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主要通过事业单位来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主要涉及教育、医疗、科技行业等,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进步。然而,因为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呈现出工作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社会的平稳发展。根据文献总结,我国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预算执行率偏低。笔者通过搜集相关中央事业单位官网得到以下数据,在 2015 年到 2017 年,中国科学院平均的预算执行率为 83%,中国社会科学院为 80%,中国工程院为 79%;(2)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固定资产、科研设备“重购置、轻管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比如江苏省于 2018 年对 13 家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绩效评价,参与测试的单位绩效评价平均分仅为 80 分;(3)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尤其在科研经费使用及设备采购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2012 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 2014年正式生效,其目的在于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内部管控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效率。财政部在 2015 年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对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认可,并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提供指导意见。财政部于 2016 年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果测评活动,以此推动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在 2017 年时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意味着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了专门的报告体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为单位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新方向。进行内部控制建设,通过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等,能有效提升单位的管理能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探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单位绩效之间的影响路径,从事业单位的单位、业务层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案例,给出普遍性的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就国内外学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寻找本文研究的历史渊源和找出现有研究的空白之处,确定本文的研究出发点。
第三章:相关理论基础。对组织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绩效管理、路径构造理论进行说明,寻找组织和流程理论与内部控制论题之间的联系,为深入剖析内部控制对单位管理绩效的影响路径建立理论基础。
第四章:A 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 A 单位概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第三部分为 A 单位业务层面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单位的监督评价情况。
第五章:A 单位绩效的评价与变化。本章包含两部分内容:借助财政部颁布的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分表对内部控制建设进行主观性评价;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内部控制能有效提升绩效指标。
第六章:内部控制对 A 单位绩效的提升路径分析。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路径构造理论,利用组织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总结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单位绩效的影响路径。单位绩效的提升路径包括建设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和考核、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规范预算编制以及完善固定资产控制。
第七章:结论、建议与局限性。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出第七章:结论、建议与局限性。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当然,本研究难免存在局限性,针对本文的不足给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远早于国内,且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我国的内控制度,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还不够成熟。但随着国家对内部控制的日益重视,事业单位内控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完善丰富,本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动因、内控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内控提升路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内部控制实施的动因
美国最先对内部控制领域展开研究,其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学说越来越完善,美国的内部控制建设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7 年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提出内控薄弱是造成虚假报告的主要原因,颁布内控准则极具必要性;1992 年,COSO 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安然事件的发生促使国会颁布《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使得内控体系得以完善。
公共部门的内控相关制度框架吸收借鉴了 COSO 委员会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和业绩为导向的内控框架。Herman(2002)全方位分析了公共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原因,并将其总结为问责要求、目标达成、资源充分利用、账实匹配等八个方面。Morehead(2007)的观点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有提升运营效率、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确保活动符合规定和确保资产安全四个目的。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在组织管理中具有关键地位,能有效提高效率、保护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等。
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 2012 年正式出台,从此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干胜道(2006)提出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内部控制能够提高查处内部违法乱纪活动的效率。刘力云(2007)的观点是由于国内行政管理系统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务透明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迫使公共部门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包玉婷与胡继荣(2008)明确提出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才能够顺利经营运转,内部控制可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王光远(2009)的观点是公共部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目的在于确保组织能够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并防止组织权力滥用。
..........................
第二节 事业单位绩效研究
国外对于公共部门和政府绩效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内,且其研究也较为成熟。总体上,国外的研究内容初始阶段集中于对绩效的概念探讨,当前阶段则是侧重于对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体系。国内对事业单位绩效的研究自 1995 年以来逐渐深入,目前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借鉴,以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一、事业单位绩效概念研究
对绩效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主要集中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界。国外学者在绩效概念上主要有下述三个观点:第一是行动带来绩效。伯纳丁(1995)提出,“绩效指的是工作所带来的结果,这是由于组织目标、资金和客户满意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结果”。第二种是行为和绩效相同。坎贝尔(1990)的观点是,“绩效是行为,应区别于结果,这是由于结果有着诸多影响因素”。第三种认为绩效和素质等同。伯姆瑞(1988)认为,“员工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绩效水平,而且绩效除了体现历史成果,还需要关注员工的发展空间”。
Etzioni(1964)将公共组织绩效定义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组织的目标实现程度越大,绩效也就越高。Terry Connolly(1980)认为组织绩效即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Boy-ne(2003)的观点是公共组织绩效由三个影响因素构成,即公平因素、效率因素和响应力因素。Phillips(2004)的观点是政府绩效体系囊括影响、效率和效益三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政府绩效评估中心(2015)认为,绩效是效率和业绩的统称,包含了效益、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林培源(2016)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绩效是指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能力,包括数量、质量、影响、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阳敏(2017)提出,事业单位的绩效应该包括规模绩效、效率绩效、均等化绩效这三个方面。规模绩效指事业单位能否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效率绩效是指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提高公共产出;均等化绩效指事业单位应为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
........................
