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同时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许多企业为了快速实现规模的扩张、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常常会选择并购的方式。因此大批的企业并购、资产重组行为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随着我国市场内并购重组热潮的涌现,并购商誉在企业资产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在企业的合并重组中,商誉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商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更是上市公司的隐形资产。
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购商誉的定义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查阅资料发现在 2006 年年底还没有关于并购商誉的披露。最早关于商誉的披露是在 2007 年年初,数量为 406 家,总金额为 283.81 亿元,表 1.1 中的数据均为年末数据。
表 1.1 披露并购商誉的企业个数及商誉总额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关于商誉的本质,目前来讲比较主流的观点有协同效应观、顾客认可观等等。新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中支付成本大于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这种描述和计量方式能否揭示商誉的本质内涵,商誉究竟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如果能,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收益?关于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关于对商誉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从支付方式、行业相关度、股权结构等角度出发,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多数学者的研究是定性分析。从商誉的本质、计量、后续的减值测试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多是为了对并购商誉进行合理的计量,和后续减值准备的计提问题。采用实证分析研究并购商誉与企业绩效的并不是很多,因此去研究并购商誉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理论上是一种补充和拓宽。而根据近年来商誉不断暴雷的现象,商誉的虚高是暴雷的直接原因。而商誉虚高则很可能与高管过度自信有关。因此尝试将高管过度自信、并购商誉和企业绩效三者结合起来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基于理论基础的分析,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2.2 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并购热潮的兴起,并购商誉在并购行为中所占据的“戏份”越来越多,巨额并购商誉的产生吸引了学术界众多学者的注意。近年来一些并购商誉在后期的巨额减值也不得不让人们开始担忧,并购商誉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并购商誉暴雷的原因在哪里?这都是极具意义的课题。
(1)本文进一步分析商誉的本质及其内涵,探讨商誉与企业绩效的内在联系。并且在制定企业战略时提升对商誉的关注度,且在日常经营中更新优化生产技术、注重品牌效应,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警醒高管和投资者要提升对并购商誉的重视度,意识到商誉对企业绩效所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加强对所要并购企业信息披露的掌握。在制定并购重组决策时提供依据,理性的分析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是否能在未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在投资决策时要慎重和理性。
.......................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在早些时候是归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在生活中的行为决策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理性的,过度自信是非理性的典型表现方式之一。过度自信的大意是讲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自己判断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估,体现了人们意志品质的独断性。从诸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到人们更倾向于将结果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而对于客观因素的推进尤其是偶然因素的作用会视而不见,而且会将失败的矛头指向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决策者在投资成功后就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倾向,而且会在下一轮的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过激的行为,比如说高溢价的并购。
2.1.1 国外关于高管过度自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Oskamp(1975)对若干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后认为超出正常范围的自信属于过度自信。通常来讲对于不确定性决策的预测准确度与已获得的信息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那么当已获知的信息量达到峰值时所做出的预测最为精准。然而信息量如果继续增加则并不会使预测的精准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际上过量的信息常常会使人们过度自信[1]。Roll(1986)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自大理论”(Hubris Hypothesis)这一概念。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对被并购方所带来的回报进行的高估以及对其风险的低估是过度自信的表现形式。他认为高管在过度自信时会过分高估并购后企业的发展前景[2]。Taylor和 Brown(1994)认为在人们当中对自己能力过于乐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人往往会倾向于对自己控制事情的能力进行过高的估计。在对所获知的信息进行处理时会主观能动的将这些信息尽可能地向积极的方向去理解,而对于其中的消极影响往往会忽略掉或者弱化其作用[3]。Gervaris,Heaton 和 Odean(2002)的观点是过度自信通常表现为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宽度和广度的高估,并且执着于所学过的知识,而对于客观存在的风险则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4]。Hackarth,Goel 和 Thakor(2008)一致认为过度自信的表现是高估企业未来期间的绩效,以及对风险和不稳定性的忽略[5]。Burks 等(2010)认为管理层自信程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积极的社会反响。并且人力资本紧密联系于企业绩效,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往往倾向于表现的过度自信[6]。Baker 和 Wurgler(2011)的观点是管理层过度自信与过于乐观之间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对个人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高估是过于乐观的表现,而对于决策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低估则属于过度自信[7]。
................................
