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审计论文范文一:风险因子视角下医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对策研究——以康美药业为例
自中国的资本市场创立以来,财务舞弊问题层出不穷,近年医药行业频频出现舞弊情况,财政局在2019年6月和7月专门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2019年证监会再次加大处罚力度,2020年新的证券法颁布,意味着中国对资本市场健康生态环境坚决维护的决心。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财务舞弊案,在2019年4月30日,这家企业从医药行业龙头股神坛跌落,濒临退市,对资本市场和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舞弊事件刚刚发生,非常值得分析和思考。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应用价值
1.3.1 本文创新
1.3.2 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2.2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2.3 财务舞弊防治研究
2.4 概括性评论
2.5 财务舞弊的特征与类型
2.5.1 财务舞弊的定义
2.5.2 财务舞弊的特征
2.5.3 财务舞弊的类型
2.6 舞弊动因相关理论
2.6.1 舞弊动因理论历史变迁
2.6.2 理论基础——风险因子理论
3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舞弊现状分析
3.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3.2 医药上市公司舞弊现状分析
3.2.1 样本选取
3.2.2 舞弊手段分析
3.2.3 违规周期分析
3.2.4 监管滞后性分析
3.3 舞弊企业内部管理分析
3.3.1 治理结构
3.3.2 内部控制
3.4 医药上市公司舞弊动因分析
4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简介
4.1 康美药业案例描述
4.2 康美药业处罚结果
4.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手段
4.3.1 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货币资金
4.3.2 虚增固定资产
4.3.3 虚增收入与利润
4.3.4 利用关联方操纵股价
5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5.1 舞弊机会因子分析
5.1.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
5.1.2 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5.1.3 信息披露不规范
5.2 暴露可能性因子分析
5.2.1 多年连续聘用同一事务所
5.2.2 系统性串通舞弊导致财务数据异常
5.3 受惩罚程度因子分析
5.3.1 民事诉讼难以落实
5.3.2 退市制度不严格
5.4 道德因子分析
5.4.1 管理层多次行贿
5.4.2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
5.5 舞弊动机因子分析
5.5.1 股东股票质押融资需求
5.5.2 过度发展副业
6 医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对策
6.1 内部审计对策
6.1.1 机会因子——保持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
6.1.2 暴露因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1.3 道德因子——建立垂直管理机制
6.1.4 动机因子——开展公司风险管理审计
6.2 外部审计对策
6.2.1 机会因子——对“管理层凌驾内控之上”执行专门审计程序
6.2.2 暴露因子——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识别
6.2.3 道德因子——改善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
6.2.4 动机因子——做好审计计划
7 结论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审计论文范文二:基于COBIT 5框架下的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问题研究
文章选取DL银行为案例银行,通过考察银行业以及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的体系,研究其信息系统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成因。利用基于COBIT 5.0框架建立的IT治理和管理机制,查找有关银行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来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合理的建议,研究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的优化,并提出相关的保障措施。为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一定的方法,让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银行信息系统框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2.2 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理论
2.2.1 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2.2.2 信息系统审计相关概念
2.2.3 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的必要性
2.2.4 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框架构建原则
2.2.5 COBIT5框架内容
2.3 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论基础
2.3.1 控制论
2.3.2 风险管理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系统管理理论
3 DL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案例分析
3.1 DL银行概况介绍
3.2 DL银行信息系统及信息系统审计概况
3.2.1 DL银行信息系统情况介绍
3.2.2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项目概况
3.3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
3.3.1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目标
3.3.2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范围及过程
