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张欣都市小说创作的背景
第一节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与文化精神的转变
近代以来,广东由于面临大海,靠近港澳台的地缘优势,逐渐引领新兴的工业文明,其经济外贸与文化中心在国内逐步得以确立。1978 年,沉睡了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开始实现新的变革,作为祖国的南大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南方城市--广东率先挥起了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旗。一时间,广东成为了高度发展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一代中国人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努力,社会大环境逐渐迎来新面貌、资本经济得到迅速的积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广东社会经济也持续开辟发展新势头,在万众期待的千禧年来临的同时,社会也正在跨向另一个发展的维度。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后的都市人是被纷至沓来的物质、金钱和爱情所困扰的话,那么在这个经济平稳发展,物质和欲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中他们面对的则是另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精神性的压力和冲击。张欣长期置身于这座南国都市之中,其充分敏感的嗅觉早已感知到这微妙的变化,在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作品创作中将焦点投射到都市人生活状态和精神性分析当中,提出了对人性关怀的终极诉求。
此外,受科技的创新以及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新局面。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文学的创作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些许商业气息,当然,这不会阻挡着高雅精致的作品诞生,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欣赏品味极高的群体,但是“群众的趣味完全由境遇决定”[1]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众化,在这个发展步调极快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之余对于具有简单化、娱乐化、通俗化的文字阅读更感兴趣,很多作家也随之而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与步伐。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子化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纸媒的出版和发行较之以上世纪也出现了稍微的下滑,这对于一群习惯于坚持“纯文学”写作的作家们,不得不说是一轮新的挑战。在此之前,张欣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落入了程式化模式,面对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她及时对自身的创作进行了调整和反思,她表示愿意去写好的故事与读者们一起分享,张欣自己也曾表示:“我已经厌倦那种圈中写,圈内读,而后互相欣赏的文学。文学在我心中,必定要有一定的民众性……我只要求自己写的小说好读、好看,道出真情。不虚伪、造作或低级趣味”[2]。通俗化并不等于世俗化,张欣在小说的写作中仍然保留着对于都市人、都市生活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人们在张欣近期的作品中看到了都市生活激烈张狂,继而平淡,继而迷失、焦灼的一面,也看到了都市充满活力、旺盛发展的一面,张欣看到了都市中的物欲横流、人心算计,但是她的小说创作并不意在对都市人纷繁复杂的生活进行教育和评判,在反映着时代精神的同时对现实、理想与人性提出了新的拷问。
.........................
第二节独特的创作地理环境
张欣自 1984 年转业至广州后,就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中。广东广州,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一般来说,人们将广东省、海南省以及广西省的一些区域统称为岭南,从地理学的概念上来说“岭南”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岭南地处于中国最南端,北依南岭,南向大海,在古代,由于山岭的阻隔致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被称为“蛮夷之地”。但是到了明末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此时的岭南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正由于广东处于岭南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之中,最早接受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接触到西方工业精神文明,并在与江南和中原地区的逐渐交流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了明显的兼容性。另外,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地,其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外来文化以及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重商务实的精神也早已渗透到当地人的骨子里,以上的种种因素都使广东文化具备了开放兼容的视野和世俗化的生存精神。
身处岭南的广东在经济改革的新时期中成为了消费时代的风向标,当代广东的小说创作在商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张欣作为广东的代表作家之一,生活在广州这个大都市多年的她早已对广东文化精神的实质有了充分的了解。“文学总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生成并得到其存在理由的”[1],德国艺术家丹纳也认为,“要了解作品,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以及产生作品的环境”[2],“同一植物的种子散落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之中,它们会适应各自的地域,生出好几个变种”[3]。张欣作为一名作家,就好比一颗种子,当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扎根生活时,其创作自然会受到该地理环境的影响。张欣曾提到,“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常年生活在广东的北方人,这样的冲突让她十分容易对周围的生活产生敏感,她个人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个人化的体验。一个作家如果想要在其写作中深入细致,不乏血脉经络,是需要对所在的环境进行了解和有所沟通的,这就像是作画绣花时的底色,写作也一样,这样才会踏实,不至于飘忽不定”[4]。张欣都市小说的成功创作无不与她所处的都市广州相关,这座充满了都市生活感和深受商业浸润的城市,使她获得了足够的都市文学创作经验。
.........................
