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0. 1选题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高中地理教学相对独立,交流甚少,使得初中与高中的地理教育出现了一道鸿沟,越来越影响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多数高中都与初中分校,使得信息及反馈渠道传递的不畅,给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育部自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到现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地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新教材中也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如:初高中课程内容有脱节问题、对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学习能力等要求跨度太大。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比初中地理在学习方法、综合思维能力、读图析图等能力方面要求明显提高,难度跨度明显增加,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不少高一新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感到极不适应,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为解决好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和衔接的有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2年初,地理课标组在进行前期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国际比较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地理课标体系结构的酝酿、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因此,为了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与融合就尤为重要。
0. 2研究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任何一项新机制在实施的最初阶段总会不如人意,这就要求参与此新机制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尽早提出解决的方案。因此,新课改在短期内完全“达标”是不现实的,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出现诸如初、高中地理课程脱节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只要我们及早地找到解决课程衔接问题的方案。
0. 2. 1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由于地理不计入中考总分中,初中地理只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开设,通过八年级的地理会考后,九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进入高一时才开始学习高中地理。这时,刚入高一的学生对初中的大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了,剩下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点,而高中地理的学习又必须要有初中地理知识作为基础,这就必须做好初高中地理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因此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有助于关注和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给刚入高中的学生架起一座由初中地理通往高中地理学习的桥梁,使他们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感觉到地理学习的困难,进而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教育也顺应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的衔接课程是对初中地理学习的承上启下,这种“阶梯式”的教学使高一新生对地理学习不会感到吃力,从而燃起自信,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地理学习。
0. 2. 2有助于形成教师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过去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制定教学设计,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形成教师有效教学的根本性动力之一。教学衔接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的主体意识活动去构建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不是简单枯燥地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炒现饭”,而是要在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下,研究新课改下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要因材施教,突出必备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补充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提升到高中生所达到的思维能力和技能要求上来,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对旧知识补充的反感。教师通过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了解,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高中地理学习中。
总之,做好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不仅可以转变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还有助于教师作为新课改下“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较快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实现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局面。
0. 2. 3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课程衔接是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是新课程背景下补充和发展地理课程论的需要。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内容上既表现出密切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明显脱节的现象。课标组虽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但就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了解决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遇到的这些困难,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部分中学教师执着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衔接教学的对策,以期望教学工作顺利进展下去。他们为教学衔接问题的提供了最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一线教师对衔接教学问题的探究以章节或专题为主,不够全面、不成系统,且缺乏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还只多停留在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层面上,不能系统地解决衔接问题,只适用于解决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地理专题,整个中学地理知识的连贯性不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鼓励一线中学地理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发地理课程建设,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对衔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合适的衔接对策,以解决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0.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进行衔接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尤其是关于幼、小教育的衔接研究。
美国的AP C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始于1955年。AP课程是针对想在未来大学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和发展的中学生而开设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未来发展潜力,是美国优秀中学选修的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能力的课程,是中学向大学的创造性思维的过渡,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 )”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是为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需求而设立的。中间学校要求教师去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减缓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设计的课程是了为适应青少年前期发展,强调环境中学习而不是课程至上。中间学校是对传统的初中风格的一种改革和提升,从行动上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中间学校很快壮大发展起来。中间学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onald Eichhorn,他在其著作《中间学校) ( The MiddleSchool) (1966)中指出“使学生在中间学校的制度之下,能有极宽广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学生安全、健康、以及学术性的行为表现的环境”①。美国许多州均订制法令,直接规定中间学校的各种具体措施,有些州甚至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中间学校的相关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
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17-23
1.1 衔接教育的概..........................17
1.2 地理教学衔接的................................17-23
2 对高中学生地理学......................................23-35
2.1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23-24
2.2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24-29
2.3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29-35
3 初高中地理教学.....................35-43
3.1 教师要关注学生,改......................35-40
3.2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40-42
3.3 教育部门做好初高中地..................42-43
4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衔..........................43-50
.......................................................
结语
高中和初中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教育阶段,高中的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延续。不论是教材内容的深度,还是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初中到高中都跨了一大步。因此,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对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做好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后续地理课程的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以系统论、地理教学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为教学衔接的研究做到有理可依,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这些理论,指导衔接教学。
本文为教学衔接的研究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对旧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看图读图的习惯;教师应精心设计衔接内容,灵活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活动式、案例法等教学方式,将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多媒体相结合,对高一学生进行课程目标的梯级培养,把地理规律由抽象变具体,直观形象得展现给学生。第二,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做到主动衔接。学生要改变机械性记忆,注重理解性记忆学习,加强综合分析、概括地图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建立好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信息相互反馈机制。初、高中教师要关注整个中学的地理课程改革,包括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新理念,其中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是重点,促进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探析新课改下初中与高中地理教学连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初中地理,高中地理,衔接对策,新课程改革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