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范文一: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戴乃迭的独译研究
本文从布迪厄的社会学角度研究戴乃迭的独译行为,分析戴乃迭独译时期所处的场域、拥有的资本及其形成的惯习,深入挖掘其从合译转为独译原因,并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场域、资本和惯习对其译作的选材、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的影响。戴乃迭以和杨宪益的合译闻名,但是除此之外她还独自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接受度较高,而且戴乃迭的独译活动贯穿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这一段特殊时期,值得深入研究。人具有社会性,其翻译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翻译场域内各个行动者的影响。
Introduction
0.1 Research Background
0.2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ies on Gladys
0.2.1 Previous Studies on Gladys Abroad
0.2.2 Previous Studies on Gladys at Home
0.3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
0.4 Thesis Structure
Chapter On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1.1 Literature Review of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1.1.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1.1.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1.2 Three Key Concepts of Bourdieu’s sociological theory
1.2.1 Field
1.2.2 Capital
1.2.3 Habitus
1.3 Application of the Key Concep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1.3.1 Translation and Field
1.3.2 Translation and Capital
1.3.3 Translation and Habitus
Chapter Two Fields Affecting Gladys’Independent Translating
2.1 Power Field
2.2 Literary Field
2.3 Translation Field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Accumulation of Gladys’Translation Capitals
3.1 Economic Capitals
3.2 Cultural Capitals
3.3 Social Capitals
3.4 Summary
Chapter Four Formation of Gladys’Independent TranslatingHabitus
4.1 Educational Background
4.2 Work Experiences
4.3 Political Change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Influence of Fields,Capitals and Habitus on Gladys’Independent Translating
5.1 Material Selections
5.1.1 Literature of Liberated Areas and“17 Years”Literature
5.1.2 Local Literature
5.1.3 Scar Literature
5.1.4 Works of Women Writers
5.2 Translation Thoughts
5.2.1 Reader Awareness
5.2.2 Cultural Transmission Awareness
5.2.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5.3 Translation Methods
5.3.1 Deletion
5.3.2 Amplification
5.3.3 Substitution
5.3.4 Writing Paratexts
5.4 Summary
Conclusion
社会学论文范文二:从传统社会学到计算社会学的方法论探析
本文首先在阐释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上,概述了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其次,借助实证案例展示了计算社会学较传统社会学在研究内容、研究工具、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的改变。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具有海量性、持续动态性、削弱了主观性干扰的不反应性特征的大数据引发了社会学研究中“全数据替代小样本”、“自动捕捉替代传统问卷调查”、“科学始于数据”等社会学研究新命题,带来了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及局限性相关文献综述
1.2.2 有关计算社会学研究文献综述
1.2.3 计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相关文献综述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传统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和研究困境
2.1 社会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主要特征
2.1.1 本体论预设影响下的社会学研究取向
2.1.2 认识论预设影响下的社会学研究取向
2.1.3 传统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2.2 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的研究困境
2.2.1 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带来的认知鸿沟
2.2.2 强烈的主体性和价值取向导致的理论偏离真理
2.2.3 数据匮乏的制约性
2.3 大数据时代为传统社会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新挑战
2.3.1 大数据为社会学研究带来了发展机遇
2.3.2 传统社会学研究面临新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分析
3.1 计算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
3.1.1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大数据倾向
3.1.2 计算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方向
3.1.3 计算社会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3.2 大数据对社会学研究工具的影响
3.2.1 数据采集工具和存储工具
3.2.2 新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2.3 大数据辅助工具的应用
3.3 计算社会学的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的改变
3.3.1 更广泛的研究议题
3.3.2 数字时代的提问调查
3.3.3 系统地干预世界的实验
3.3.4 大规模协作变得可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计算社会学方法论的分析和评价
4.1 计算社会学方法论研究的认知转向
4.1.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的逐渐融合
4.1.2 相关—因果传统的冲击
4.1.3 新的研究范式的确立
4.2 计算社会学研究方法面临的问题
4.2.1 知识边界的制约性
4.2.2 研究对象数据编码化的局限性
4.2.3 存在伦理问题的模糊性
4.3 解决计算社会学方法论困境的思考路径
