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权益后,企业所承担的促进和提升社会福利的义务(卢代富,2002)。
21 世纪初期,“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世界整体发展呈现放缓趋势,部分国家和地区动乱频发,全球性问题持续升级却难以解决……在国外不确定因素和国内发展要素的加持下,2015 年,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指导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的统筹下,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并保持着高质量的发展态势。2019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下达 2020 年的重点任务时,再次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微观经济的主力军,企业及其行为,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21 世纪的当下,企业社会责任,继续构建着微观经济主体与新发展理念之间的桥梁和路径。
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必然存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其“国有”的鲜明归属代表着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义不容辞,而“国有”的独特性质又决定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错综复杂。近些年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一带一路”、保障民生事业等方面,国有企业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8)。然而,肆意破坏生态、追逐不正当利益、生产环节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也时常会出现在部分国有企业中,体现部分国有企业履责意识的欠缺,使其呈现出的外部形象与大众期许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引发舆论热议,产生无形的社会压力(陶林,2018)。基于此,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对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带有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内容
结合学术界已发表的三个方向文献资料、参考日常阅读并积累的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现有公司研究领域的客观成果,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政府审计是否能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不一的情况下,政府审计对国企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又将如何变化等等。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文献综述
通过对政府审计、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国有企业等相应文献和资料的阅读整理,本文分类阐述了三者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基本含义、前置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经济后果等内容,从而对研究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在文献综述的铺垫下,对“广义”和“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作了更为详尽的区分和说明,并借此定义出“狭义”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本文较为充分的综述,既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复杂的观点、表述定义清楚,也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优势,理清后续理论分析和假设推导的逻辑思路。
(二)理论分析
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下,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权威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已有的与政府审计、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的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等等,对后文两个假设的提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本文剖析了政府审计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作用及其作用路径;其次,本文探讨了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不一的情况下,是否会对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产生影响,若的确会产生影响,其影响的效果如何;最后,形成连贯并具有说服性的逻辑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置因素,即何种外力作用或要素介入,会提高或降低企业的履责能力;经过对大量观点、结论的梳理归类,发现制度环境、公司治理、高管个体特征等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均会对企业的履责能力形成一定的影响。由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概括。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舆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崔秀梅和刘静(2009)发现,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对于强制性社会责任(经济和法律责任),这种影响在国有控股企业较为明显;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即市场的博弈程度与企业社会责任呈倒“U 型”关系(贾兴平等,2014);利用GDP、CPI 和克强指数等指标,孙冬梅(2018)验证了宏观经济因素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 404 家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李彬等人(2011)揭示了由规制压力等三方面构成的制度压力,能对企业履责水平形成一定作用,其中,规范压力起到的作用最大;周中胜和何德旭等(2012)的研究结论发现,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介入越少、法规条例越健全,企业越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另外,国家采取的税收减免措施越多,企业主动践行环境责任的意愿越低,实际税负的提高反而会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卢洪友等,2017)。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媒体关注会对上市公司形成舆论压力和声誉机制,使企业更愿意做出捐赠行为和承担相应的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徐莉萍等,2011;黄珺等,2020);随着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信任程度也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正向影响(唐亮等,2018);与此同时,针对公益行为和可持续发展两种责任履行方式,郑琴琴等(2018)发现,当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腐败和道德滑坡情况恶化时,企业会自觉减少履行社会责任,放弃慈善捐赠转而留存部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
............................
第二节 政府审计的文献综述
一、政府审计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 80 年代初,审计署重回大众视线;参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开始实施审计任务。作为我国监督框架的构建要素和审计系统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政府机构监管的层面,还是从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角度,政府审计的关键地位都无可取代。
前任审计长刘家义(2012)提出了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并解释其内涵:在审计监督的前期,政府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职能部门肆意行权的欲望;在审计监督的中期,其揭示内部潜在的腐败行为并起到及时止损的作用;在审计监督的后期,抵御上述现象或行径的再次产生,为国家宏观层面的治理“保驾护航”。结合刘家义审计长的理论,学术界开始深入讨论并客观检验政府审计的存在意义、功能作用等方面。
首先,政府审计存在的最初宗旨,是保障我国财政资金的稳定运行。从这个初衷出发,部分学者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功能对财政资金运行稳定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韦德洪等人(2010)利用《中国审计年检》,统计了审计发现问题的金额数、项目处置效率和信息利用程度等数据,构建了政府审计功能衡量标准,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得越充分,项目处置效率和信息利用程度越高,财政资金流动的风险越低。通过对各级机构和单位的监督情况进行梳理,兰艳泽等人(2013)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在宏观层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的介入能追查相关责任人的履职情况,介入程度越深,财政资金的后期运行越合理。基于地方审计的各项功能指标,在“免疫系统”理论的支持下,刘雷和崔云等人(2014)指出,政府审计的“揭示”和“抵御”功能可以确保地方财政零风险运行,但“预防”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张琦、宁书影等人(2018)提出,政府审计理应具备整治“三公“预算的效能,通过对公职人员的警示、纠正和处理,降低“三公”预算经费,进一步督促政府机构维持自身的健康形象。蒲丹琳和王善平(2011)发现,舆论力量尤其是媒体,从侧面监督审计机关和被审计机构,进而加强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稳定运行的促进作用。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0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20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20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 22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9
第一节 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29
第二节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国企社会责任的影响 ..................... 30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2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
一、样本选取 ....................................... 32
二、数据来源 ..................................... 32
第六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本文从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等多个统计量,对 2009-2018年国有企业及其控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6.1)。根据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所选取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接受政府审计次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以及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等等。 由表 6.1 所示,本文的样本观测值为 2742 个。
表 6.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本文以政府审计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为立足点,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审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核心概念的阅读、整理和界定,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基础,在论述了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治理效应”的条件下,以 2009-2018 年我国97 家中央企业(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和研究对象,在对前人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行学习、借鉴后,检验了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影响。另外,本文引入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国有企业特殊的计量指标,探讨并验证了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企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概括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即政府审计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指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向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担负的与道德规范有关的某些责任”。在此基础上,政府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等方式,介入并监督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而产生国有企业治理效应。一方面,政府审计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引导建立成熟的公司治理机制,顾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的福利;另一方面,审计署公布的国有企业“监督报告”,会引起外界各方对企业的关注和舆论压力,那么,国有企业就必定会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来尽力挽回社会形象。
第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促进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正面影响,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越好,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效果越明显。从法规层面上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特有的一项财务考核指标,透露着企业的资产状况、领导人员的管理情况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意味着企业较强的财务实力,而资金和财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因此,基于资金供给假说,在政府审计促进企业履责意愿的基础上,良好的保值增值情况,会为企业履责提供内部的资金保障,从而为国有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形成一股内外的合力,推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