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亲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55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有较高的市民知晓度,赛事组织和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给参赛和观赛市民带来良好的赛事参与体验。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参赛要求较高,运动员安全保障、救援和长江限航等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故参赛规模很难扩大,赛前和赛后宣传有待加强。

1.导论

1.1 选题依据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若没有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也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作为展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2019 年 8 月 1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战略任务中提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等关于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同时在“重大工程”中也再次强调了体育文化建设: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做好体育文物藏品征集和收藏管理保护工作,同时发挥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①。《纲要》两次提及体育文化建设,并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既表明了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表明党和国家为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大决心。武汉位于长江中段,长江、汉水穿行而过,市内湖泊星罗棋布,湖泊率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1/4 之多。
武汉还曾被诗仙李白称之为“江城”。丰富的水域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天然的运动场所,有利于诸多水上运动的开展,也成为市民消暑健体的重要活动场所。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是众多水上体育项目中跨越时代最久远的比赛活动。然而渡江节相对于其他竞技体育比赛而言有着显著差别,它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体育竞赛活动。但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竞技体育,因瞬息万变的流速导致每届竞技成绩不能用来比较,但其竞技的意义是不能被简单抹掉的。并且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中有体现群众与浪搏击,独占鳌头激烈竞争意识的争渡赛,也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互帮互助,共同抵抗艰苦环境的团队渡江方阵,在渡江节中呈现出来的珍贵品质和优秀文化都是值得被永久传承和广泛发展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阅读、梳理和总结,了解体育文化的概念和体育文化的价值,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研究,为促进武汉亲水体育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意见;详尽的了解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为武汉亲水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典型案例。
(2)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武汉居民对于武汉亲水体育文化的认知情况,发现武汉亲水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以期提高居民对于亲水体育文化的认同度和促进武汉亲水体育文化的发展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武汉亲水体育文化一词,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尚未提及,笔者是依据武汉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结合武汉现行发展提出。众多学者多年来对武汉城市文化的研究成果虽然颇丰,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标识度较高的特色品牌。而亲水文化作为深度融入武汉市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特色文化资源,需要寻找一个契机和支点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本研究以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体育文化为引领,希望通过对武汉亲水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唤醒市民关于亲水文化的认知,对于构建武汉亲水体育文化和推广亲水体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亲水体育赛事的相关调查研究,深度剖析武汉亲水体育赛事与当地人文社会存在的关联,挖掘武汉亲水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分析武汉亲水体育赛事在举办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武汉市居民关于武汉亲水体育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分析武汉在亲水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武汉亲水基础设施提出相关建议,也有助于帮助武汉市居民了解亲水体育文化,并且更多的参与到亲水体育活动中来。
..............................

2.文献综述

2.1 体育文化研究概况
2.1.1 国外体育文化研究评析
西方国家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 60 年代。G. B.WINDSHIP 在《马萨诸塞州教师》上发表”Physical culture”一文,在其研究中 Physicalculture 被定义为通过增加身体运动和改善行为习惯等方法来提高身体素质①。在之后以 Physical culture 为主题的研究中,有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发展,身体比头脑更为重要②;也有持教师应该将学生身心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也要重视学生精神的建造③。也有关于性别体育的研究:学者提出在体育运动方面要两性平等、共同参与才能让体育获得长足发展,建议体育场馆重视女性参与等方向的研究④。但此阶段学者们对于’Physical culture’的定义都更接近中文释义的身体文化一词。在20 世纪 10 年代末期‘sports ’和‘culture’一起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在大田秀雄的论述中 sports as a culture 被视为从具体的体育活动和产品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体育符号系统,而这个体育符号系统的被认识会反过来影响人们认识、重构和传递真实的体育现象⑤。在此后西方学者的研究中 Physical culture 较 sportsculture 被更为广泛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体育文化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且逐渐形成了西欧、美国和东欧、前苏联两大学派⑥。西欧体育伦理界著名学者威格罗尔,在 1962年时对体育文化的含义进行了相关解释。威格罗尔认为体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能对个人的道德品质、社会意识和行为等产生影响,而且会给人的身体产生显著效果的精神成分,这就包括所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表现⑦。1974 年在尼古·阿莱克塞博士的领导下编撰下,《体育运动词汇》一书出版。在本书中学者们对体育文化做出了如下定义:体育文化是利用各种身体锻炼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⑧。在该时期国外学者们对于体育文化研究包含体育文化的内涵研究,如 Zbigniew Krawczyk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体育文化的全面和某些侧面进行了研究⑨;体育异化问题研究,Young· K 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职业体育中的暴力行为,和受害群体的基本特征①,以及体育项目文化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体育文化的演变研究等内容。综合上述对国外体育文化研究分析得出学者们对于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现实问题结合紧密。
........................

