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中劳资关系之伦理责任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8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鉴于资本要素缺乏,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以及政策制度对资本的保护等原因,使得劳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资强劳弱”特征,劳资关系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平稳、和缓的状态,隐性的劳资矛盾被隐藏在人为制造的、显性的劳资合作关系的外衣下。经济体制的转型将这一局面完全打破,劳资双方根据彼此所掌握的信息互相博弈。
无论在要素结合的方式上还是在产品分配的比例上,双方都可能存有异议,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改革的深化也将进一步暴露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遗留问题以及市场主体缺位等问题。我国当前的劳资危机不仅体现在弹性用工制度的滥用和劳动争议数量的急剧增加,还体现在组织内员工的工作倦怠、绩效低微、频繁的离职跳槽等行为上,而这已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2.研究意义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创造了大量财富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与复杂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极度增长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形成,而社会风险的核心——劳资之间的冲突问题——一直是众多经济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实是劳资关系的再生图景。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的大规模社会经济变革及其创造的经济奇迹下,中国劳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蕴藏着深层的“劳资危机”。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根源于劳资关系主体双方力量的不均衡,从而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劳方与资方作为两大特殊的群体,双方拥有的最基本的产权束的权利是否相对平等、双方依托的组织载体标示的力量是否相对平衡,对于经济、技术、社会结构、贫富差距、政治体制、环境生态等,都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社会风险系数的高低和程度的强弱。众多学者从管理、法律、社会、政治等多方面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对劳资问题进行把握和调节,不仅使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而且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因此,关于劳资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结构,降低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劳资关系的伦理意蕴

(一)劳资关系

1.劳资关系的含义
劳资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劳动与资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差异性,所以对劳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故而不同国家对于劳资关系又存在不同的称谓。劳资关系(也称为劳动关系、雇佣关系、产业关系、劳工关系或劳使关系)是指劳动者与资方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雇佣关系侧重强调劳动关系是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关系;产业关系也被称为劳动——管理关系,目前主要在西方国家使用;劳工关系则侧重强调说明劳动关系双方其中一方的劳动者;劳使关系强调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的关系,这一称谓主要来源于日本。有关劳资关系的定义和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西方学者的定义。西方学者所研究的劳资关系分为狭义关系和广义两种。其中狭义的劳资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关于工作场所内工作规则的制度研究,另一方面是指必须将劳资关系定位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综合分析之上,而不仅仅是当作阶级冲突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广义的劳资关系是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机构等是如何做出规范劳资双方雇佣关系决定的研究。

(2)马克思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劳资关系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并以占有剩余价值为目的关系。在这种制度中,一方面是占有生产资料且不从事劳动生产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一无所有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因此劳动者只有受雇于资本家并为其劳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活。

(3)法律层面的定义。从法律角度看,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调整的劳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契约关系。

(4)经济层面的定义。从经济角度看,劳资关系也叫生产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讲,劳资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在生产过程以及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

2.劳资关系的主体

劳动者及其组织、资本所有者及其组织和政府管理者共同构成了劳资关系主体的三个方面。

(1)劳动者及其组织
作为企业生产发展主体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其合法权益非常容易受到侵犯,是劳资关系双方中的弱者。为了避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进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用表现来获得权益。劳动者不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要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努力完成工作任务,还要对用人单位负有忠诚的义务,努力用自己出色的表现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依法维权。..............
.......................

三、西方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考察.........................................................11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的嬗变................................................11
(二)西方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12
(三)马克思主义对国外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分析..................................14
(四)国外劳资关系伦理对我国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启示........................17
四、我国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特性分析....................................................20
(一)我国劳资关系的演变......................................................................20
(二)我国劳资关系的多样性...................................................................21
(三)我国目前劳资关系紧张的表现.......................................................22
(四)我国劳资关系的经济伦理问题及成因.............................................26
...................................................

结论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雇佣劳动已经成为普遍的形式,劳资关系问题成为了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劳资关系的调整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劳资关系的调整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法律途径,另外一条是伦理道德途径。伦理道德调整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规范性等特征,因此更能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依靠伦理道德途径摆脱现有劳资关系困境是现实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固然同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但也深受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努力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是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资状况研究,分析了我国劳资关系伦理失范的原因,剖析了劳资关系伦理规范调整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三项机制:集体协商机制;公平分配、利益共享机制;文化调整机制,以期能为和谐劳资关系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当然,由于自身能力以及学术知识的限制,笔者对劳资伦理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缺乏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文章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在继续做深入的研究的时候努力克服。
作为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措施之一,制度只有在劳资双方之间拥有正式契约的条件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效果会因劳资双方之间未建立心理契约而受到限制,制度变得“被动”、“滞后”,起不到调整劳资双方行为的作用。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优秀企业文化能够克服制度的局限性,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企业内部通过统一劳资双方的思想和行为,来事先预防劳资矛盾的产生和事后消除劳资矛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泽亚.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 王祖强.劳资关系与员工权益——基于浙江私营企业的调查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 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 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佣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杨体仁,李丽林.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8. 原玉廷.中国经济前沿问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0. 荣兆梓.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 陈恕祥,杨培雷.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2. 程延园.劳资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