第一节 组织理论 .............................................. 14
第二节 流程再造理论 ..................................... 14
第三节 绩效管理 ............................... 15
第四章 A 单位内部控制结构分析 ................................... 18
第一节 A 单位概述 .................................... 18
第二节 总体层面内部控制 .................................. 19
第三节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 21
第五章 A 单位管理绩效的变化与评价 ................................ 39
第一节 A 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效果的主观评价 ............................ 39
第二节 A 单位内部控制对管理绩效影响的客观评价 ....................... 43
第六章 内部控制对绩效提升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合理的组织结构,优化内控环境
组织结构,是组织活动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框架”,是组织各部分在职务范围以及责、权、利等方面形成的结构体系。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是单位履行职能的保障,是机构、职责、人员编制等资源的配置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良好的组织结构为单位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一个结构合理、权责明确、办事高效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做到上情下达、执行有道,否则会产生推诿扯皮、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制约单位的有效运作。路径依赖存在保持递增和自强化机制,一旦形成某种路径,将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即使该路径是低效的,它需要外生于系统的力量来打破“锁定”。在实施内部控制前,A 单位的组织结构进入锁定状态,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的岗位职责设定已经影响到了单位的发展,严重制约单位管理绩效的提升。实施内部控制后,
A 单位实现路径突破,进入路径解锁阶段。为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A 单位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改革,建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管理监督小组。此外,对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梳理,明确了相关岗位的职责,规定了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确保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A 单位还将直线制的组织结构改变为三维管理模式。
A 单位通过调整组织结构,触发了互补效应。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管理监督小组有明确的权责关系及分工协调机制,分别承担着审核指导、实施协调、评价监督的工作,三方互相配合,形成流畅的“输入—输出—反馈”机制。直线制到三维管理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提升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单位将管理部门与科研部门,甚至是课题组连通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紧密联系的三级成本核算对象,有效解决了科研部门与管理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我国自 2014 年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已经过去四年多时间,期间有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也面临着很多的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料不向外披露,难以获得,这给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问题的剖析与对策研定带来了困难。本文利用笔者在浙江省 A 科研单位长期调研实习的有利机会,采用案例分析这一适合厚实描述组织变革的有效方法,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到管理绩效的测评分析,再到内部控制对管理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全面揭示、分析和总结了内部控制对管理绩效的作用方向、路径特征及其包含的理论寓意,形成了如下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意义的研究结论。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结构完整性。内部控制是一个控制体系,由多个要素和结构层次组成,这些要素和层次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关系和相互制约性,如果要素短缺或者结构之间的链路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增加相互之间能耗,降低控制效率,影响管理绩效的提升。通过案例单位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一方面控制要素比较健全,另一方面控制层次清晰,控制系统涵盖了 A 单位的所有业务及管理层次,可谓是上下到底、左右到边,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全覆盖。这是该单位之所以管理绩效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反之,如果控制系统之间衔接不好,势必使得相互之间内耗增加,一个部门的有效控制可能被另一个部门的低效或者无效控制所低效,最终的管理绩效将难以提高。这一点对于初步实施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内部控制节点要切合组织的业务流程。从理论上讲,凡是具有一定结构和边界的任一多人集合体,都可以称为一个组织。组织单位在完成其使命和任务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应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既是业务开展的组织单元,也是隐藏风险的控制节点。因此,为了达到提高绩效和控制风险的目的,组织在建设内部控制时要把设置的控制节点与组织的业务单元相互衔接和对应,既不能遗漏,比如有岗位无控制,或者反之;也不能有错位,比如控制边幅超过业务单位,或者反之。本文案例单位是一个以科研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业务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有预算控制、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但是,即便如此,该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也没有简化处理,仍然使得控制节点和业务流程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和配合。这其中蕴含的控制原理对于复杂组织的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同样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