2.2 关于商誉本质和计量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商誉本质和计量的研究
最早提及到商誉这个概念的是 1571 年在某个英格兰人的遗嘱中:“把我采石场全部的利益和商誉……都留给 John Stephen。”第一次对商誉进行定义的人是 Cardozo,其详细的解释为:“企业在所拥有的全部优势以及可以使企业获得收益的因素之和是为商誉,比如丰厚的物质条件、优质的劳动力资源等。”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企业间产权交易时的支付价格与企业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为商誉,并且记录于会计账簿之中。Leake(1915)将之前对“商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超额收益”的概念,“超额收益”是指总利润中扣除职工薪酬和所投入资本的合理收益后的部分。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有利因素之和即为商誉,而商誉的价值是其未来有效期内每年的超额收益的现值之和[33]。Hendrickson(1965)将前人有关商誉本质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出三个主要观点,即后来注明的“三元论”[34]。Miller(1973)的研究观点是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环境,并且整个系统之间的各个部分并非没有联系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的。企业的总价值与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和的差额即为商誉[35]。Ma 和 Hopkins(1988)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这种积极的影响是商誉带来超额收益的原因所在[36]。Henning(2012)通过研究分析首席执行官(即 CEO)的短期现金红利与商誉数额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现金红利的增长速度越快,商誉的数额就越高[37]。Frank(2015)的观点是企业在并购时商誉的数额非常巨大,经常占到被并购企业总价值的一半以上,所以并购与被并购双方都应当重视商誉[38]。
表 4.2 描述性统计表
3 理论分析........................16
3.1 高管过度自信与并购商誉 ............................ 16
3.1.1 高管过度自信............................ 16
3.1.2 高管过度自信与并购商誉之间的关系分析....................... 17
4 实证分析..............................25
4.1 研究设计 ............................... 25
4.1.1 研究假设....................... 25
4.1.2 变量设置................... 25
5 结论与展望..............................36
5.1 结论与建议 ............................... 36
5.1.1 研究结论........................ 36
5.1.2 研究建议............................... 37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假设
并购热潮的兴起源自于美国,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共有五次并购热潮。美国最早的一次并购热潮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为止共有 2864 次并购,金额达到 63 亿美元,最大的一百家公司的规模扩大了 34 倍,同时占据了百分之四十的工业资本。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结构性升级,由于实物性资产较为容易的可获得性与简单的可模仿性,已逐渐淡出企业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获取性与不可模仿性等特征,商誉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无法量化的概念,很难有一种标准去评判一个企业究竟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只能说商誉与核心竞争力存在某种联系,或者说商誉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商誉属于核心竞争力。商誉包括企业的良好的组织文化、优秀的管理团队、良好的声誉与顾客认知度等,这些要素可以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商誉也不仅仅只在最终的销售环节起作用,在最初的原材料购买、生产加工环节、内部沟通等都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并购商誉应该是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然而根据近两年的商誉“暴雷”现象似乎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巨额的商誉减值成为了诸多企业绩效断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商誉的问题就再次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尤其是在会计实务界关于商誉的讨论十分激烈。
.........................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研究结论
随着近年来资本市场中并购热潮的兴起,并购商誉逐渐进入众多学者的视野之中。之前由于自创商誉的不可计量性,关于商誉有何影响一直未能通过实证分析去研究,而定性的分析又难免缺乏说服力。在 2006 年新会计准则将并购商誉作为一项可确认资产列于资产负债表内后,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并购商誉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商誉最初的定义是企业所拥有的全部优势以及可以使企业获得收益的因素之和。基于这个认知,商誉应该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一种资源。然而近几年来不断涌现的商誉暴雷事件让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商誉暴雷说明商誉存在虚高的情况,而商誉虚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并购时商誉确认过高,二是商誉确认后减值不够充分。这两个原因可能都源自于高管过度自信。人们在完成某件事时倾向于高估此事成功可能性的心理称之为过度自信心理。通俗的讲,过度自信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并且低估决策的风险与不稳定性。在企业的运营中高管过度自信常常会导致溢价并购的发生,而溢价并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并购商誉虚高。而且在后续的企业经营中如果存在高管过度自信的情况,商誉减值又往往不够充分。
本文从商誉的本质及作用出发,选取 2015-2018 年深市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高管过度自信下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为了研究的全面性,将非高管过度自信下的并购商誉也做了对比性的研究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结论 1:高管过度自信下并购商誉与当期的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作为最了解企业状况的人,当企业的管理层增持所在企业股份时,表明管理层很看好其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运营状况良好,前景十分乐观。此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在通常情况下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的,为了企业进一步的扩大生产规模、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减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以及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以及优质的人才等,并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并且企业的收购最大的特点是速成,不需要过程的积累,不需要过多的资源的整合,不需要从 0 到 1 的过程,并购之后立即就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是合理的,并购商誉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