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64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主要探讨了行业内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阈值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本研究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第一,行业间的垂直溢出效应是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的方面,而本文主要考察了行业内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缺乏对垂直溢出效应的探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阈值效应是否能够在行业间存在,并进一步比较和区分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和行业间垂直技术溢出效应;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开放式经济背景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战略(Keller,2002)[1]。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一直是中国促进经济发展并参与到全球竞争舞台的重大发展举措。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吸引外资水平和实际利用外资结构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9年 11 月底,全国范围内新增设的外资企业有 36747 家,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 8459.4 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总计 124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6.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240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7.6%,占比约28.5%①。毫无疑问,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增加国内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我国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高铁便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和“以市场换技术”政策背景下的成功(“徒弟打败师傅”)经典案例。早期的中国高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必须通过向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从而生产出了第一代的“中国制造”版高铁动车;实现了“中国制造”之后,中国通过对引进的外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学习和自主研发创新,生产出第二代的“中国智造”版高铁动车,并将“中国智造”技术向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如中国高铁这样的成功案例,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践,更离不开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东道国的本土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逐渐被跨国公司挖掘,跨国公司海外子单位开始承担起挖掘东道国本土资源优势、获取全球化创新资源的新历史使命(Cantwell,2017)[2]。不同于以往对于市场和资源的需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建厂等活动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寻求动机(Cantwell,2017)[2],即跨国公司将东道国视作一个能够提供在华技术创新知识源的创新节点,通过将母公司知识与东道国在华创新知识进行融合创新以实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与技术升级。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现代中国技术进步的演进脉络
(1)“要素驱动”的初步探索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面对国内积贫积弱的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差甚多的经济实力以及几乎是空白一片的科学技术等窘迫现状,我国开始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国内,寄希望于实施计划经济模式以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完善完备的工业体系,并最终实现自立自强,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一个“五年计划”于 1953 年开始实施,中国开始借助东欧部分国家和苏联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资金扶助,以国内要素资源禀赋为基础优先大力发展国内重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到 1958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在这一时期,国内开始掀起了一股“大跃进“运动的大热潮,发展钢铁工业逐渐成为当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并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和大量基础生产要素投入到钢铁工业中去,片面追求钢铁的产量,产业发展理念也由最初的工业化发展转变为先行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理念。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是,短期内第二产业迅速发展,而第一第三产业则发展滞缓,使得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综合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依然进步迟缓。特别是在此之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出现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普遍滞后,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甚至是倒退,这种情形维持了十年之久。总的来说,虽然建国之初的以要素禀赋驱动的粗放型产业发展理念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以要素禀赋驱动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措施却为如今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技术创新溢出
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并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一系列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新的生产函数,明确了创新之于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为其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打下了基础。随后,John L.Enos(1958)首次将技术创新定义为经济体一系列相关经济行为的综合结果[90]。进一步地,Freemn(1982)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为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服务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91]。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是从新思想的产生、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却为行为经济带来颇丰的市场经济效益。然而,由创新的外部性原理可知,技术创新的全部市场经济效益不会完全被创新行为经济体所收获,其中一部分经济福利会被市场中其他经济体所截取,这种现象被称为“溢出”。“溢出”一词原指充满某个容器而往外流出来的现象,在计算机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溢出”一词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释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其著作中最先予以“溢出”一词经济学内涵的释义,他指出溢出效应是由外部因素所导致的生产成本的节约的经济福利,是“外部经济”[92]。随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溢出”一词的经济学内涵。其中,技术外溢是溢出效应相关研究的重要方面。
技术溢出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国际商务研究领域,MacDougall(1960)首次指出技术溢出效应是技术所有者非自愿提供的技术使得其他经济体获益,而其自身却并没有获得任何回报的现象[7]。Caves(1974)认为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于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8]。Duuning(1980)认为,东道国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进行业务上的接触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93]。Blomstr m 和 Kokko(1998)指出技术溢出现象是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促进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而跨国公司自身却并不能从中获得全部收益的经济外部性现象[10]。Griliches(1992)定义技术溢出是指受益经济体在从事模仿创新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现在已有的、先进的的创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的现象[94]。由此可见,技术溢出的最终成果是受益经济体拥有相比以往而言更新、更高质量、更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的技术知识,这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成果。

