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域的网络集体形势事件内因与控制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6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994年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我国网民规模开始逐年壮大`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互联网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4.30k,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①网络虚拟世界的蓬勃发展无疑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它为人们带来了生活、沟通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公民监督、协商、维权的新型活动场域。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自由转换角色,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高技术带来的“自由”对社会既定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冲击,导致公共管理弱化,互联网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发展迅猛,影响范围加大。从1999年的“法轮功”冲击中南海到2005年的上海、杭州等地的涉日大游行、上海七浦路新疆人“爱滋针”事件,再到厦门的“PX”事件,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由网络酝酿产生,同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动作乱,大量的网民盲目参与形成了难以控制的不安定局面。2003年“孙志刚”事件在网络上得以报道,随之掀起了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兴起的浪潮。之后,“躲猫猫”、“最牛钉子户”、“欺实马”、“李刚”等事件也纷纷被搬上了网络世界的舞台,并迅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回首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及网络发展历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兴起实质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明示了我国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并弥补了我国民主舆论空间暂显狭窄的不足。
网络群体性事件既能够对现实社会有积极的功能,同时也会从虚拟世界中走到现实,进而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大量滋生的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如何发生以及如何进行控制,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传统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的复制、延伸和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具有发生环境网络化、行为互动符号化、成员参与超功利化、成员关系松散与自发分工并存、行动信息、的多点化和多向化以及不在场和匿名状态下的有限理性等六个方面的新趋势。因此,新时期发生了很多网络群体性事件,再加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新的发展趋势,给社会、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

第二章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解读
群体性事件一词经过了群众闹事、突发事件直至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演变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吸收,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思考也富于辩证和理性了。这说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名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有所共识的,然而,学术界对其还是未形成统一精准的定义。尤其是把合法的、非法的,政治性的、非政治性的①,积极性的、消极性的群体行为事件纳入到群体性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更加开放我们感到难以理解。似乎对这一社会现象只可描述而不可定义,现有定义都不能对此概括完全。百度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很简单,“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②。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所谓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质,只是一个讨论的行为。而官方的定义是发生在网上的群体事件。
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目前并未有达成一致的说法。目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群体性事件范畴,从其破坏网络秩序、传播有害信息、影响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③;二是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两者辩证来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从中立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④;具体来说,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我们在前面已经有过较多论述。其中,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有过明确定义的学者还有以下学者,比如杜骏飞认为网民群体围绕某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并认为它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①。杜氏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也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再比如李金龙、黄娇把网络群体性事件当作一股网络力量推向现实的一种社会现象②;还有,张恒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其定义为一种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影响大、行为指向明确、相对自发无组织的事件。...................
....................

第三章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20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20
(一)在微观层面上,网民存在着民主意识增强等原因....................20
(二)在中观层面上,存在着网络传播等原因...................................22
(三)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着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等原因...................23
第二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25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模式介绍.............................................25
(二)通过“人肉搜索”案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26
第三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影响..........................................28
(一)积极影响......................................................................28
(二)消极影响.......................................................................29
第四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31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规范设计......................................31
(一)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质...............................31
(二)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监督能力.................................32
第二节网络媒体舆论宣传引导控制.........................................32
(一)媒体责任的明晰...........................................................33
(二)从政府本身出发,建立公信平台,拓宽网警管理范围...........33
(三)促使媒体作用的有效发挥.............................................34
第三节网络社会的道德法制建设...........................................35
(一)完善相关法律基础,健全网络法制管理.............................35
(二)加强政府官员素养建设,提升官员服务能力....................36
(三)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提升网络道德意识..................37
.............................

结论
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参考,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以及个案分析法,从方法上和视角上进行创新。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以网络虚拟世界为主要活动场域的一种群体性事件。
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逐年增加,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关注和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学术界、政界的共同话题。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为了实现某一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由网民在网络中发起,并在网络中组织和动员群众,以期达到影响网络和现实世界或干扰网络和现实世界秩序的集群事件。文章根据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表达情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维护正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诉求利益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时下所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除了有社会的原因之外,还有网民自身的原因以及网络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地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仅仅是由于社会不公而产生。再加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着突发性、爆发性、影响范围广、虚拟与现实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成了关键。虽然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有着非常大的消极影响,所以,本文从网民、网络、网络的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层面上,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其次,更要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网络监督能力;在网络媒体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媒体的责任,其次要提升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最后还要加快互联网监测系统的升级;在网络社会层面,笔者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法制管理,其次提升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以及素养建设,最后需要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次序。........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鸟合之众一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一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王京捷,《互联网统计信息》,《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20n年1月总第63期。
[4]张必春、徐晓军,《维权行动中的网络典论风险及其防范》,《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8期。
[5]尹鸿伟,《网民现身社会维权推动社会转型》,《南风窗》2010年第14期。
[6]武佳,《网络维权进行时》,《互联网周刊》2010年第6期。
[7]骆检鹏,《网民:从“看客,,到“公民记者》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9期。
[8]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一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9]韩恒,《网下聚会:一种新型的集体行动一以曲阜的民间祭孔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10]陈红梅,《表达与行动一透析“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谋介影响》,《传播谋介与都市空间生产会议论文集》,2008年12月。
[11]门书均,《政府公共事务传播模式的重构一以“躲猫猫”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12]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