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问题,并在艰苦的努力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扶贫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久久为功。随着政府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部分贫困地区现已脱离贫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然而,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了扶贫工作上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地域上连片特征,导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在艰巨的扶贫任务面前,急需改进传统扶贫工作模式、提高扶贫质量来更好地巩固成果进而实现脱贫目标。现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步入新阶段,而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工作一方面需要物质扶贫和外源方式帮扶,另一方面也需要精准减贫及内生扶贫。面对新的扶贫形势,习总书记适时地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新形势下的有效方法,通过调整我国传统的扶贫模式,来打造扶贫工作的新气象。
2016 年是山西脱贫攻坚的第一年,山西省的 36 万贫困人□走出贫困,贫困发生率下降了 1.5%,贫困区域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9.0%,村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虽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但受制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等因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值仍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
2011 年 3 月,国务院在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未来 10 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在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展开”。这 14 个片区覆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域和贫困问题相对集中地区,它们成为了《新纲要》文中“两不愁、三保障”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太行、吕梁革命老区的情况与歌曲中“地肥水美五谷香”并不相符。吕梁山区作为 14 个片区之一,同时也是全省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区域,在山西省 58 个贫困县中,吕梁山区占 13 个,脱贫攻坚任务重。
“十三五”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节点,成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重要时期,对于山西省来说,扶贫开发要敢于啃硬骨头。吕梁山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贫穷村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农村贫困户的生活水平仍然低于山西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困境揭示—路径优化”的研究范式对吕梁山区 13 个贫困县的扶贫开发模式展开研究。通过对其贫困现状、扶贫模式等的分析,来寻找致贫根源,并联系吕梁山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更为有效的扶贫方式,以期能够为山西省所有贫困县乃至全国贫困县在扶贫问题上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贫困存在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反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话题和努力方向。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2000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贫困并不仅仅是指缺乏基础物质,也包含了享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卫生服务。贫困人口往往缺乏话语权,在遇到困难时也往往无法解决而更加贫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聚焦贫困,认为在本世纪贫困并不是收入低,而是贫困人口缺少话语权和选择权,缺少必备的知识储备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对各个国家制定扶贫策略时都有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新的反思。
Goldberg 和 Pavcnik(2004)基于国家发展程度,指出在实现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后,对不发达的国家有消极的影响,可能造成它们国家收入的不公平,进而加剧了贫困。所以,所有发展中国家需要及时引起关注,积极地改革贸易[1]。Copestake(2005)提出信贷扶贫往往效果不佳,因为它在识别贫困人口时就出现了偏差,帮助的并不是贫困程度最深的人。Ra·Gaiha(2000)建议在进行扶贫工作时有多种方式,可以划定保底薪资;在农村实行以工代赈;加强资金和金融扶持;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世界银行专家 Kevin 和 Christine(2012)根据世界银行和美国 2010 年的研究数据,生活于世界范围内制定的国际贫困线(人均每天 2 美元)下有约 26 亿人口,之中有 16 亿贫困劳动者,从事农业者 6.1 亿,达到了世界总人口的约十分之一。他们根据权利贫困等理论,提出在扶贫时应积极引入市场,鼓励更多劳动者主动进入市场,来提高自我脱贫能力。
Vivi 等(2015)提出具体的贫困人口识别方法。一是根据财富来预估消费水平,即PMT;二是借助社区平台,来对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进行调查和确定;三是一种混合方法,结合了以上两种方式。在瞄准效果上,通过收入来定位的 PMT 效果更优[3]。使用不同瞄准方法带来的差别很小,不会影响调查的结果。每种方法依据的贫困定义不尽相同。实践表明,通过社区识别来对贫困人口进行判定的结果更加准确。但是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在贫困户可能违规操作后,会使得贫困识别不精准,从而会出现精英俘获。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的界定
世界银行把贫困界定为:它是指个人或者家庭不像一般人一样,他们缺乏必要的能力,同时缺乏资源。他们生活水平低下,缺少发展可能。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贫困就是人们取得的收入较低,无法保证其生活。对于贫困的定义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现在较通用的定义是“贫困不是单纯是缺少吃穿,而是发展能力不足。”
贫困标准关注的是居民基础的生活生存问题,具体的标准内容见下表 2.1。国家统计局把它作为一种绝对贫困量尺,具体可以分为食物贫困线及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非食物贫困线。我国于先后 4 次调整过该标准,以县为单位来确定贫困地区。
