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晚清走来的中国铁路书写
1.1 洋洋洒洒的晚清民国铁路书写(1905—1949)
晚清民国时期,尽管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但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五四”文学革命彻底否定了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下的陈旧文学观念,新文学主动借鉴西方文学观念,得到长足发展,各种社团流派林立,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彰显,作家们积极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较多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更接近于普通百姓和日常生活。乘火车出外旅行是作家们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体验之一,而写作铁路火车的文学作品便是作家诸多书写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众多书写铁路的文学作品中,目前发现最早书写火车的诗歌作品是邓方的《火车中望都城诸山》,发表于 1905 年第 11 期的《国粹学报》上。全诗十二句,一百二十字,算得上是五言长诗。主要描写乘坐火车看到窗外不断变换的雄伟巍峨的山水景观,其中后面诗句“车行迅风飘,惊魂与轮迸”[1]表达了车速之快,有担忧惊恐之感。影响力较大的诗歌是徐志摩留下的 4 首书写铁路的诗歌。“伴随着 1909 年沪杭铁路的竣工,杭州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更为明显。现代交通的发展,拉近了杭州与上海的时空距离。” [2]徐志摩在诗作《沪杭车中》,通过车窗欣赏窗外的美景,抒发了风景如画、时光易逝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火车速度之快的隐忧;在《车眺》中,诗人不仅把通过车窗欣赏到的美景描写得自然、清新、恬淡,“白云穿掠着晴空,像仙岛上的白燕!晚霞正照着它们,白羽镶上了金边。”[3]而且他还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为男女羞见之情状,“月亮在昏黄里上妆,太阳心慌的(地)向天边跑;他怕见她,他怕见她—怕她见笑一脸的红糟!”[4]把那种微妙的感觉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出来,显得妙趣横生。
在众多书写铁路的文学作品中,目前发现最早书写铁路的小说当属天虚我生(真名陈蝶仙)的章回体小说《新酒痕》。这部小说在包天笑 1917 年 1 月创刊的《小说画报》第 1 期上开始连载,共 30 回。[5]小说主要写一对赵氏父子乘坐火车的故事,其滑稽可笑的言行令人忍俊不禁,故事真实再现了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生活气息浓郁。孙俍工于1922 年发表的小说《前途》,表面是将众生的人作为小说主人公,叙写他们乘坐火车的一言一行,实际上是将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大推动作用的火车作为主体来写的,暗喻火车带着人们向着无限美好的前途奔去。
...........................
1.2 激昂与悲情的改革开放以前二十八年铁路书写(1949—1977)
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开始注重宏大叙事,文学作品与革命历史题材相关度高,主要成就有《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等八部作品和红色样板戏。这些作品将当代革命文学与革命历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历史化叙事的风格。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时期铁路书写作品是比较少的。28 年的时间,铁路书写中的小说文本仅有 5 部,诗歌仅有 2 首,涉及铁路书写的随笔散文仅有 1 部。仅有的 5 部小说,有 1部与革命有关,有 2 部与国家建设有关。
作家刘知侠从小出生于铁道边的村庄,对铁路火车比较熟悉。1938 年,他从武汉赶到陕北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抗战胜利前后,刘知侠两次深入微山湖革命根据地,采访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创作完成了《铁道游击队》这一红色经典巨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东临枣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铁道游击队,面对日寇侵占领土、抢夺资源、杀人越货等桩桩罪行,铁道游击队员们扒日寇的火车、搞敌人的粮食、抢敌人的武器、撞敌人的火车、灭敌人的威风,积极配合山里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掌握和破坏敌人的交通,夺取敌人的物资,援助主力部门,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对敌斗争,取得斗争的最终胜利。这部小说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出来的,这样的结局既是真实的,也是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主流意识相吻合的,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杜鹏程于 1958 年创作的《夜走灵官峡》,则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对宝成铁路建设工地上一个工人儿子小成渝进行描绘,以小见大地表现出铁路工人在大雪天坚守工作岗位的作风,歌颂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小说选择了以狂风大雪、万仞绝壁为背景,小成渝的父亲是开山工,“顺着光带,隐隐糊糊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1]而小成渝的母亲在山路便道上指挥交通,“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刻雕像。”[2]两个小孩却留守在山洞简陋的家中,这些小人物都被罩上一种悲壮的色彩,而小说则呈现出一种硬朗的风格。这恰好符合了主旋律的要求。
...................................
