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知识经济的来临给企业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高了企业对创新活动的要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学习先进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地与其他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通过资源互补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并逐渐演变形成创新网络,成为了企业之间协作创新的一种重要组织[2]。在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一些节点企业往往会凭借资源优势演变为网络局部或网络整体的核心节点,成为对网络中成员企业有巨大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创新行为的引导与支持力度,同时也决定着整个创新网络的创新水平[3]。不同的核心企业在对成员企业发挥领导作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领导风格[4],继而对创新行为产生影响。此外,不同的创新行为对于企业的知识运用、资源供给能力及相适应的领导风格的需求有明显差异。例如,Vera 和 Crossan(2004)[5]指出,探索式创新需要企业具备获取、创造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能突破现有知识领域,运用全新的知识以达到创新;而利用式创新则需要企业具备灵活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利用整合后的现有知识来进行创新。Ling 等(2008)[6]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具备长期巨大的溢出效益与注重长期利益和长期绩效的变革型领导风格相匹配,而利用式创新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创新绩效的特点与交易型领导风格更为契合。因此,核心企业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不同创新行为的影响会有显著差异,但目前关于此差异性的深入探讨和实证研究仍相对缺乏。
在关注核心企业领导风格与创新行为两者关系的同时,一些研究也暗示了这两者间的关系会因各种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作用而受到影响,如环境的不确定性、文化异质性等。其次,关于领导风格有效性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情境因素会影响领导效能的发挥,并意识到文化异质性对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的影响。在这些文化因素中,不确定性规避在当前的研究中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Muller 等(2013)[7]指出不确定性规避除了会影响管理者和员工对创新的态度外,还会影响企业采取探索式创新或者利用式创新的意愿。Prim 等(2017)[8]认为,组织中的不确定性规避反映在透明度和对规则、策略、计划和政策的遵守上。
................
1.2 研究意义
本文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来探析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风格、不确定性规避、创新行为三者间的关系,最后运用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研究的合理性。其研究意义如下:
(1)系统地分析核心企业的领导风格与成员企业创新行为的关系,从理论上构建了概念模型,并从实际数据上对其进行验证,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
(2)将不确定性规避这一重要的因素纳入核心企业领导风格与成员企业创新行为关系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从而延伸了现有领导风格理论与创新研究的纵深度,为创新网络有效运行、成员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创新网络成熟度偏低,运行效率不高,其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为:
(1)从企业层面上来说,通过探讨核心企业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成员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规避的调节作用,使得企业明晰自己的定位及应当制定的策略,最大化运用核心企业的领导能力,将创新网络内离散的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创新合力,为激发创新网络整体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实践指导。
(2)从政策层面上来说,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和合作研发能有效推进相关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创新网络中成员的深入研究,能为我国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有关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图1.1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及核心企业领导风格
2.1.1 创新网络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新推动了企业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转移与扩散,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展,获得新的利益增长点,必须通过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创新资源的稀缺性、产品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创新成本持续增长[11-15],使得企业必须积极地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来提升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并成为了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Imai 和 Baba(1989)[16]最早提出了“创新网络”,认为企业为了适应多主体的系统化创新,需要形成跨边界网络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随后,Freeman(1991)[17]指出,创新网络是在商业演变进程中,不同企业之间通过技术交流与协作、R&D 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创新而形成的组织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合作方式将创新网络划分为不同的类型。Aken 和 Weggeman(2000)[18]认为,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过程中,会与其他企业或组织机构形成长期互动的商业联系,进而构成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其各主体之间在法律层面是独立和平等的。Nonaka 和Takeuchi(1996)[19]将创新网络看作是组织间学习及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Harris 等(2000)[20]认为创新网络是指不同的企业、研发单位、供应商等以生产或研发新产品或新服务为目的而协同创新所组成的群体。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李春生(2000)[21]指出,创新网络是企业或组织以开发新市场,获取利润为目的,与其他组织进行知识与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合作创新而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动态合作机制。刘兰剑、司春林(2009)[22]认为创新网络是由多主体组成的松散耦合的动态开放的创新合作组织,参与者在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谢永平等(2014)[23]认为创新网络能够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风险,形成了企业间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合作成员有效运用创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24]定义创新网络就是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以实现创新为目的,相互交流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能够激发组织成员创新行为的关系总和。
...........................