2011 年,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该标准做出了较大程度的调整。确定低收入贫困线为 2300 元,并依据该标准明确了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 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攻坚。
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的扶贫工作,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农村居民是否贫困。一般把贫困标准作为具体确定标准。当地政府在确定标准时,要参照国家线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地将标准线进行调整。
.....................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治理理论
关于治理相关理论当中,由之前政府一方治理,向合作性治理转变。政府不再担任“全能选手”。经济和社会不断地发展,NGO 组织、企业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也越来越成熟,拥有了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的能力。在政府报告中,“社会管理”不再出现,而以“社会治理”代替,细微改变却有着极大的本质性差别。社会治理更加体现了民主理念,更加关注动员多主体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公民等积极参与。依据多元治理理论开展扶贫,首先就应当表现为互动合作。在扶贫进程中,任何主体都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任何问题,政府也不例外。各扶贫主体通过对话、协商等形式达成一致意见,一起行动,有利于资源共享,更好地进行合作。在构建多元扶贫体系中,各主体积极参与,为了共同的目标----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合作方式相对灵活,形成了网络化合作网。
在开展具体的扶贫工作时,要建立多元治理型农村扶贫体系需要以下要求:第一,多元主体都应参与到贫困识别和制定决策过程中来。可以针对扶贫标准发表各自意见,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第二,各主体之间要任务明确,各自做好其工作,做好配合,互相监督。在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自主决策;第三,多元主体应时刻明确参与扶贫工作的初衷,要以大局和整体利益为重,摒弃盈利习惯,要深入贫困人口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针对性工作来达到改善他们生存生活水平,为他们提高发展机会,增加其收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为了长期改变贫困农民贫困现状,财政扶贫、部门定点扶贫和非政府组织扶贫应结合起来,更好地为贫困户提供服务。
........................
3.1 吕梁山区贫困县贫困现状 .............................. 16
3.1.1 地理与人口 ............................ 16
3.1.2 经济发展现状 ............................ 17
第 4 章 吕梁山区贫困县开发式扶贫存在的问题 .................... 31
4.1 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劣势抑制区域发展 ........................ 31
4.2 瞄准机制不精准 ........................... 31
4.3 扶贫参与机制不健全 ...................... 32
第 5 章 完善吕梁山区贫困县扶贫模式对策建议 .................................. 36
5.1 不断完善开发式扶贫 ............................ 36
5.1.1 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 36
5.1.2 ............................... 36
第 5 章 完善吕梁山区贫困县扶贫模式对策建议
5.1 不断完善开发式扶贫
5.1.1 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吕梁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森林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片区的发展。这都使得贫困村交通不便、水电供应出现困难。所以,对该片区范围内贫困村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可以提高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通过生态移民,可以实现退耕还林,改善片区生态环境,增加片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移民扶贫工作量较大,具体过程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需要生态建设进行配合,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当下吕梁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所以,开展植树造林项目及生态扶贫项目迫在眉睫。依托科学技术,比如:径流林业造林技术,进行多模式整地;增加森林景观,筑牢生态防护网;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帮助山区贫困户走出因生态致贫现状。
..........................
结论
作为一项政府推动的大扶贫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相关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构,协调对整个片区的扶贫工作。
第一,发挥政府协调作用,疏浚协调渠道。在吕梁山区开展扶贫工作中,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遵循信息共享原则,完善扶贫联系会议制度,在会议上做好沟通,实现帮扶工作中各项信息整合,促进区域精准扶贫实现。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打造扶贫数据库,构建该片区“脱贫云”,实现智能化扶贫。第二,加大对NGO 组织引导,使得社会扶贫有序进行。第三,发挥社区作用,借助第三方力量。在贫困人口较集中区域,划分为社区。发挥社区组织作用,协助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具体扶贫工作。以社区为单元,构建精准脱贫的网络,让贫困户能够得到应有的帮助,脱离贫困。
以组织培训的方式提升贫困居民综合素质(具体方案如下图)。根据舒尔茨观点,要提升农业产量可以通过:土地、物质资本和农民能力。在三种方式中,后者是最为关键。他还认为,提升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是农业发展及农民摆脱贫困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脱贫,应该对贫困人口进行物质及资金投入。提升他们人力资本,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获取相关知识及掌握必要技能。政府与社会应该积极配合,由基层政府负责聘请相关培训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一般期限 1-2 年)。政也可以通过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和自我发展的主观性。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组织加入到对贫困户的培训中来,为相关组织提供优惠,鼓励当地企业适当的吸纳贫困户进入企业进行工作(与上述期限一致)。同时,对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依靠技术,如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新品种、尝试新的施肥方法与利用科学灌溉技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