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分权文献综述及其中国教育分权历史
在中国政府目前进行的全国课程改革中,除了改变教材目的、内容、结构以外,也要求教育哲学体系、课堂互动、教学战略的相应变化。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有个性、爱学习、具有创造力、判断性思维和自表达能力的人才的教书方法。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方式主要是传统手段,强调机械学习、强记。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来安排教案。教师掌握发言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相比之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减少强调传统的机械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判断性思维能力。改革方针鼓励教师为培养学生发展,尽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问与思考。中国教育改革目前表现来自于长久过程。
; 一、关于教育分权的研究
学校连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工作,在权力与知识体系里具有中心位置,因为学校跟国家是分不开的,中国也不例外。‘学校受到国家与省的规则管理,也接受国家行政的监督与肯定。同时,它们自己构成社区,跟社会主体(干部、家长、学生)联系,也跟一系列乡、村、县、结构分享等级制度与同等级的关系。在农村,学校嵌入政治与社会结构,成为连锁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机构。中国的现代化从中央决策者自上而下地开始。
教育分权来源于两种理论体系:一是经济学供求信号对消费者和责任心关系,它规定分权利益主体互相联系。二是组织理论。( rganiZationaltheory),它强调员工在离顾客(在分权情况下,指着学生与家长、学生)最近单位的民主参与有提高动力的可能性。分权的前提如下:首先,校级主体想必对学生成就限制有仔细的理解,因而,校级主体权力曾加会提高“产量”的决定合理性。第二,社区对本地情况有最充分的理解,可确保学校教育效率高。如果赋予权力的话,家长以及其他利益主体会保证教师教书更有效。第三,家长在学校里的参与越多,他们越愿意给学校捐献。最后,在民主的组织氛围里,教师经历学校决策造成参与意识、教师士气提高。
总之,分权的支持者认为社会机构以及其他团体、社区、家长的参与导致资源效率高分配。假定本地利益主体对决策具有更大影响力,他们应当为教育消费作出附加贡献是。简而言之,校级主体,包括家长、教师、校长承担财权、经营权,导致负责任机构更透明,为学生成就的资源分配更合理。
(一)学校自主管理
西方最近进行学校自主管理(School一 basedfnanagement)的分权改革现在已经从美国、英国80年代改革扩展到各种政策圈子。...........
第二章研究框架
一、在“公平”与“优秀”间进退两难
MichaelKirst把经济发展跟教育中的社会公平目标,放在的教育公平(equity)和优秀(exeellenee)两个重点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框架里。Krist分析了美国教育史,认为教育政策是在教育公平与优秀之间摇摆。美国观察到以经济和技术发展为标志的国际威胁,这刺激联邦政府对教育政策进行干涉。譬如,苏联1957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联邦政府对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干涉,导致对优秀的强调。上文提出的亚美数学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也引起国家对教育优秀的注意,并导致产生将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力量联系在一起的政治修辞。在强调优秀的阶段中,重点在于标准、责任性、国家竞争性和经济发展。随着优秀重点减少,教育公平上台,相关措施重视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有些作者认为追求教育公平会“怠慢教育质量(优秀)”,或认为侧重低辍学率是“对优秀潮流的障碍”。教育公平的支持者鼓吹相反的看法。最终,许多分析者认为将优秀与公平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没有哪个高质量的教育制度不会提高平等教育机会,Kirst认为“需要的是,追求两个目标,同时平衡优秀和教育公平”。与美国一样,中国的教育史也在教育公平与优秀之间摇摆。Teng的分析表明,1949年到60年代初,因为中国经济资源有限,所以强调城市教育、强调优秀,培养少数专业者,这是建设大规模、有质量教育制度的前提。从1949的二元化制度到“文化大革命”的平均主义的变化代表政策重点的明显移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经济发展,又推行优秀政策。Hannum分析1949年到1990年教育政策的摇摆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教育机会的影响,认为经济落后导致促进快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扩展弱势群体社会机会的政策之间的抗争。由于资源竞争,改革开放后的优秀方针对农村学生产生了反效果。不过,最近的政策表明有逐渐增加教育公平的趋势。................
第三章新课程改革在课堂里的表现...........................................25
一、教师教色多元化.....................................................................25
二、启发式的使用与对抗...............................................................27
三、新课程改革的“卓越”标准..................................................28
四、小结...........................................................................................29
第四章素质概念视角下的教育实战................................................31
一、教师专业化...............................................................................32
二、灌输式为基础...........................................................................33
三、小结............................................................................................36
结语:
本文观察新课程改革在广州市萝岗区农村小学的表现。从宏观角度描述分析国家的教育宗旨,探索经济发展、社会政治控制、社会公平等如何互相联系并影响到教育发展与改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了萝岗区经济目标如何体现国家的现代化愿望,也探索师生关系在课堂、学校环境里被重新塑造的社会工程。对国家、本地结构性以及校级因素的分析综合了上述两个角度,通过教师采访、课堂观察探讨激励教师作出关于学生学校经验的判定的复杂影响。
第一章描述教育分权在国际以及中国的进行。从理论而言,教育分权提高了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教育政策的效率,分权给本地教育利益主体可以提高教育制度的效率,因为他们应当更理解当地利益。成功的教育分权要求对结构性、本地社会状况的深刻理解,和对相关教育利益主体的培训、兴趣、努力的协调。中国教育分权的历史展现了中国教育在集中与分权,优秀和教育公平之中摇摆。.....
此外,教育优秀标准转轨偏重活动、美术、体育、音乐,可能使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资源起更大的作用,考试成绩不再是入学的唯一标准,这就可能导致消减农村学生与来自其他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在上述情况下,社区、学校、家庭为教育投入资源的重要性将增加。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调整了对优秀和教育公平的需要,关于新课程对教育分配结构以及教师实际教学实践的影响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