第二章 新世纪铁路空间书写
2.1 物质空间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在铁路书写中,有关铁路火车的物质空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的。从晚清、民国时期多国的、标准不一的铁路和车厢,到建国后统一的标准轨距铁路和标准的客车车厢,再到双层豪华列车,直至今日的高铁列车,铁路客运列车的物质空间一直没有停止变化。牵引列车的机车也从以前的蒸汽机车提升为内燃机车,再提升为电力机车,再升级为高铁动车组。这只是列举了两个最显而易见的空间变化。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变化是举世瞩目的,是令国人骄傲的。尤其是近年来,中国高铁更是被冠以国家的“亮丽名片”,经常随同国家领导人参与外交,在国外也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但荣耀的背后是什么?是一条紧锣密鼓推进铁路空间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是一条低调务实的研究开发铁路新空间之路,是一条拼搏奉献打造铁路新空间标准之路。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中国铁路报告文学捷足先登,率先担负起书写铁路空间现代化和信息化历程的重任。高铁小说紧随其后,散文、诗歌及时跟进,共同书写高铁空间现代化和信息化过程和带给旅客舒适便捷的体验。
2.1.1 鲜为人知的自主研发
在《中国速度》《中国智慧》《高铁风云录》《闪耀世界的中国奇迹》等报告文学中都记载着,中国高铁梦想最初缘起于 1978 年 10 月 26 日,访问日本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时,对随行记者说:“快,像风一样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2]也正是从这以后,中国铁路加快装备现代化建设、设施现代化建设。在 1961 年、1975 年对宝成铁路分两期电气化改造完成,1972 年中国第一条新建电气化铁路—阳安铁路开通的基础上,1979 年后,中国铁路大面积推行新建电气化铁道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王雄在 2019 年出版的《共和国火车头》中写到,在电气化铁道上,使用电力机车牵引列车,牵引动力大、牵引吨数高,火车能够轻松通过坡度较大的山区。同时,中国不断研发升级电力机车,从 SS1(韶山 1 型)至 SS9G(韶山 9G 型),共 15 种机车车型;之后,又从 HXD1(和谐号大功率机车 1 型)至 HXD3B(和谐号大功率机车 3B 型)机车,共 7 种机车车型。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变电所设备材料、质量也在不断升级更新;与之相应的铁路轨道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也在同步更新换代。这一切都是研发以电力牵引为核心的电气化轮轨高铁的技术基础,也可以说是中国高铁自主研发之前的序曲。
.......................
2.2 精神空间的多元化和延展化
在铁路书写中,铁路火车被作为精神空间的表达一直是个不衰的话题。在晚清民国时期,尽管铁路火车在修建时被当地民众视为洪水猛兽、洋妖精阻挠过,但真正铁路开通后,许多人还是愿意观看和体验的,有的民众甚至把能坐上一次火车当作人生的目标之一,朱西宁的中篇小说《铁浆》中的孟宪贵便是如此;有人将坐上头等车厢视为尊贵身份的象征;有人将通过列车车窗欣赏美景看作人生精神享受;在车站站台上,有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溢满心扉的相逢喜悦。这些都是精神空间的最初表达。六十年代,食指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书写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迷茫的告别。改革开放后,列车的车厢里飘荡着春的气息,承载着现代文明驶入大山乡村,也带着游子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以前精神空间的书写,主要集中在以旅客为主的车厢、站台。进入新世纪,中国科技日新月异、高铁突飞猛进,必然给与铁路火车相关的所有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伴随着铁路物质空间的扩大,精神空间书写的领域不断延展,已不再局限于人们熟悉的列车和车站上人的精神空间,而是延展至沿线铁路空间、设计室、实验室、检修场所和高铁建设工地等空间中人的精神书写。伴随着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有关铁路的精神空间书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以前精神空间的书写内容更多层次、更加丰富,蕴含着民族特色,呈现出高铁色彩。
2.2.1 通向诗与远方的精神空间
以前铁路火车主要功能就是满足旅客产生位移的需要,将旅客从出发地运送至目的地。近些年来,铁路火车不断优化设备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旅客需求。而旅客思想认识、情感认知和审美水平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的旅客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也有着不同的精神空间认知。呈现不同旅客对火车精神空间的认识,是新世纪铁路书写更加关注的内容。正因为关注,作家们对火车车厢精神空间的展示,表现了很大的热情,投入了很多精力,捕捉到一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捕获了一些易动敏感的情思,展示了精神空间里多层次的精神追求。
.................................
