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状思考——以德吉康萨小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73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元治理”模式无论是单一的科层式的治理还是多元化的治理以及网络化的治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元治理”就主张将不同的模式结合起来,面对不同的治理情况,用相应的治理模式去解决。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主要是为了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特殊背景以及特定环境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脱贫方式。尤其是自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的新时期以来,面对“2020 年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能够较快改变贫困人口生活生产状况的扶贫方式而被广泛推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 2001 年开始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015 年,习近平提出要扎实推进“四个一批”扶贫攻坚工程,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在我国精准扶贫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年 12 月出台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要用5年时间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力争完成 1000 万人口搬迁任务,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6 年 9 月 22 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计划五年内对近 100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规划》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统领,坚持搬迁与脱贫“两手抓”,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金来源、资金运作模式、保障措施等,是各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行动纲领。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因发展时间尚短、人口基数大使我国还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贫困人口仍然大面积存在。解决贫困、保证搬迁贫困户的生计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政府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微单元,其治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的高低。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好社区治理才能达到国家善治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了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要求政府的治理重心下移,通过对社区的有效治理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
易地搬迁工程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而开展的重大历史实践活动,被视为切实解决居住偏远、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面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型贫困户,或面临住房条件差、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的发展型贫困户生存发展的关键措施。而且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也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精准扶贫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实现形式。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加上恶劣的气候环境,使西藏成为我国十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些处在贫困地区的村民因为靠自身无法去解决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所以就由政府组织,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通过集中安置或者分散安置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村民有序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镇中,而移民在城镇中聚集之后便形成了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社区这种新的社区类型。不同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社区以及居民主导型的社区,移民安置社区的主体是从周围贫困地区搬迁过来的移民,其治理重点以及方式都会比较传统的社区治理而有所不同。搬迁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差,思维意识落后,使他们很难在新区站住脚跟,贫困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即使搬迁了但仍然依靠种植农作物获得主要收入来源,生计方式单一,这就导致了许多搬迁贫困户在搬迁之后仍然处于贫困线边缘。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而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要鼓励贫困人口搬迁,更要着重解决好移民搬迁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采取何种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模式才会有效的提升移民安置社区的治理水平以及治理效率、才会有效积攒移民安置社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如何找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以及采取合适的治理模式来解决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社区中移民的社会适应以及经济发展等问题,解决好搬迁贫困户后续生计问题,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不断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国外关于社区的研究
国外最先流行了社区理论,同时最早实践了社区理论。社区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研究者梅因(1871)在《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中率先使用的,而对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首次出现在了社会学家 F.J.Tonnies(1887)发表的《共同体社会》一书中,这本书被认为是社区理论产生的标志。1952 年,联合国开始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倡导社区发展运动,通过成立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小组来主要负责和考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试行发展情况。国外学者赋予了不断深化的社区研究以新的研究角度,他们将感情因素、归属感因素、心理健康因素等作为划分依据,界定了社区的分类标准,例如,社会学家布罗斯·金通过建立社区归属感、社区范围、居民交流、社区依赖等划分依据。对社区内部的建设和治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2.1.2 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综述
在治理理论兴起之后,西方学者注重运用治理理论研究社区治理问题,试图探寻合适社区发展的治理模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社区治理是通过借助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对某些公共资源系统实现适度的开发与调试,是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某些不足的有效补充。盖伊·彼得斯以分析传统行政模式为立足点,分析发达国家的政府实践改革,归纳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种未来的政府治理模式。还有学者以治理和社区参与为研究对象,强调社区参与对于治理、可持续发展以及民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保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力。福克斯概括社区治理的意义在于确定公民资格为中心的地方自治,削弱政府在社区的主导性,发展“参与式”的公民治理。
国外社区治理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国内外社区治理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不同,社区发展程度、公民参与意识、社区自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国外研究对中国社区治理的情况和问题涉及不多,尤其是对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问题解释乏力。所以国外对于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国内社区治理实践中来。因此,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对社区治理的研究时,也要注意结合国内国情,进行消化和进一步的创新。
...............................

