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的施行最早是在 1995 年开始,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中所涉及的审计问题,我国审计署曾发布《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管理模式进行政策性的引导和调控。这一方案的实施对于在特殊时期调动社会积极性、有效利用公共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城镇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对于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不平衡性和盲目性产生巨大的作业,相应的缓解了房屋供不应求的社会性问题。这种措施实施的最终受益者多是那些收入偏低、生活条件较差的普通职工,能够以成本价的价格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对这一群体来讲是国家政策引导所带来的,真正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我国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的公告有六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性公告,在国家政府的决策下,各级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积极的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对于本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问题以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国家政府。不同的地区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问题的报告表现出不同的问题,一些审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是各地区审计报告中表现出来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利用不正当手段套取和挪用建设资金、房屋建设监管力度不够、房屋配套设施建设未落实、保障房实际分配存在违规等这些情况最为明显。综合工程审计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我国社会公平的综合影响来看,这些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房屋建设质量和国家公共资源的浪费,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问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更严重的是,工程审计中所出现的问题最终影响到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一领域来讲,大数据的运用对于审计对象、审计主体而言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财务电算化、管理网络化和数据集中化,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数据不断成伟一个庞大的信息集合。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模式的建立对于国家审计管理部门来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突破传统审计模式的限制,将大数据的应用性和较强的信息联动性带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当中,可谓任重道远。就我国审计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而言,如何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联网审计系统体系架构,形成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强有力的信息化监督机制,建立联网信息追踪、预警分析和实时监控等等问题都关系到大数据时代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方案的实施和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才是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问题解决的王道,才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唯一出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数据审计管理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各地方的审计实践还是在专家学者们对其的理论构建上都处在探索阶段,随着关注民生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以及社会融资投入住房保障的资金数额急剧上升,也迫使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大数据审计管理模式的研究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本文的研究意义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1)理论意义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数据审计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专家学者们大多集中于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指标、审计评价的研究,专门针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量的文献对该方向进行理论化的研究,也是偏向于项目工程审计内容的研究以及项目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项目整体审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评价过程的规范却十分有限,使得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审计的理论研究并不完整。本文试图拓宽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研究领域,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利用大数据规范审计实施中的评价过程和建议提出上,希望能够对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大数据审计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2)实践意义
近年来,国家越发强调保障民生,投入保障性住房的资金逐年增长,面对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考虑到这笔资金用途的特殊性,如何确保这些用于保证基础民生的资金使用的成效成为国家审计应当关注的重心。我国政府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部署和审计追踪问题在 2012 年就正式启动实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面临人员缺乏丰富的经验,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严重不匹配,相关绩效审计理论又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因此跟踪审计工作依旧以合规性审查为主,难以有效关注相关绩效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审计问题的提出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大数据内容和形式对对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审计模式来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具有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
在 2011 年 5 月,麦肯锡公司 MGI 发布了《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研究报告,这是“大数据”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公众的视野。
麦肯锡在报告中对“大数据”做出了以下定义:大数据指的是在数据的结构和规模上比常规数据范围更加广泛,在数据的收集和存储上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数据分析能力。另外,对于大数据的规模定义上指出并不是超过特定 TB 规模的数据才能称得上是大数据。而 IBM 提出大数据的 3V模型,即大数据具备海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三个特征。在此基础上,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iporation, IDC)认为大数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价值性(Value),IBM 则认为大数据还具有真实性(Veracity)特征。
2.1.2 大数据审计
大数据审计主要是将大数据的相关特征与现实的审计模式和审计要素相结合,将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将审计单位相关审计工作环节与大数据相联系,进而组成具有大数据特征的审计模式和审计工作行为,但这种工作活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特征。传统信息审计是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基础,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建立必须以传统审计发展的脉络为依托,审计工作的性质依然确定为是“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决定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目标,同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物联网的全局性发展对于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建立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过处理和安全风险的防范起着关键性作用。综合大数据与审计相关概念的内涵,将大数据审计的定义确定为:大数据审计是在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审计问题和相关风险项目的控制和管理,既有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依托“云”上物联网业务和大数据的特征,对审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和风险管控。
.........................
2.2 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内涵及特点
2.2.1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内涵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国家政府为了能够缓解社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为低收入者居民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低收入者人群的购房压力和生活压力,通过政府扶持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建设的重点是,各个地区的政府以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通过对该地区低收入者人群的住房条件和收入水平加以科学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该地区低收入者人群住房计划实施的建设方案,政府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设资金,约束相关房地产商和建筑商的行为,实现银行贷款合理化的行为,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民众会有相应的购房优惠和条件,从而解决其住房问题。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类型划分,其主要依据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所处的位置,将其划分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这三类。公房租赁房也称为公租房,主要的面向人群是那些刚刚就业或者月收入比较低的民众,在政策引导下,这些住房的购买价格低于市场上的其他房屋。经济适用房主要指的是其出售的价格远远低于普通商品住宅的一类保障性住房,但是这一类住房在房屋产权和申请人资格方面均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和限制,更突出受众的特殊性。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对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进行审查,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特殊的社会成分和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环节的特殊要素,所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2.2.2 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内涵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地区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以及危改项目活动的项目建设和项目监督管理。该审计工作的进行不仅要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在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要对于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在建设项目完成以后,还要对房屋的分配和资金的回笼进行合理的审查。国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和核查方式对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核查,比如该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否合乎法律的规定,是否与最初制定的建设目标相吻合,政府的扶持资金是否应用到位、房屋分配是否符合社会公平烦扰原则等等一系列问题。
............................
第 3 章 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17
3.1 审计署开展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整体状况 ........... 17
表 1 审计署 2009 年~2014 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内容汇总 .................. 17
3.2 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面临的困境 ........... 19
第 4 章 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方案设计 ............. 22
4.1 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模式 ................. 22
4.1.1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 22
4.1.2 “非现场审计-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 22
第 5 章 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实践——以甘肃省 Z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为例 ......................... 28
5.1 甘肃省 Z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状况 ................. 28
5.2 审计整体方案的设计 ............................... 28
第6章 进一步完善大数据时代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的对策
6.1 建立审计项目信息数据库
通过建立项目基本数据库,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过程中所需要的立项批复、审计通知书、施工及监理合同等等重要的数据文件录入其中,将传统数据记录的基础上着重运用计算机远程查询功能,在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任务完成时,统一进行存包档案备查,这种做法是对于传统审计工作模式的一种突破,在审计时间和工作人员工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往后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审计中,面对相似的状况,便可以直接参照 Z 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模式的相关有点,细致的将项目进行对比,解决问题。
运用现场互联网办公系统,并不断的推广该办公系统在工程项目审计过程中运用的实际效益,比如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和进料环节进行现场考证,就需要将照片上传到相关系统,以供审计备用,现场办公现场极大地缩短了办公的复杂程序,一些施工现场的照片可以直接在现场办公系统中传到审计信息系统,并自动生成 GPS 地理位置和拍摄照片时间,这样,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反馈到工作人员的操作系统当中,进一步提高了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