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南宁市w村流动儿童的社会服务项目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9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1.1研究起源

关于以流动儿童为对象的研究,笔者情有独钟。笔者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其中,涉及主要对象也是流动儿童,因此对于流动儿童,以及其概念和特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选择流动儿童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将近六年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使得笔者对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感情,谓之同理心。多年前,笔者也曾经作为一名流动儿童,跟随父亲远赴广东务工,懵懂幼儿也可以感受到身在他乡的漂泊感,知道自己是流动着的、远离家乡、随家人为生计奔波的随行者。因此,由己及人,对于当下流动儿童的社会处遇,有同样的群体归属感。
关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知识背景,受到研究生导师所研究的理论背景影响,以及研究生课外实习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社会工作项目实践经验、知识积累,两者相互影响,决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另外,恰巧本科实习之际,结识了南宁市当地一位公益领域领头人——秦发源先生,科班是外科医生专业的他,从事公益领域近十年,先后在国外背景基金会、自创草根机构从事公益活动。而恰好,于去年成立一家“儿童发展中心”组织,而笔者有幸恰好有机会得到该组织负责人接纳,实习工作在该中心,并实施本文项目。于此,“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促使笔者决心再度踏入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为研究内容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藉此以用笔者的微薄之力,探索如何构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积累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为流动儿童能有更美好的明天出一份诚心,为社会进步和谐发展出份力。

1.2项目背景

1.2.1项目依托机构

广西南宁市同心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于2010年年底。当前驻地在南宁市W村里,以一个自办公益图书室为依托,通过陪伴等行动策略,对流动儿童及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倡导社区概念,发展社区,给有志奉献公益活动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活动平台,促进民间公益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它是一家关注流动儿童、促进流动儿童权利与保护的民办非企业草根公益组织。..............................
.........................

2.项目设计

2.1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分析

2.1.1服务对象
进入W村,狭窄的村间小路,弯弯曲曲,可是人流量却很多。尤其是傍晚时分,人流更多、更密集,嚷嚷闹闹、车水马龙。第一个印象,这里人很多,并且是打工一族的人很多。
人很多,家庭多,小孩也多。由于流动人口很多,伴随着的流动儿童也是非常多的。因此,描述这番景象,就可以想象到W村里的流动儿童群体总量有多大,自然地想到他们所在的家庭有多少,生活作息又是怎么样的。W村人,总在繁杂吵闹中来来往往,生活作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尽管是流动儿童,但却不仅仅是流动儿童自己本身,更涉及到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所处的社区。因此,将视野投入到W村这纷杂的社区生活过景象中,互动的人群,福射出人生百态。在这里多少也能感受到流动儿童他们是怎么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多少也会被这个社区里的包罗万象的生活气息所感染。只有透析这个社区,摸清这个社区的家庭总体特征、特点,才能更好理解社区中的流动儿童,进而服务于他们,发展他们。
流动儿童是一个发展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项目的服务对象——流动儿童多来自于广西区内,也有不少来自于省外的流动儿童,包括安徽、江西、河南等地。他们多是由于家里无人照顾,跟随父母出来的,并且多数是双亲都在这里做生意、打工,所涵盖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建造业等,也有不少的自己在村内幵设店面,经营些小生意。据中心登记在册的流动儿童来看,多数儿童出生便已经居住在此,也算是“半个”本地人。由于村里就有好几所学校,民办居多,他们多就读在附近,平时也不用家人接送,能独立照顾自己(不少是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
由于处于流动性很强的城中村里,村内居民之间的关系陌生,亲近感和信任感都比较弱。多疑、防备心理尤为突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利益观念意识强烈等等,这些特性不仅表现在大人,也流露在部分的小孩身上。不过他们不少人都有一个寻求自我发展意向,他们也愿意主动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
........................

3.项目实施................................................................................18
3.1服务的行动策略......................................................................18
3.1.1社会参与..............................................................................18
3.1.2社区陪伴................................................................................20
3.2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项目的实践.....................................20
3.2.1儿童的自我增能体系建立,完善个体支持网络..............................21
3.2.2以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兴趣小组,建立群体支持体系.............23
3.2.3动员社区力量,营造社区互助氛围,筹建社区支持网络................25
3.2.4动员、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28
4.项目评估与总结.........................................................................29
4.1评估方法归纳..........................................................................29
4.2项目评估与总结..................................................................30
4.2.1总体目标达成情况分析..............................................30
4.2.2个体层面的支持评估....................................................31
4.2.3群体层面支持网络评估................................................33
4.2.4社区层面的支持网络评估.............................................35
4.2.5社会层面的支持网络评估.........................................36
...................................

结语
在整个项目中,活动评估是一直被轻视的,归根原因是缺乏了评估意识。评估意识先于服务,要在服务设计时一并考虑,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融于服务设计、月艮务实施的全过程。在服务设计时,先弄清楚服务对象的需求时,然后针对性提出服务对策,设计适合的服务计划,然后,在设计服务计划时,考虑服务评估的评估内容、方式,探讨可行性、有效性,而是检验是否有效,那需要评估做检验;在服务开展中,需要有评估意识,对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细节进行把握和评估,如果有条件,做好活动记录。
这种评估意识,能够有效地避免评估被忽视,促进有效评估和提高评估的准确度。.............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流动儿童。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兼顾实习机构的愿景和价值理念,整个项目的服务设计与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开展服务过程中、活动结束后的评估与反思等环节,都倾注了 “社会参与”与“社区陪伴”两种行动策略特色,从而达到陪伴社区流动儿童,丰富他们的城市生活,构建适合于该村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从而实现流动儿童的权利保护与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专业本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笔者都严格遵守“尊重个人价值与选择”的专业价值观,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个人意识强加在服务对象身上,以免'移情’和‘反移情’。”
同时强调自己只是孩子们一个“陪伴者”,不影响孩子们的自我选择,避免操作化。尽管整个项目服务没有多大成就,或者给多少流动儿童提供了帮助,但是这个项目的服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包括笔者个人心智成长、专业技能训练与经验积累,以及丰富流动儿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同时,探索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也多少给往后的研究提供经验素材,或是批判,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马阵.“流动儿童”生根策[J].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报道.2009-12-11.
2.卫小将,何芸.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3.云荨and冰块.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J].2010-11. 2010-11-26.
4.中国网.流动儿童学校.中国国情-中国网.2003.
5.唐维红.2000万流动儿童的未来在哪儿[J].人民网.2004.
6.马晖.“流动儿童”生根策[J].21世纪经济报.广州报道.2009-12-11.
7.李新月.5条人命为流动儿童的安全敲响警钟[J].东南网.2010-02-25.
8.陶雯.发挥流动儿童身上的教育力量[J].个人博客.2007.
9.李泽.点亮希望心灵陪伴行动[J].国际在线专稿.2010-01-11
10.殷飞.班上来了“流动儿童”怎么办[J].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1.
11.刘杰.中国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中国校外教育.2009.
12.段成荣,杨辆,王S.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社会学视野.2007-09.
13.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4.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