第二章张欣小说创作中的都市叙述
第一节现代都市生活感的营造
学者赵炎秋认为,“都市生活是需要定位的,它与中小城市生活以及乡村生活存在着质的区别,都市生活是由都市人的‘生产方式’和他们所具有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3]。“一般来说,人们对一座城市文化特性的识别并不是从抽象的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开始”[4]。“人们要想象、熟悉和了解一座城市,往往是通过城市的街巷建筑、风景名胜、历史遗迹、特色菜品等各种具体可感的实体来体会的,这是最为直接、最有效的途径”[5]。人们在都市生活中是通过都市中所存在的物质空间、地理建筑、街道风景、物质的符号以及生活的场景等来感知都市氛围的,这些独有的都市景观、物质符号以及一定的生活场景共同构成了都市生活中的必要元素,营造出强烈的都市生活感。张欣擅长于书写都市的现代性特征,其笔下都市图景的出现使人们感觉到与当下生活有一种强烈的贴近感,这是因为她能够熟练运用都市中具有标志性的物化景观以及能够体现都市生活特点的物质符号来呈现属于都市的生活氛围。张欣的小说创作以不断变化的现代都市生活为基础,通过对都市景观的描写、物质生活符号的塑造,以及丰富多变的、独特的南国都市生活场景的还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现代都市生活感。
一、华丽光鲜的都市景观与物质符号
“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还很少象张欣那样热衷于构造一个城市图景,而且善于运用城市语言”[1]的作者。一直以来,在张欣的小说中人们都可以随处见到满街的高楼大厦、高档的生活消费场所、豪华的别墅和公寓、熟悉繁华的街道和景点,张欣对现代都市人热衷于都市物质生活的追寻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这些色彩斑斓的都市景观满足了人们对于现代化都市声色物欲的幻想。
豪华的建筑是都市物质欲望的彰显,人们身处在香港狭窄的街道里却依然能感受到城市的色彩和活力,令人时刻都忍不住想要亲近这个欲望之都,那里的“远景和近景都是高楼林立,灯饰无处不在,犹如鼠色丝绒上缀满钻石”[2],牢牢地吸引住路过这座城市的所有眼球。都市里的住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都市漂泊者一直想要寻找心灵安定的隐形的场所。蒲教授所居住的“深灰色的临江公寓,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可以远观到大堂墙壁上的抽象派画作和造型华美的水晶灯,尤其是户外极其讲究的园林景致,便可知这里价格不菲”[3]。而《泪珠儿》里严沁婷拥有着五十万美金一套的公寓楼---盛世华庭,“楼房看上去很普通,暗红色的外墙踏实、沉稳,却不失王者风范。室内的布局合理,除了厅大房大之外,洗手间更是超乎寻常的大”[4],高楼大厦、私人住宅、豪华公寓等潜藏着一股令人无法抵抗的都市诱惑,透过高档的建筑物和住宅区人们看到了都市人的高品质生活。而孩子所就读的贵族学校也显现了父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泪珠儿和巴男、谢丹青就读的气派贵族学校里各种设施和功能配备十足,还拥有宽阔的运动场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对于人们来说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颜面和能力的最好证明。张欣十分注重对于都市物化景观的细致描写,是为了展现都市生活的奢侈和华丽,这些奢侈华丽的都市景观为都市人提供了多种生活消费选择,更加真实地表现了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下各种人群里萌动的欲望以及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亦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都市的发展风貌。
...........................
