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本章依次阐明三个事实,并以此为基础依次论证三个必要性:首先说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多元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论证在中国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接着说明课本的重要性,以此论证编写多元文化课本的必要性。最后说明民族问题是多元文化教育最先关注的问题,是多元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关系中国全局的重要问题,以此论证对课本中的民族知识进行考察的必要性。
第一节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一、多元文化社会
(一)多元文化世界
人类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是每个族群或若干族群的联合体以其所居住和生活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经过长期地创造、传承和发展而演化出来的一种丰富的文化状态。借用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的多元性以相互区别的“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所组成的复杂整体”为基本表征。{如今,世界人口多达70亿,他们分布在196个国家里,生活在5种不同的气候带内和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中,实践不同的经济类型和政治体制,参加40余种宗教,穿戴不同的服饰,食用种类繁多的食品,使用4000余种语言。z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具体表现。
人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特征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在过去,由于时空因素的阻隔,世界的多元文化特征很难为人们全面地了解和宏观地把握,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偏差在所难免。如中国历代统治者不知世界之大,动辄以“天朝上国”或“中央之国”来称谓自己所统辖的疆域;汉族人则不了解异己民族之繁众,故常常以地理位置对其他民族进行区分,也就产生了诸如南蛮、西戎、北狄或东夷这种笼统的称谓。其他民族对这种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也不全面。比如,偏居中国西南一隅的滇地国民竟也傲然称大,遂有“夜郎自大”之故事。(史一记·西南夷列传)诸如此类,即是认识偏差的表现。自公元15世纪欧洲航海家—尤以哥伦布最为著名—开展大规模环球探险以来,所谓“文明国家”之外的“蛮族”信息得以大量披露,人们对异己世界的了解刁‘开始呈现深广之势。这一趋势又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大力推动。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升级和普及,地理、交通、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的藩篱对人们交往的阻碍作用已经明显减弱,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社区、个体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和紧密,物质资源和精神产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散播到世界各地乃至个人。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特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特征不但未因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而消失,相反这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凭借科技发展的东风,世界各国和各种族/民族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交流和激荡;它们在互相吸收,借鉴和改进的同时又保留自身的核心特质。各种类型的文化交相辉映,共存共生,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世界。
(二)多元文化中国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在新中国发起民族识别工作之前己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这一工作直到90年代始告结束。通过大规模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族识别工作,共有55个少数民族被识别出来。,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先生雄辩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仁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5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统一而!!.多元的有机体。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56个民族在产生、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们或居住在不同的地域,或拥有特别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或发展了独具一格的科学、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或同时具备几述多种特征。可见,多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垂要特征。
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社会要求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与之呼应。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这一现实决定了应该在我国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一育的奠基人James A. Banks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如下:多元文化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创造一种教育环境,学在其中的苹苹学子,无论属于哪个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地区论文网是经典论文网站,提供初中英语教学反思范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联系方式:QQ 1847080343,电话13795489978。等微文化群体(Microcultural Groups),抑或来自残障群体,都能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由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可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其主旨与中国的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它们都强调国家的每位公民—无论他/她来自哪一个群体—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节课本的重要性与多元文化教育
一、课本的重要性
课本的重要性源自于课本的功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中国的教育情况三个方面:
(一)课本的功能
1.传递知识的工具
在构成学校环境的各要素之中,教材(Instructional Material)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课本(Textbook)仍旧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为倚重的教学工具,是一个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核心工具之一。”自20世纪末以来,尽管一些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课本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8课本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早在1950年代末在美国就有大量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和人文领域的教授、专家和学者投身于小学课本的编写。课本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显突出,这一点是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密切关联的(很快就会谈到)。
2.传递国家意识形态工具
课本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向学生灌输国家的意识形态。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诸如报纸、影视、互联网等面向所有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类是通过各类各级学校教育。毫无疑问,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课本往往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发挥其在传递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艺。这一点无沦是在古时代还是在当今社会,也不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东方国家莫不如此。
课本—尤其是小学课本,之所以非常重要,除了与上面已经述及的重要功能之外,还与下列因素相关: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本文之所以对小学课本进行考察与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无关系。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约6一12岁)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要经历皮亚杰所称的“具体运算阶段”(约7一10岁)和“形式运算阶段”(约1112岁)—人的一生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虽然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们发展了包括归纳、推理等在内的各种高级认知能力,以至于教师可以将任何知识—高深的抑或浅显的—以学龄儿童的思维方式呈现给儿童。22但是这些认知能力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征相伴的是两种对比强烈的认知现象:一方面,小学儿童接受知识能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消化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亦即小学儿童能够不加分辨地迅速接受所有来自课本、教师、家长和大众传媒的信息。正是基于上述诸种心理学原因,使得建设高质量的课木成为一种必要,唯有如此。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22
第一节 关于多元文化课..........................17-18
第二节 关于课本中的民族...........................18-20
第三节 本篇论文.....................20-21
本章小结......................................21-22
第三章 理论、方法和相............................22-29
第一节 Banks的多元文...........................22-24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22
二、Banks关于课程和教材建设.............................22-24
第二节 研究方法.........................24-28
一、选择课本.................................24-26
二、课本内容分析与民.......................26-27
三、民族知识评价........................27-28
第三节 相关概念............................28
本章小结.........................28-29
第四章 结果......................................29-44
结束语
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指导,本研究对人教社出版的三种小学课本《语文》、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知识分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这三种课本既存在一定的优点,又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1.课本中的少数民族知识太少。既有少数民族知识不仅远不能涉及全部少数民族,而且其大部分只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2.存在针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既有少数民族知识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3.课本中缺乏少数民族的视角,导致一些引起歧义的表述出现在课本中。4.过于强调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帮助,而忽略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更为重要的内容。5.汉族知识和少数民族知识在课本中的安排方式不合理,二者呈割裂状态,不能有机结合。针对这些课本所存在的缺陷,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1.增加课本中少数民族知识量,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更宽的知识领域。2.增加少数民族视角,减少课本中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3.超越援助和感恩的叙事主题,将民族知识的重点放置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4.合理安排汉族和少数民族知识,提高有机统一性。本文作者认为,在小学课本中给予少数民族知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中国各民族儿童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从而有利于形成和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国目前的民族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是好,各民族群众之间基本土能够互相理解、尊重和平等交往。但是,在良好的总体形势之外,还是偶尔会出现一些问题。这说明,民族工作的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需要进行反思、改正和提高。改善民族关系可以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等多种方式进行,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运动式的宣传和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方式长时间地进行。小学课本是可资利用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垂要工具。要发挥小学课本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其前提是课木要具有较高的质嗽以想见,如果课本中包含丰富的少数民族知识,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课本,得到足够的作币,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被充分地描述,那么这样的课木足了助于儿!形成对其他民族群众的正确的看法的,从而也就能够促进民族。反之,在齐民族儿童互不了解的情况下,民族团结就不具有稳定的从础。就木研究所涉及的人教社的三种课本来看,其质狱距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要求还有定的,还难以满足各民族儿童之间相了解的击要,此很有必要认真改进。小学课本的整体状况如何?可以从人教社一种课本石出些端倪来。
浅析小学课本中的民族知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多元文化教育,小学课本,民族知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