4.3.1 推动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
4.3.2 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新可能
4.3.3 理性看待计算社会学方法论的转向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范文三:面向开源社会学的变量选择标准化技术研究
CHIP2013受访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分布
本文以农村教育收益率测算为例,将贝叶斯模型平均法与其他变量选择方法加以比较,证明了该方法在保证拟合优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度精简模型。同时,依据BIC、RMSE等多个指标的判定,证明了基于这一方法得出的最优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拟合能力与预测能力。因此,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可以作为一种开源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变量选择标准化技术。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在数据完全随机缺失和数据随机缺失的情况下,使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结果顽健性,可为后续该方法的应用范围界定提供一定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成果
1.3.2 国内研究成果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开源社会学基础理论及其与复制性研究的关系
2.1 何谓开源社会学
2.2 何谓复制性研究
2.3 发展开源社会学与复制性研究的意义
2.4 一项复制性研究的实证分析案例
2.5 模拟数据与开源社会学
2.6 对开源社会学概念的再思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开源社会学的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应用案例研究
3.1 案例背景
3.2 数据、模型与方法
3.2.1 数据编码
3.2.2 模型与方法
3.2.3 数据补全
3.2.4 数据分布
3.3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实用性分析
3.3.1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析结果
3.3.2 变量选择方法比较
3.3.3 模型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缺失下的贝叶斯模型平均结果顽健性分析
4.1 不同数据缺失程度下最优模型的后验概率
4.2 不同数据缺失程度下的结果偏差
4.3 变量后验概率
4.4 变量估计变异系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范文四: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与文艺社会学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及文艺社会学意义进行理论溯源、形成发展、批判意义和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探究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文艺社会学意义。首先,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溯源。马克思生产理论对本雅明艺术理论的产生影响重大,本雅明艺术理论的建立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律,将艺术生产放置于社会生产大环境中,总结出资本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同时将马克思异化理论融入艺术生产中,并结合当时所处时代背景,从社会、政治两方面考量它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从而为研究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其次,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绪论
第一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奠基
一、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核
二、异化理论的价值批判
第二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形成新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政治背景
第二章 艺术生产中的“技”“艺”探析
第一节 艺术:从传统走向大众
一、传统艺术生产
二、现代艺术生产
三、大众艺术生产
第二节 技术:从复制走向生产
一、机械复制
二、摄影与电影
三、艺术生产
第三节 技术发展与艺术生产
一、技术更新与艺术变革
二、技术理性与艺术生产
三、技术控制与艺术自律
第三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之分野
一、否定性话语
二、肯定性话语
三、本雅明与阿多诺之辩
第二节 现代性批判意义
一、现代性批判
二、革命性救赎
第四章 艺术生产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第一节 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批判性思考
一、消费主义
二、文化衰退
三、审美遮蔽
第二节 艺术生产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辩证消费引导艺术生产方向
二、文化救赎提升艺术生产品质
三、美学思想培养艺术审美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范文五:“放纵”与“保养”:“90后”青年的身体悖论及其社会学意涵 ——基于S市的田野调查
基于对工作理性的逃离与生活享乐的诉求,“90后”青年的身体“放纵”体现出一种掌握控制权的反叛意涵。然而,这违反了通过个体、身体与话语互动而习得的“健康美”的身体规则。“90后”青年身体“保养”的需求便是基于对这种“健康美”的身体规则的内化。矛盾的两种身体需求为何会同时出现在“90后”青年身上?笔者通过结构与行动视角进行探索性反思。笔者发现,制度反思性、个体化悖论以及从生产到消费的制度转型,是导致两种矛盾身体需求同时出现的结构张力。具有能动性的青年主体通过反思性建构与话语争夺以应对结构张力。“90后”青年的身体悖论是社会结构张力下的一种个体应对。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身体相关研究
1.2.2 青年与社会关系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视角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放纵”并“保养”: “90后”极具分裂性的生活图景
2.1 现代社会的身体热潮
2.2 “90后”青年身体悖论的呈现
2.2.1 脱发焦虑: 从“头”开始的身体危机
2.2.2 自相矛盾的“吃穿用行”
第3章 “90后”对于身体的“放纵”及其隐喻
3.1 逃离工作: 青年身体的制度安排与工作体验
3.1.1 找回私人生活: 工作制度与身体的时空重组
3.1.2 抵抗工作理性: 紧张、疲劳与空虚的工作体验
3.2 年轻人的享乐: 消费社会的多重选择与“年轻”符号
3.2.1 享受身体自由:消费社会的多重选择
3.2.2 “年轻”身份:青年消费的符号意义
3.3 掌握控制权:身体“放纵”的反叛意涵
第4章 “保养”:“90后”自我规训的生产
4.1 一种关于“健康美”的身体规则
4.1.1 “照看”身体的个体责任
4.1.2 “健康美”的身体形象
4.1.3 如何“照看”: 健康生活方式与商品化
4.2 规则的内化:“90后”身体“保养”的原因叙事
4.2.1 他者目光: 被“凝视”的身体
4.2.2 接受“安利”: 参照群体的带动作用
4.2.3 作为一种资本的身体
4.2.4 身体“疼痛”: 亚健康的身体感知
第5章 结构张力与个体应对: 身体悖论的一种探索性反思
5.1 结构张力
5.1.1 制度反思性: 身体知识的不确定性
5.1.2 个体化悖论: 制度的抽离与再嵌入
5.1.3 从生产到消费:双重规训与欲望生产
5.2 反思、认同与“90后”青年的个体应对
5.2.1 “为自己而活”的现代青年
5.2.2 生活风格: 身体的反思性建构
5.2.3 话语争夺: 身体展演与群体认同建构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