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论
1.1问题的提出
有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由于城巿建设,农村城镇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群体事件呈现愈演愈烈的形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泄愤型群体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就目前而言群体事件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群体性事件出现的频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二是群体性事件出现越来越显著的组织性和高度重复率;三是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出的对抗,暴力倾向逐年增加;四是群体事件如果不能够及时应对,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泄愤事件的发生。有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群体性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以及其矛盾的不断升级,暴力倾向越来越高己经成为当前我们国家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加强对泄愤型群体事件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泄愤型群体事件虽然只是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类,但其破坏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最严重的,所以在当前我们研究泄愤型群体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的趋势,尤其是由普通维权的群体事件转变为泄愤型群体事件的发生率呈大幅攀升的势头。其中一部分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进一歩演变为对抗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那么这些泄愤群体的心理表现和发生机制是怎么样的?根据泄愤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这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从建国发展至今,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独特理论,这成为我们在解决群体事件的重要理论依据。可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山于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往往对现实事件缺乏有力的指导依据。此外,我国群体事件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应急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处置、预防该类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琪件主要还是依靠以往经验进行处置,运用现代理论和科学手段制定预案的少。.................
........................
第二章泄愤型群体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泄愤型群体事件作“为我国突发性群体事件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形态,它在行动逻辑、参与者以及发生机制等方面所表现的特征非常明显”。可是,我国学术界并没有深入的对这一特殊事件展开研究,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原因是,此类事件的突然发生性以及持续时间非常短,加之个别地方对此类事件的瞒报以及诸多不合理的措施,使得广大研究学者无法全面、系统的获取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原因是,参与群众的心理因素在泄愤型群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想真正理解泄愤型群体事件及其发生机制,我们不得不研究群体心理在特定情景中的反映。所以,在本章中首先对群体事件进行概念界定、分类,然后从泄愤型群体事件的特点出发来分析此类件发的原因,为下一章运用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发、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做好铺。
2.1群体事件的概念及分类
“群体性事件”最早是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出现在一些官方的文件中,但是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因此,从严格意义仁讲,“群体口胜事件”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通常还会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等概念棍用。2000年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把“群体性治安事件”定义为:“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这个概念足官方文件中比较正式的表达。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是。群体性即聚众共同实施;二是“违法性”,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一李制度;三是社会危害性”,即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根据这些特征,有些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损害公私财产安全的社会事件然而,有学者认为这些定义“在的语境,味强调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违法性特征,甚至认为这种事件同一般的‘群体利益的表达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在经验和学理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对该概念的界定希望赋一更大的包容性。
在中共中央办公2004年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的意见》中,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如下定义: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第三章泄愤心理在的具体表现及发生机制.................................. 14
3.1泄愤心理的具体的表现.........................................................14
3.1.1借机发泄的社会心理..........................................................14
3.1.2逆反的社会心理.................................................................14
3.1.3具有英雄情结的社会心理..................................................15
3.1.4盲目从众的社会心理........................................................16
3.1.5法不责众的社会心理.........................................................16
3.2泄愤群体心理的发生机制....................................................17
3.2.1情绪感染的内涵及发生机制..............................................17
3.2.2模仿的内涵及发生机制.....................................................18
第四章泄愤型群体事件的解决途径...........................................19
4.1宏观视角下的解决途径.........................................................19
4.1.1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19
4.1.2完善落实政策,提高政策的执行力...................................19
4.1.3转变观念,规范行为......................................................21
4.1.4加强利益表达团体和体制建设.........................................22
4.2微观视角下的解决措施.....................................................22
4.2.1化解矛盾,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22
4.2.2建立科学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23
4.2.3建立和完善社会冲突的调节机制....................................24
4.2.4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25
4.2.5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26
4.2.6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 26
........................................
结论
通过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泄愤型群体事件进行研究,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泄愤事件的出现往往与政府部门处置不当是不无关系的,泄愤事件的诱因有很多,例如由维权事件升级引起的泄愤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民众对于自身利益的表达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就会激起民愤。而这时我们政府部门如果不采取妥善安抚措施,不能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暴力泄愤事件就会出现。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下,由发展部平衡导致的经济收入不平衡非常容易发生,经济的不平等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不平衡,最终就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这种现在在西方国家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费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明显的经济差异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富有破坏性的,然而如果人们同时相信他们拥有向前进步的自由,那么,不平等将不会显得如此尖锐且不可忍受。伴随而来的社会消极心理是需要政府通过心理干预来逐歩化解的。
当一个国家在社会化扩大、贫富差距拉开的基础上,又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消除这种差距,那么,人们基于现实差距基础上的挫折感就随之产生。由于社会流动没有-个畅通的渠道,人们被长期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民众而临的一些社会统统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人们逐渐对现冇的生存状况产生失落和厌倦。加之社会不公、社会腐败等不公平待遇的存在,为人们发泄社会郁积已久的愤懑提供了一个体制性的突破口。因而,在具体的社会泄愤事件中,对群体进行心理十预和引导足必须的。但由于经济上的差异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而,通过推进政治平等和社会民主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绩效。社会泄愤事件根本的解决之策足立民和宪政体制。
参考文献
[I]于建嵘等.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林维业,刘汉民.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和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3]李宁.群体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4
[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0
[5]吴帆.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0
[6]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
[7]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美)埃里克?霍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
[9](英)乔纳森_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4
[10](美)J.L.弗里德曼,D.OJ.M.卡尔史密斯,高地、高佳等译.社会心理学.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584?585
[11](美)安东尼澳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6
[1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社会学视野的泄愤群体心理表现及发生机制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泄愤型群体事件,社会冲突,心理干预,行为失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