第三章 新世纪铁路书写伦理叙事 ................................ 44
4.1 演进中的父子伦理关系 ................................. 44
3.1.1 余华笔下的父子伦理关系:从冷酷到温暖 ............................................. 45
3.1.2 其他作家笔下的父子伦理关系:从对立到亲近 ..................................... 46
第三章 新世纪铁路书写伦理叙事
3.1 演进中的父子伦理关系
在中国,父子关系一直是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血亲关系。铁路文本一直不曾忽视父子伦理书写。铁路书写中的父子伦理叙事同整个文学界父子伦理关系书写有一定关联,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儿子唯唯诺诺惧怕父亲到处心积虑反叛父亲,从迷失父亲形象到寻塑父亲形象,从建构“理想之父”到现实“理想之父”等,父子伦理关系书写随时代不同而发生着变化。直到新世纪,铁路书写中的父子伦理关系呈现出亲父、亲子、护父、爱子的新现象,让人眼前一亮。这样有温度的父子伦理书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余华小说中的父子伦理关系书写最为典型,他的小说父子伦理关系从审父到弑子,又从“理想之父”缺席与寻塑,直至新世纪铁路小说《第七天》护父爱子形象出现。余华将父子伦理关系从暴力冷血的山谷推进到一个向阳温暖的山巅,《第七天》中的父子真正将无情的世界活成了深情。
................................
结语
面对中国铁路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铁路书写没有缺席,而是主动出击、积极回应,及时观察、深入探悉新世纪铁路史诗般的巨变,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世纪铁路巨变带给人们的沸腾生活和精神新变,敏锐捕捉和精彩呈现了铁路的丰繁和人性的斑斓。纵观新世纪铁路书写,我们会发现不仅作品数量有井喷式提升,而且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显著性标志是多部书写铁路的长篇小说问世,多部铁路报告文学问世,多位著名作家为铁路奉献了精品力作。这是令人欣喜的。本人用空间理论考察铁路文学作品涉及的广阔度,认为新世纪铁路空间书写和以前任何时期相比,范围更广阔、内容更繁盛、层面更多样、特色更鲜明;本人用伦理观念考察铁路文学作品涉及的深度,认为新世纪铁路书写伦理叙事和以前各时期相比,对各种伦理关系演变捕捉更精准,展现更精细,更能体现人性的复杂、微妙和斑斓。
与此同时,新世纪铁路书写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1.铁路内部作家精品力作不多。应该说,铁路系统作家对铁路情况比较熟悉,文学采风也相对容易,工作和生活体验也比较丰富,各种感受也更为深刻,创作铁路文学作品更具有优势,但从实际情况看,新世纪铁路内部书写存在着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铁路内部书写除了报告文学独占优势外,那些闪烁着耀眼光辉的文学作品大多来自铁路以外的作家,比如:莫言、余华、徐则臣等。铁路系统亟需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能够扎根基层,植根于群众,贴近一线、贴近职工、贴近生活,书写接地气、有温度、有质感的文学作品,将新世纪铁路书写再推进一步。
2.许多空间书写还未涉足。近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需要,中国铁路在国际舞台十分活跃。国家领导人经常将高铁作为“亮丽名片”进行外交。多年来,中国一直援助非洲多个国家修建铁路。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已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签订了多份修建高铁的意向协议,目前正在印尼修建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铁,中国还将指导外国高铁运营。这些海外业务也给铁路书写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同时,“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行中欧班列,主要靠火车运输,这也给铁路书写提供了新的空间;发展快速的高铁和旅游业携手,开发出许多快捷舒适的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这种新合作无疑给铁路书写增添了一个色彩绚丽的新空间,值得作家们去发现与书写。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