3.3.3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结果
3.4 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问题分析
3.4.1 审计评价标准问题分析
3.4.2 审计评价流程问题分析
3.4.3 审计评价指标问题分析
4 基于COBIT5框架完善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体系
4.1 依据COBIT5框架改进DL银行审计评价标准
4.1.1 采用COBIT5框架下的企业IT目标分层
4.1.2 结合流程能力模型制定DL银行审计评价标准
4.2 采用更具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流程
4.2.1 参考行业内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流程
4.2.2 增加IT效益性的评价流程
4.2.3 安全性测试中采用平行模拟法评价
4.3 完善DL银行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4.3.1 注重对系统操作人员的能力评估评价标准建设
4.3.2 细化对IT一般控制的效果评价指标
4.3.3 增加对IT项目敏捷开发的评价指标
5 针对DL银行信息系统审计评价改善意见的保障措施
5.1 寻求行业审计框架标杆
5.1.1 参与制定行业相关审计评价标准
5.1.2 强化银行信息系统审计业务交流机制
5.2 建立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5.2.1 完善信息系统审计规章制度
5.2.2 建立持续跟踪审计体系
5.2.3 同业间进行审计质量互评
5.3 提升审计机构能力
5.3.1 事先考察审计供应商资质
5.3.2 定期对审计供应商进行第三方评估
5.4 培养企业信息系统审计文化
5.4.1 推广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知识
5.4.2 培养关键岗位对接审计流程
5.4.3 加强员工对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理解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审计论文范文三:审计师视角下借壳上市审计失败研究——基于立信审计康华农业失败案例
申请借壳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本文的应用意义在于,借壳上市逐渐火热,借壳上市审计业务也会不断增多,剖析审计失败的成因提出应对借壳上市审计失败发生的防范建议,可以改善现有的借壳上市审计技术及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师对借壳上市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舞弊事项的判断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借壳上市审计质量,达到避免重大审计失败发生的目的;同时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于审计师的其他审计业务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本文视角
1.3 研究思路与预期创新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1.5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 借壳上市相关研究
2.1.2 审计失败相关研究
2.1.3 借壳上市审计失败相关研究
2.2 文献评述
3 相关概念及理论
3.1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及特点
3.1.1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
3.1.2 借壳上市公司特点
3.2 借壳上市审计概念及特点
3.2.1 借壳上市审计概念
3.2.2 借壳上市审计特点
3.3 相关理论
3.3.1 委托代理理论
3.3.2 舞弊动因理论
3.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4 立信对康华农业审计失败案例概况
4.1 借壳双方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4.1.1 借壳方康华农业简介
4.1.2 被借壳公司步森股份简介
4.1.3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4.2 舞弊案例回顾
4.3 舞弊手段剖析
4.4 企业违规动因
4.4.1 管理者诚信道德缺失
4.4.2 加快上市步伐
4.4.3 具有舞弊机会
4.4.4 暴露机会小
4.4.5 违规成本相对不高
5 立信对康华农业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5.1 审计准备阶段不足之处
5.1.1 未能明确拟借壳公司行业审计重点
5.1.2 未充分了解壳公司背景及所处环境
5.1.3 相关风险了解不足
5.2 审计实施阶段不足之处
5.2.1 审计师没有恰当实施审计程序
5.2.2 审计师没能谨慎评价内部控制
5.2.3 审计师没有时刻保持职业怀疑
5.3 审计终结阶段不足之处
5.3.1 复核流程单一化
5.3.2 审计师没能谨慎出具审计意见
5.4 其他不足之处
6 避免借壳上市审计失败的应对措施
6.1 审计准备阶段防范措施
6.1.1 明确拟借壳企业行业审计重点
6.1.2 调研壳公司背景及所处环境
6.1.3 充分了解借壳上市相关风险
6.2 审计实施阶段防范措施
6.2.1 恰当实施借壳上市审计程序
6.2.2 谨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
6.2.3 应时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6.3 审计终结阶段防范措施
6.3.1 针对性设计借壳上市审计复核流程
6.3.2 谨慎出具审计意见
6.4 其他防范措施
7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7.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本文的研究目标旨在通过中英两家企业的对比,发现差异和我国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补充了现有文献在关键审计事项中英对比方面的空白,对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问题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有效信息含量,还可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更有效的信息,促进审计行业平稳有序发展。此外,本文的案例研究主线在关注行业共性的同时更兼顾了不同行业间的特性,因此提出的建议及措施也可以为上市公司在此后的年度审计工作提供参考素材,特别是对相同或者类似行业的公司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本文创新点
1.4 本文结构安排
2 文献回顾
2.1 关键审计事项基本概念
2.1.1 关键审计事项的发展及分类
2.1.2 关键审计事项确认依据研究
2.1.3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方式研究