第二节浮华城市下的多样化叙事主题
进入 21 世纪前后,张欣都市小说叙述的主题逐渐向多样化发展,既讲述了繁华都市下的男女爱情故事,又不时将写作之手探向竞争残酷激烈的商海和险恶的官场之中,勇敢地直击社会性敏感热点话题,表现了她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在张欣的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南国都市景观的繁华美丽,也感受到在这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了大众文化对于小说的影响与渗透;我们不仅看到了人们对于金钱欲望不顾一切的追逐,也了解到到风光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与心酸,“写出欲望背后人对终极关怀的诉求”[2]。张欣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捕捉到社会的敏感性热门话题,在以商战、官场之争、侦察探案等为背景的写作中仍然渗透着对爱情的思考与描述,在对人性进行拷问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出对非功利性的人间真爱的强烈渴望。
一、喧嚣都市中的爱情纠缠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永恒话题,古今中外,众多小说的描写都难以逃脱“爱情”这一母题。尽管张欣一直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一名都市言情小说作家,但是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存在着若干个关于爱情的线索,生活在这个色彩斑斓的都市下的男女,都无法逃离爱情二字,张欣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改革所导致的都市人对于爱情观念的转变、在物质生活愈发充裕的状态下现代都市人面对爱情的态度,同时也作为一个增加作品可读性的关键要素,为其都市小说创作增添了不少色彩。
张欣曾经说过,“爱情是人类无法驱赶的心魔”[3]。九十年代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之中,男人们跃跃欲试想要抓住大好的时机准备大展身手,而作为女人,在她们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是爱情和婚姻,她们为爱而痴,为爱而狂,而女人一旦失去了爱情就像脱干了水分的青菜一般,完全蔫了。《谁可相依》里的莉莉早年与门当户对的志南相恋,本以为互相就是结婚的对象,谁知政治的变动一下子把两个家庭打垮,双方从此再不联系。受了伤害的莉莉找了同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钱书明结婚了,这个丈夫踏踏实实对她很好,但拥有稳定家庭的莉莉并不爱钱书明,并对这样的婚姻生活早已厌倦。直到志南的再次出现,她又一心投入了往日的恋情当中,成为了那个“出轨”的女人。沉浸于热恋中的莉莉可以抛弃她的家庭、付出她的钱财,只要能和志南在一起,可是在这个物质生活十分现实的社会里,这条道路实在是行不通的,一切都是因为钱,最终志南与富婆结婚而备受伤害的莉莉也回归现实。在商业社会中,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就没有根基,就算女人愿意为爱而现身,也要看男人是否愿意接受。
...........................
第三章张欣都市小说的叙事风格.......................................33
第一节平等宽容的叙事态度.......................................33第二节符合大众化阅读的审美趣味.......................................35
第三节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粤式方言和时尚的都市流行语.......................37
第四章张欣都市小说创作中的现实精神反思..........................39
第一节都市人生中的现实精神困境.................................39
第二节困顿中的精神坚守与追寻...........................................41
第三节苍茫都市中的人文精神关怀.....................................42
第四章张欣都市小说创作中的现实精神反思
第一节都市人生中的现实精神困境
物质现实与理想精神的取舍是张欣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张欣曾在部队受过正规的军人教育,因此崇高的理想情怀、怀有美好的人格品德都早已深深地烙在了张欣的生活轨迹中,当张欣转业回到广州以后,铺天盖地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人们利益当前、金钱为重的价值观念,使得张欣一下子也难以接受,陷入了迷茫与困境当中。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读者都可以看到张欣作品里的人物对于金钱欲望与精神道德之间的难以抉择和徘徊。这些作品里的人物有些最终屈服于物质现实,有些坚守自己的原则,其实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人们都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里物质的重要性。张欣在前期的作品中着重于展现都市生活的发展状态,呈现都市人在极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下价值观念的裂变、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对物质的疯狂与执拗。新世纪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发充盈,但是人类对与物质的追求又岂会因为足够而满足,这些人群当中又有极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知识分级分子,在物质和精神思想的长期双重压迫下,他们终究沦入到现实的精神困境当中。张欣通过作品表现了物质都市下的人们在现实生活困境中的迷失与精神徘徊的迷惘,深入地窥探都市现代人,尤其是生活于都市中的知识分子、职场人士等所出现的精神危机与困惑。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