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中推广实施的必要性
一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中推广实施的宏观要求
体验性教学实则是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教学范式。它关注人的发展,从人的实践出发,结合原有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构建。从 2001 年发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便开始指出,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能力”①、“过程与方法”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三方面进行制定。这种三维目标教学与课程立体化的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改变以往“唯知识论”的教学方法,体验性教学此时便开始大范围的出现在教学实践当中。虽然体验性教学在各学科中的运用都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从理论性质上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为了体验性教学与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更好的结合以致更为长远的发展,确定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指向层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到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并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④。” 再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体验性教学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正确且适度的把握,强调学生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讨论探读时丰富生成个性化的体验,并且增强体验对于学生思维品质与提升身心素养的作用。
语文的学习,不仅在于课程的学习,更在于对课程之外广阔世界的探索和感悟,在于发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实现“大语文”的理念。体验性教学的学习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在课程内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做到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德知共同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集体与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者相结合,是决定了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准则和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体验性教学有了长足的教学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作为根本指导,体验性教学在语文实践中便有了明确的道路导向:学生最终会回归于社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也会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锤炼和检验,并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而社会观念和经济的进步,使得学生的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发展的脚步也会更加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和社会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经说到:“青年人是实现发展的强大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①。”
...............................
二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 实践概况
为了深入了解白沙县语文教学情况,在 2018 年 7 月 18 日设计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的海南省白沙县学生体验调查》,并发放给白沙县部分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白沙县学生学习语文情况,掌握一线教学的一手资料,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的海南省白沙县学生体验调查》通过网络进行发放。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的海南省白沙县学生体验调查》
调查对象:白沙县中小学学生
调查人数:120, 小学 34 人,中学 87 人
问题:
...........................
第二章 体验性教学与当下教学结合的契合点
一 理论教学结合
体验性教学在新课改的关键亮点——“学习任务群”之下进行更大空间的展现。2017 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是“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变革的关键的呈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基础上,提出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授课上从过去的“模块—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变化为“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任务群的课程安排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立足于学生语言的重新建构和运用,在创新思维、情感审美、文学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有涉及展开。 而学习任务群的排列设计体现出学习的不同层次、深度和广度,每个集群之间都有相重合的部分,同时也有延伸和提高的内容。任务群的设置与先前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不局限于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的学习,而是对相同类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语文学习任务群之所以提出,是学科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要求,是语文学习从“关注语言学习的实践运用”转变到“注重语言的各阶段各方面意义”的过程。在传统语言模式中,自然性,实践性,模糊性与复杂性是其中特点。而伴随着逻辑性与系统性的语言学习,使得语文课程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承载人的精神发展。另一方面,学科化的确立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更加注重专业性的养成,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和更加全面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科素养不断上升,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得到极大的完善。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回归语言实践的重构,是体验性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势必进行运用的具体指导。2017 年版新课标在保留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将选修分拆为选择性必修、选修(任选)。必修为 8 个学分,选择性必修为 0——6 学分,选修为 0——12 个学分。这三种课程的任务群量各不相同。必修安排的任务群有 7 个,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也各自设计了不同的 6 个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界阅读与交流三个任务群不设置学分)。各个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差异,必修课程注重的是学习广度,更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关注横向知识的排列,比如学生可以再必修课程中学习到“文学”“思辨性”“实用性”三种阅读文本及阅读方式。而选修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深度,其纵向知识的排列要求学生通过教师引导,
..............................
二 实际教学结合
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应当要立足于实践,而衡量其作用的标准在于以它为指导的教学是否可以回归于实践,并且能够使教学的几个要素都能有所提升和发展。当下的教育现状已经走入了一种困境,我们目前的教育摒弃了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以分数为主体和参考系,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以及其相关的课程改革措施,处于形式化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素质教育理念及其方式面临着只能流于表面,而实质上仍不得不为“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让步的尴尬局面。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虽诸多优秀教师力图与改变现状,并进行了多种尝试,但其效果仍然不甚理想,以至于造成课堂教学成为分数的加工厂。学校与教师,包括家长,注重对升学率,应试分数等数据化结果的关注,忽视或无暇顾及学生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而我们所忽视的恰恰是教育本身所应该重视的层面。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将分数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分数的高低决定了青少年阶段学生的自我认可的程度,及他人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也就容易导致学生过于追求课堂内知识的接受,而无法形成全面而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这极容易造成高分低能或“后进生”,厌学等现象的出现。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普遍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较大成就感,教师的教学趋于模式化和标准化,无目的的学习和无创新的教学想碰撞,辅之以单一的评价机制极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家校矛盾突出,家庭本身气氛僵持。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动体验获取个体对于知识的有效感知,和对自我的认可,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就显得很有必要。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指导与对国外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借鉴下,对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也在各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如海南华侨中学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要求高一年级全面停课,全员阅读《红楼梦》,对问题进行探讨。比如:研究书中人名所具有的深层涵义,如霍启寓意“祸起”,并撰写小论文。海南中学高一年级也在进行对沈从文先生《边城》进行整本书阅读。而与“任务群”内涵相同,都是以“任务”和“情境”为依托的“教”。而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作为指导学生写作并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它的提出和实践运用要更早于“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任务驱动型”指的是学生阅读原有的材料,通过材料下文附加的指令——即“任务指令”,使得材料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能从材料所引起的感悟,进去到具体真实的情境当中。如 2015 年的全国语文高考Ⅱ卷,其任务驱动的材料引用也颇为经典:三位主人公进行风采人物的评选,老李作为一名科学家率领着他的团队跻身国际学术第一线。老王则是从一名高职毕业的学生,依靠着自己的手艺成长为焊接大师。小刘虽然是三人里最年轻的,但他发挥所长,用摄影捕捉世间美丽。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三人中,谁是更具风采的那一位?
..................................
第三章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展开策略................................................33
一 学习共同体...........................................33二 体验活动设计......................................34
(一)动态心理体验.................................34
(二)静态心理体验.................................36
第四章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41
一 探讨体验.....................................41
(一)教学设计《情境模拟》..........................................41
(二)教学分析......................................45
第四章 体验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 探讨体验
(一)教学设计《情境模拟》
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目标任务的情节梳理,使学生了解社情,文学,生活等方面的典型素材。
(2)通过模拟情境,了解“任务驱动型”写作对于迅速获取关键信息并能快速进行逻辑叙述的要求。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及时产生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
2 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法。即通过模拟一个具体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
(2)角色扮演法。即教师和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来进行假想扮演。
(3)演示法。即教师通过展示 ppt 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模拟情境中所要解决的各项任务。
(4)讨论法。即学生之间做到同桌间,组间相互讨论,师生之间相互讨论。
.............................
结语
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把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特色及规律,从而进一步增强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目标不明确、缺少美的体验、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评价陈旧、缺少对主体差异性的关注等。这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堂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对母语、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很难进一步给予学生更好的审美体验。
体验性教学力求实现“亲身体验”的目的,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实现学生的“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体验性教学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要求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传授的知识。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也对迫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上,体验性教学的教学评价不再单纯地以分数为导向,而是通过“知行意情”的综合考量,既注重各个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程度的关注,更符合《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真正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发现,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并非不想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而是缺少改进的现实土壤和理论基础。一方面,在“高考”成绩为最终评价体系的大环境下,“唯分数论”仍然有巨大的生存空间。迫于成绩的压力,学校、家长、学生很难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上,这样的现实,使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真正对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另一方面,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对“体验性教学”、“任务群”等概念知之不详。是以纵使《标准》提出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关注,然而具体如何实际操作,不少中学语文教师仍一筹莫展。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制约“体验性教学”是否得以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