2.2 关键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2.1 关键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
2.2.2 提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2.3 已有文献评论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关键审计事项及其发展历程
3.1.1 国内关键审计事项发展历程
3.1.2 国际关键审计事项发展历程
3.2 关键审计事项基本概念
3.2.1 关键审计事项的定义内涵
3.2.2 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依据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方式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质量原则
3.3 理论基础
3.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3.3.3 价值相关性理论
4 中英制造业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比及差异分析
4.1 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况总体概述
4.1.1 关键审计事项的类型及其分布概述
4.1.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及频率分布
4.1.3 制造业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统计概述
4.1.4 我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情况总体概述
4.2 中英制造业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案例对比
4.2.1 罗尔斯罗伊斯与航发动力简介
4.2.2 中英两国审计理论的对比分析
4.2.3 罗尔斯罗伊斯与航发动力关键审计事项形式对比
4.2.4 罗尔斯罗伊斯与航发动力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对比
4.2.5 罗尔斯罗伊斯与航发动力关键审计事项质量对比
4.3 我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的问题
4.3.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数量较少
4.3.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规范性差
4.3.3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过于模板化
4.3.4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格式单一
5 中英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差异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5.1 中英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差异的原因
5.1.1 审计报告质量监管制度不成熟
5.1.2 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及能力欠缺
5.1.3 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5.2 提高我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质量的对策建议
5.2.1 完善审计市场监管制度,加强监督
5.2.2 提升注会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培训
5.2.3 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信息优化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审计论文范文五:新三板审计失败问题研究——以兴华所对新绿股份的审计为例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审计失败原因,审计失败对策以及新三板审计的相关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基于审计风险导向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理性经济人理论等等,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本文站在会计师事务所角度,以兴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新三板审计为例,对事务所进行新三板审计业务失败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应该改进的地方,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减少新三板审计业务中的审计失败。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特色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文特色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审计失败原因的文献综述
2.1.2 关于新三板审计的文献综述
2.1.3 关于审计失败对策的文献综述
2.1.4 概括性评论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风险导向理论
2.2.3 理性经济人理论
3 新三板审计概述
3.1 新三板市场情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企业特点
3.2 新三板审计失败原因
3.2.1 业务复杂但收费低
3.2.2 审计机构发展不足
3.2.3 被审计公司基础差
4 兴华所审计失败的案例介绍
4.1 事务所和挂牌公司概况
4.1.1 兴华所概况
4.1.2 新绿股份概况
4.2 案例概况
4.2.1 舞弊手段介绍
4.2.2 涉事各方处罚情况
5 兴华所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5.1 审计执行过程问题分析
5.1.1 风险评估程序不到位
5.1.2 实质性程序执行不到位
5.1.3 审计质量控制不严格
5.2 审计失败的原因
5.2.1 审计师执业素质不足
5.2.2 事务所承接业务盲目
5.2.3 证监会处罚力度不足
5.2.4 新三板法律法规不健全
6 相关建议
6.1 注册会计师层面
6.1.1 提高新三板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6.1.2 加强新三板重点审计程序的实施
6.2 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6.2.1 加强新三板项目质量控制建设
6.2.2 完善新三板审计业务承接制度
6.2.3 加强新三板项目的人员协调
6.3 外部监管层面
6.3.1 增强新三板企业的信息披露
6.3.2 增强新三板企业的违法成本
6.3.3 建立新三板分流审计的机制
7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