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2.1 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个时期的单位不仅仅是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它还具有政治性质。单位拥有对个人的绝对的管理权。这个时期,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政府在系统内自上而下地分配公共权力。单位包揽了公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全部事务,变成政府的附属品,街道办和居委会则变成发挥“拾遗补缺”作用的辅助单位。
随着居民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社区的建设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是弊端重重,仅仅依靠政府来实现社区相关管理是不明智的。而社区与居民密切相关,居民越来越渴望实现对自己管理和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力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立起了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依法行政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这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治理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统筹兼顾,也要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精细化的治理。而社区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单元”,其治理的好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整个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而在具体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清楚社区的属性,然后再去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因为每个社区人员构成的不同,就决定着社区与政府的关系也不尽相同,社区也会分为不同的属性。在一些社区中,社会组织活跃,社区居民素质较高,不依赖政府就可以处理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在这样的社区里,政府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不过多的去干涉具体的社区治理,把治理的任务都交给社区治理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跟一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精英,也就是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把政府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而在一些社区中,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并不能很好的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并且在治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社区居委会以及社会组织没有办法很好的去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其本身所具备的权威性来协调处理。在其他社区治理主体发挥不了治理功能的情况下,由政府来主导社区治理是有必要的。马全中(2017)也在其文中提到“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始终是研究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研究者们围绕社区治理是应该促进社区自治、市民自治,还是应该加强国家对社区的管理与控制展开了讨论,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说” “社区自治说”以及“融合型社区”观点。


表 3.1 可靠性检验表

.................................

第三章 拉萨市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状概述 .................................... 20
3.1 拉萨市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简述 .................................... 20
3.2 拉萨市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现状研究设计 ............................................... 20
第四章 拉萨市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9
4.1 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居民认为消费支出变多 ..................................... 39
4.2 居民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 41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46
5.1 贯彻“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 46
5.2 加强“一党多元”的科层式治理体系 .................................... 47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1 贯彻“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治理的主导者政府在整个治理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统筹全局的角色,而不用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这样容易因为政府工作负担过重而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以及服务质量的下降。所以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权,积极鼓励政府下的其他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体系中来。“元治理”模式倡导的是多种治理模式的相结合,在坚持政府为治理主导的同时,鼓励多元化的社区治理协同共治。 在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让市场企业或者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来替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另外根据贸易成本理论,在政府投放公共服务的项目之后,多方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使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下降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这样也能解决在德吉康萨小区中出现的居民反应对社区公共设施不满意的问题。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社区公共设施的后续保养以及维修不到位。如果让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其他治理主体参与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企业跟社会组织必然会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组织在争取项目的时候,因为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出现腐败的现象,通过贿赂等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政府的项目。所以我们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项目竞争的有序性和透明性。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另一大主体,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社区居民提出的治理意见。居民作为社区治理措施的享受群体,能够发现治理措施存在的具体问题,而社区以及政府应该及时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反馈,并通过反馈来调整相应的治理措施,从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以及治理质量。多元化的协同共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帮助政府减轻治理负担,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所以在德吉康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应该将“元治理”模式中提倡多种治理模式结合,达到多元共治的理念贯彻到底。


表 3.2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

.............................

第六章 结语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在贫困地区居民的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原居住地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物质资料生产成本较高,从而导致自我脱贫的能力有所欠缺。由政府主导,按照居民自愿的原则以及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居民安置到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中,来提高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拉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不仅具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加之具有其他普通社区所没有的复杂性,所以在治理过程中,要多方考量。例如,在德吉康萨小区中,都是从附近几个贫困县搬迁过来的居民,首先居民的双重身份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尽快完成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身份转变是社区以及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德吉康萨小区 2018 年竣工,现在也正处于社区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以及社区需要先解决居民的基本生计问题,帮助居民解决就业,完善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让居民能够在城镇中生活下去。其次就是社区的融合度,因为社区居民的构成是来自不同县区的贫困搬迁户,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之后,如何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社区的融合度以及凝聚力也是社区跟政府所要考虑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止包括经济,从社会资本理论中可以得知,社区信任、社区交流、社区规范以及社区网络是提高社区社会资本的四个重要方面,社区中,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取决于彼此之间的交流是否通畅,居民与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信任取决于信息的上传下达是否及时有效以及自上而下的网络化治理是否会照顾到每一位居民,将每一位居民都包含在治理的网络之中。促进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和谐共处,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与融合力是提高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其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