2.2 创新行为
创新行为一般被学者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类型。March(1991)[54]首次提出探索和利用这一对概念,最初在组织学习领域内被广泛应用,探索是指为了获取新的知识与技术而超越原有知识架构的学习机制,利用则是在对原有知识和技术的熟练运用基础上,对其不断地拓展与提炼。关于探索与利用的探讨与研究随后也从组织学习领域拓展至企业创新领域,并由此发展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这一对概念。Mary 等(2003)[55]认为探索式创新聚焦于企业的长期收益,强调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主动研发新产品、发展新客户、进入新市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利用式创新主要关注于短期收益,强调有效利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并根据经验不断改进现有产品,巩固原有客户关系,以此更好地满足现有市场,不确定性相对较低。Muller 等(2013)[7]认为,探索式创新是为了获取新的利益增长点而拓宽市场渠道,满足新客户的需求,超越现有知识基础,建立新系统及流程为组织寻找新的途径,是一种大幅度,较为激进的创新行为;利用式创新是为了巩固现有市场及客户,完善已有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改进技术、工艺和流程,是对现状进行改进的小幅度、相对渐进式的创新行为。杨蔚宁等(2018)[56]指出,探索式创新是指企业突破性地改进原有的市场路径及技术,更新企业现有资源、信息和知识;而利用式创新是指拓展及延伸原有市场路径及技术,依托于对企业原有的资源、信息和知识的潜力挖掘。
在网络组织层面上,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Rosenkopf 和 Nerkar(2001)[57]认为探索式创新将技术变革、市场信息与创新活动相融合,从而会产生创新性更强的新技术,相比组织内,跨组织边界的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更具有影响力。汪欢吉等(2016)[58]从合作伙伴异质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核心企业与合作成员的异质度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认为企业在进行合作创新过程中,要根据创新活动的不同模式来选择合作伙伴。在进行探索式创新时,企业要选择管理异质度较低、技术和市场异质度较高的合作企业;在进行利用式创新时,要选择管理、文化、技术异质度都较低的企业进行合作。曾德明和文金艳(2015)[59]指出,企业在进行协作研发时,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对企业有效掌握信息和资源有促进作用,并且网络中心度有利于探索式创新,也对利用式创新有积极作用。中心度过高也就意味着过高的知识距离,会对网络间知识转移造成障碍,从而抑制创新,但当知识距离提升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异质知识获取优势将克服其负面影响,将会促进探索式创新。陈立勇等(2016)[60]从网络内外部环境出发,调查了中国制造业 119 家上市公司发现,成员企业间的重复合作关系会显著影响对企业的利用式创新及探索式创新。
............................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17
3.1 变量界定.................................17
3.2 理论模型.................19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25
4.1 问卷卷设计与变量测量....................................25
4.1.1 问卷设计...........................25
4.1.2 变量测量..............................25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31
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1
5.1.1 信度检验........................... 31
5.1.2 效度检验............................ 32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信度(Reliability)即采用相同的测量方式对同一研究对象重复测量后其结果的一致性水平,又称可靠性。信度检验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环节,它考察了问卷量表中的各个题项测量的是否为相同的概念,即内在一致性[100]。
本研究采用了 Alpha 信度系数作为评价标准。一般来说,信度系数应该在 0-1 之间。如果 Alpha 系数越靠近 1,则表明对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据此可得测量题项的一致性较高。在对问卷调查做实证检验时,通常要求系数要达到 0.7 以上,具体判断标准见表 5.1。
表5.1信度检验 ɑ 系数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首先基于创新网络、核心企业以及领导风格理论,提出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风格的概念以及分类。其次,通过对创新行为相关文献的研究,对成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核心企业不同的领导风格对成员企业创新行为的的差异性影响,并考虑了文化情境因素的影响,探讨了创新网络中成员企业不确定性规避的相关概念以及不确定性规避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 SPSS.22 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 209 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所提出的 8 个假设。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核心企业的变革型领导风格会对成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及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积极影响。在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领导风格会影响或培养成员企业的学习能力、知识整合及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影响成员企业的创新行为,但不同的领导风格对成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及利用式创新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变革型领导风格关注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倾向于突破现有领域,拓宽现有渠道以获取新资源,挖掘新商机,其采取的变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成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其次,变革型领导能够培养成员企业发现新机会、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也为成员企业有效开展探索式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共享和信息保存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成员企业有效利用现有知识,加深对制度化知识的学习。此外,变革型领导风格的智力激励行为能激发成员企业运用技巧和经验整合利用现有知识来进行利用式创新活动。
(2)核心企业的交易型领导风格会对成员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积极影响,但会削弱成员企业的探索式创新行为。核心企业的交易型领导风格通过清晰界定成员企业的职权来实现对其有效领导,关注于短期绩效的积累。为了抵御创新网络的外部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倾向于稳固现有领域,整合现有知识,从而促进了利用式创新活动。此外,交易型领导通过培养成员企业的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便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知识供给形式上更适合采用利用式创新。在此情境下,核心企业会引导成员企业选择能够在短时间迅速带来利益的利用式创新。虽然核心企业的交易型领导风格对成员企业的创造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创造力有异于变革型领导下的创造力。交易型领导具有一定的风险厌恶心理,会引导成员企业以核心企业的指示为目标以尽快完成合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网络成员的自主性,不利开展风险性较高的探索式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