2.2 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研究综述评析
2.2.1 我国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研究综述评析
在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有学者在其研究里主要分析了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就如何传承和塑造城市特色体育文化,对城市发展提出相应要求和发展路径建议⑥。有学者研究了青岛打造帆船之都的可行性,其从自然环境、项目群众基础、城市经济实力和相关教学人才等几个角度分析了青岛市发展“帆船”项目的可行性,同时从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巴塞罗那、奥克兰等地获取相关启示和经验,进一步阐释了青岛打造“帆船之都”意义和价值①,在形成青岛帆船文化的同时促进帆船运动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惠萍也从青岛举办帆船比赛从得出城市筹备大型体育赛事会使当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体体育意识增强、体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结论②。王迪在其研究中表明: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体育资源储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厦门独特的景观体育文化。简要分析了厦门景观体育文化的塑造现状,由于厦门马拉松比赛做为厦门景观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分析了厦门马拉松赛事文化的发展状况,由此指出厦门景观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发展建议③。李秀奇在其研究中分析研究了龙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龙舟文化和岳阳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如何相互促进,表明龙舟文化是岳阳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的把龙舟文化资源转化为岳阳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和城市发展活力④。李珍珍在其研究中结合洛阳市的城市特点,分析了洛阳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困境。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总结洛阳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⑤。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我国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多数学者就某个城市的特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或将该城市的传统体育活动与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分析并依据城市特点给出相关传承和塑造路径。目前学者的研究中尚未涉及武汉特色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故此综述为城市特色体育文化研究评析。


表 5-1-1 调查对象信息统计表(N=557)

..............................

3.研究结果与分析...............................14
3.1 武汉亲水体育文化建设现状.....................................14
3.1.1 武汉市民亲水体育文化认知...................................14
3.1.2 武汉市民亲水体育行为.............................18
4 案例分析——武汉亲水体育活动.......................................30
4.1 武汉渡江活动传承发展脉络........................................30
4.1.1 二十世纪初期的横渡长江活动..............................30
4.1.2 十年横渡长江活动...........................32
5 研究结论与建议.................................37
5.1 研究结论............................37
5.2 研究建议.........................................37

4 案例分析——武汉亲水体育活动

4.1 武汉渡江活动传承发展脉络
4.1.1 二十世纪初期的横渡长江活动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武汉就出现了有组织的小规模的渡江活动。中国近代早期体育届著名人士宋如海极大的推动了武汉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渡江便是宋如海与体育界人士一起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的一项。1934 年 9 月 9 日,首次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在“强身救国”的口号下拉开序幕。全游程约 5000 米共有 49 人下水,29 人成功登岸。此次渡江竞赛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观看,颇有举办重大节日的盛况,被武汉画报称为“横渡壮举”。1935 年 9 月 22 日武汉举办第二届横渡长江竞赛。第二届横渡长江竞赛较第一届更为规范:竞赛配备裁判员、检察员、救护员、报告员、计时员,运动员穿着印有编号的统一服装下水,总监察、总裁判和总指导在“既济轮”上全程执裁比赛。此次横渡长江活动声势浩大,有十万余名市民前来观看。1936 年 8 月 23 日,武汉举行了第 3 届横渡长江竞赛,此次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共有 279 人参与,规模较上两届有所提升。此后由于抗战爆发和国内战争等原因,武汉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停办。横渡长江竞赛连续举办了3 届,打开了官方组织体育竞赛的先河,对武汉开展游泳等体育运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后来大规模的群众性横渡长江活动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图 6-1-1 第一届横渡长江参赛者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1)近年来,市水务局和湖泊局等部门也在着力于改善武汉市内湖泊环境,并取得一定成效。武汉市内沿江环湖基础设施建在不断完善,为市民开展亲水体育运动提供大量可选择场所。
(2)武汉城市体育文化定位较为模糊,武汉市民对武汉城市体育文化有一定认知,但尚未形成广泛性、普适性认同。武汉城市体育文化对武汉发展尚未起到良好的助力效果。
(3)市民亲水体育参与度高,休闲健身类亲水体育运动是市民参与度最高、最为喜爱和满足度最高的亲水体育运动类别,自我挑战拓展类亲水体育文化建设是最不能满足群众参与需求的亲水体育运动类别。
(4)武汉开展的亲水体育赛事繁多,但尚不能达到市民参与需求。亲水体育竞赛的水上类比赛需要耗费巨大的救援费用,武汉开展的多数亲水体育竞赛多为政府拨款,竞赛规模难以得到很大提升。
(5)武汉亲水体育竞技组织完善、亲水体育运动悠久的救援历史和形式丰富的亲水体育文化都是武汉亲水体育文化坚实的传承基础;武汉亲水体育文化有着不竭的传承动力:市民亲水体育运动参与需求多样化,亲水体育文化精神获得普遍认同,亲水体育文化资源存量丰富;武汉亲水体育文化有独有的传承优势:有众多适合开展亲水体育运动场地,市民参与基数大,亲水体育运动普及度高。亲水体育赛事多且在不断丰富,政府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6)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有较高的市民知晓度,赛事组织和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给参赛和观赛市民带来良好的赛事参与体验。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参赛要求较高,运动员安全保障、救援和长江限航等需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故参赛规模很难扩大,赛前和赛后宣传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