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迄今为止,知识社会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虽然其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却充满了更多哲学的色彩,与其它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不同,如乡村社会学、宗教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等,由于这些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大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学科的内容和存在。但对知识社会学而言,这种现实性却很难通过个人的阅历来把握,人们很难看出“知识”与“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研究对象概念的模糊也使得大家对知识社会学的关注甚少。目前国内外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也有不少,有从其意识形态理论分析研究,有从认识论的分析方法入手,也有从关联主义的角度出发,还有从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着手研究等等,但都尚未有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本题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知识与行动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分析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期建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同时作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剖析他对知识社会学基本命题的论述,对知识社会学的构建以及对当代知识社会学发展有着的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全球化及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物质需求得到极大地满足,但另一方面,社会凸现出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困惑,世界上的每一个文明几乎都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冲突的波及、影响,中国亦难以幸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这些冲突出现的整个过程,以及如何与历史情境与社会情境相关联起来,这些都与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命题不谋而合,因此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建构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2章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曼海姆的思想可以说是当时许多思潮的汇集,他吸收了其各自的特点,而后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从匈牙利社会到二十年代的德国社会,再到三十年代的英国社会,社会上所流行的各种理论、精神、思想,以及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它们无不在曼海姆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1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曼海姆思想形成的时期正逢欧洲社会混乱、思潮混淆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各国的革命、反革命如火如茶地进行。曼海姆属于一战首当其冲的一代,这一代虽然历经暴力、毁灭,但另一面在与真理的实在接触中,希望、憧憬应运而生,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思想力量及道德力量。曼海姆对于时代问题的理解及其解决方法,即是知识社会学,而他对当代社会危机的诊断,也就是对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历史社会条件分析。
2.1.1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它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危害也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一方面,它极大程度地损害了人们的亲情感和家园感,在精神生活方面压得人喘不过气,使唯利是图渗透到了实际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它使人们充斥在以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为主的社会当中,人们不自觉对“可以实证的”方面简单量化处理,而对无法“量化”和“证实”的则视而不见或以科学之名严加排斥。随着这些倾向的不断强化,人们变得越加冷漠孤独,而且各种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也不断爆发,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真理感情以及自我实现等等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即导致了自我价值实现和人生意义的缺失。“知识社会学是在欧洲社会文化冲突日益严重的社会境遇中发展起来的。”正如默顿说的那样,知识社会学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价值纷争、观点分歧,文化冲突暴乱的社会当中,而它似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用以解决这一混乱局面的分析框架。
2.1.2知识社会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知识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学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社会学的重点已慢慢从实证主义转向意识形态研究,这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社会上出现了各种社会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危机,从而使得一批社会学家转而研究思想、意识、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发展联系,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关联。..............
...................
第3章知识的产生基础:情境、意义及视角获得...............13
情境知识:基于情境、意义的解释..........................13
3.1.1意义之于行动的作用...............................13
3.1.2相对于自我知识的情境知识........................13
3.2视角的获得:知识产生的前提.........................14
3.2.1视角获得的意义................................15
3.2.2竞争、世代更替:影响认知的社会过程..............15
3.2.3社会过程对视角的渗透.........................16
3.3社会境况决定论: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17
3.3.1存在因素对知识的影响.........................17
3.3.2社会存在对知识的决定..........................17
第4章知识的产生过程:从个体行动到群体行动............19
4.1“自我'·认识:基于情境知识的个体行动分析........19
4.1.1自我认识的意义...............................19
4.1.2个体行动的路径................................19
4.2群体行动的逻辑:从非理性逻辑向理性逻辑的转变.....20
4.2.1大众知识:群体行动的非理性逻辑................20
4.2.2集团知识:群体行动的理性逻辑.................21
4.3知识的产生:群体行动的表达....................23
4.3.1群体行动的表达过程........................23
4.3,2知识的产生模型:境况决定型................24
......................
结论;
古典学问社会学把学问限于精神现象,看作学问活动停止笼统的思辨式的研讨,并未能提醒学问与社会关系的真理。总体上来说,古典的学问社会学还没有从哲学中真正摆脱出来,还只是一种关于认识的社会哲学。“后来他的全部社会学的分析依然是盘绕着认识论问题的,也就是盘绕着`存在'决议的或者由社会学决议的学问的有效性问题;因而,曼海姆历来没有以地道经历的角度提出社会学问题,他的思想实际上历来就没有和哲学分开。”
“早期古典社会学者的学问社会学,具有一个共同特征:主张人类从原始社会演化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相对地反射与之相对应、相关联性或分歧性的学问。也就是说,古典社会学者以为,社会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不但具有关联性,而且带有持续性的特征。”
同时,以曼海姆为代表的古典学问社会学研讨的历史主义和学问论的相对主义对以后在科学社会学中兴起的科学学问社会学也有很大影响。
古典学问社会学研讨内容的狭窄性也是其最根本的缺陷。曼海姆就曾明白指出:“学问社会学的职分在于均衡主义之争,让各种社会集团产生互相依赖的认识,认识到本人的主义阐述特定的社会时空位置及其限制。”在曼海姆为代表的古典学问社会学家那里,自然科学学问的社会学问题根本上是没有被料理的,而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思想中学问的存在约束问题。因而古典学问社会学实践成了仅仅研讨社会学问的学问社会学。
虽然古典学问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目前还在困难的开展着,但是假如它不能走出对哲学的依附、不能找动身展的新路向以及研讨办法的革新、研讨内容的拓展,那么这样的学问社会学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黄瑞棋.《意识形态的探索者一曼海姆》.允晨文化实业出版社,1971.
[2]郭强.《知识与行动的结构性关联一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述》.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德]马克思·舍勒.艾彦译,《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1999.
[4][波兰]费·兹纳涅茨基.郑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译林出版社,2000.
[5][美]刘易斯·科塞.石人译,《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张月译,((行动者与系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法]莫里斯·梅洛一庞蒂.杨大春译,《行为的结构》,法国大学出版社,2009.赵刚.《知识之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美]T.帕森斯.张明德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
[9][美]刘易斯·科塞.石人译,《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高春芽.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情绪、理性、身份与承认,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n.
[1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2]侯均生.《西方社会学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