.......................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以 Solow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要素,明确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新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新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构建了一个外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导致了新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知识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日渐紧密的联系。新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外生性的设定这一缺陷催生了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内生增长理论最早可追溯至 Arrow(1962)[100]提出的“干中学”理论,其指出技术进步是生产和投资过程中知识和经验不断累积的结果,并且认为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知识技术能够对组织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使得新工艺、新技术等在市场范围内扩散,从而间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收益的增加。随后,卢卡斯(1988)以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并建立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发现企业通过利用经济的人均资本来形成吸收知识外溢的能力,同时他还将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解释了现实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典型现象[101]。进一步地,Romer(1990)[102]、Grossman 和 Helpman(1991)[103]将创新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去,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内生的变量,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并强调了在“干中学”过程中创新要素产生的有限的溢出效应。
大量经验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除了自主研发创新之外,依赖模仿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学习、吸收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国际技术溢出从而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也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实现方式。内生增长理论着重强调了创新要素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且还指出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两个核心观点为本文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指导。因此,由内生增长理论可知,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有赖于自身的创新,而且来自外资的技术创新溢出也是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

第 3 章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27
3.1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影响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机理分析................27
3.1.1 适度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的促进作用.............28
3.1.2 过高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的抑制作用.............................30
第 4 章 研究设计................................35
4.1 模型构建.................................35
4.1.1 普通面板模型.............................35
4.1.2 面板门槛模型................................35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讨论..........................41
5.1 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与门槛区间估计.................................41
5.2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自变影响面板门槛回归分析............................41

第 5 章 实证结果与讨论

5.1 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与门槛区间估计
在进行面板门槛回归之前,本文首先要检验门槛效应是否存在,以及确定门槛值和门槛区间。根据 Hansen(1999)[139]门槛模型的思想,本文利用 Bootstrap“自抽样”的方法对样本抽取 300 次来估计 F 值和 P 值,结果如表 5.2 所示。从表 5.2 中可以看出,自变量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作为门槛变量的 F 值和 P值通过了单一门槛、双重门槛以及三重门槛的检验(后文中几个稳健性检验也通过了门槛效应的检验),这证明门槛效应存在,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明显存在,所以本文利用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是合适的(尽管单一门槛、双重门槛以及三重门槛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却并不意味着本文要采用三重门槛模型。这是因为三重门槛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较低,并且三重区间内样本数较少,不具有统计意义。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双重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④。另外,在对门槛效应存在性问题进行检验之后,还需要检验和确定具体的门槛值,并根据门槛值作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拐点,进行区间分析和估计,结果如表 5.2所示。从表 5.2 中可以知道,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存在两个拐点值,分别是 0.083 和 0.218,解释变量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可以划分为三个区间来估计各区间的系数。

..........................

第 6 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在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我国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和充分利用外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及实现对发达国际技术赶超的重要方面。有鉴于此,本文以 2010-2017 年间的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着重探讨跨国公司基于全球背景下在我国的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于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第一,一定程度的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水平均有利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但是当这种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继续上升时,反而不利于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区分企业所属行业的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水平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倒 U”型关系在低技术行业中成立,而对高技术行业来说,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水平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呈“倒 N”型关系,只有越过第一门槛值到达中间水平的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才会对本土企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进一步分离出注重基础研究行业后的实证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始终促进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且这种促进作用呈边际递增趋势。
第四,区分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回归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倒 U”非线性关系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内资企业中均成立,但是其促进和抑制的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第五,基于行业内外资竞争效应的门槛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外资竞争程度的增加,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 U”型关系;基于内资模仿同构的门槛检验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整体呈现为“N”型关系,只有在一定程度的内资模仿同构程度下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才促进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检验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之间整体呈现为“N”型关系,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创新溢出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