴趣。因此,本节课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开展劳动精神的教育,与当前学情契合。
.............................
(二)中国现代史教学课例——《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王进喜》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本部分涉及到的敬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从“一五”计划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严峻形势下,围绕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重点围绕一系列英雄人物展开探讨。1956-1966年十年全面建设时期,涌现出王进喜这样的人物。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东北地区重化工业的发展为能源开发提出新要求,本课重点讲述以大庆为代表的石油开采发展情况,将不同时间跨度的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敬业精神的认知。
学情分析:高中生对中国现代敬业精神已然有了基础的了解,因此在学习中国现代敬业精神的相关案例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目标:通过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结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探讨王进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目标:结合史料和数据,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探讨和分析王进喜“铁人精神”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史料实证目标:认识到王进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通过经济建设的发展来分析具体国情,充分了解历史人物的“铁人精神”。
历史解释目标:以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相关史料为依据,总结王进喜对大庆油田的贡献。
家国情怀目标:王进喜作为经济建设发展的突出贡献者,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引导学生体会新中国成立不同阶段的敬业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
三、敬业与劳动精神专题课设计的价值.................................39
(一)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9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人生价值.............................41
(三)焕发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爱国与奉献精神........................41
结语................................43
三、敬业与劳动精神专题课设计的价值
(一)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培养劳动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劳动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通过劳动使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能够起到推动生产力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意识的发展。通过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情感,在劳动过程当中,人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心理素质都有会有所提高。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不断引导学生发展和完善自身。马克思提出,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劳动来促进学生的未来教育。①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的观点,劳动教育是不可以残缺的,劳动也是培养人通过劳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志。② 当然,劳动教育在学生道德、责任和敬业精神培养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体验,可以进一步帮助高中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观念。① 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典型人物事件时突出他们的敬业与劳动精神,时刻贯彻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对学生良好人格培养的作用,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教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高中生敬业劳动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角度来讲,高中阶段的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但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更需要引导高中生不断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点,在不断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增强其历史学科素养,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的第一主题是立德树人,所以敬业与劳动都是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进行阐述的。这要求全体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去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素养。
高中历史学科关于劳动敬业精神的探讨,主要从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职业素养以及科学钻研精神等方面展开。高中生是我国未来人才中的中坚力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敬业教育,能够启发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与奉献精神,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也培养、提升了其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其中,在弘扬劳动精神中,不仅学生的劳动意识得以增强,而且其实践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在敬业精神的培养上,结合历史人物的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醒其责任意识。因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敬业精神的培育,能够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发展,为高中生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把握劳动与敬业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整合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培育学生敬业与劳动精神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并实施敬业与劳动教育专题课,确立了敬业与劳动教育专题课设计价值,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