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文学也是深刻反映出社会现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了诸多不同的文学形象,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与剖析,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主流价值观。在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史上,“科举制度”是重要的主题之一,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有评论曾认为,论清代小说家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当以《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为最 。尤其是《儒林外史》,堪称中国小说史上讽刺科举制度成就最高的小说。毋庸置疑,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逐渐失去其积极意义,反而沦为伤害整个社会的毒瘤。无数的仕子用自己的痛苦历程,指控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伤害。不同于其他主题的古典小说,控诉科举文化的小说大多源自作者本人的痛苦经历,在反思的过程中,还深刻的被文化、社会认同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笔下的科举文化对人精神世界的摧残也字字血泪,发人深思。本文探讨科举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以《儒林外史》中的代表人物周进、范进、严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际遇的知识分子,在科举取士文化下人格与命运的分析,使得我们对科举文化有更深入而详尽的了解。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
科举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以科举制度为主题的小说,叙述了读书人在科举文化下奋斗、生存、竞争的现实状态,以及这种文化对他们人格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人格与价值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以加深对科举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认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长期以来受到许多学者关注,涌现出从文化、文学出发,以身份、阶级等为主要关照的科举文化文学批评,这也体现出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研究的丰富与多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科举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探讨,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具体研究思路的指引下,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关注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与阅读。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这一主题呈显性与隐性的素材整合起来,使得文章积累起丰富的素材。二是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本文主要运用这一方法来把握科举制度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三是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以批判的分析科举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文章选题名为“《儒林外史》中科举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文本研读并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周进、范进、严监生,分析他们的人格和命运中一系列科举文化呈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探讨科举文化进入末期,如何摧残人的人格并扭曲人的价值观。本文通过讨论科举文化下,个人价值的实现、扭曲与幻灭,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社会等种种问题,揭示科举文化对人的毒害。这是文本研究的主要框架,且研究过程中贯穿着比较视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却也受制于文化背景、文学理论等的局限,这使得本文对结论的分析与总结有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上限制。限于篇幅,本文仅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从而难免会忽略其他很多问题,将研究问题化简,这一方面增加了论文的针对性,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忽略其他有用信息。此外,论文研究还受限于其他条件,如研究者的经验、知识背景等等,都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
目 录
绪 论 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3
第二章 封建科举制度概况 5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5
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6
(一)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制度的冲突 7
(二)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8
(三)弊端丛生的集权制度 8
(四)科举制度和文字狱对思想的钳制 9
第三章 科举制度下的畸形儿——以周进、范进、严监生为例 9
一、周进与科举制度——底层文人的缩影 9
(一)周进的出身与选择 10
(二)科举制度对周进的摧残 11
(三)周进的出路与反思 12
二、范进与科举制度——出路抑或末路? 13
(一)范进的性格剖析 14
(二)科举制度对范进的摧残 15
(三)人格的异化与扭曲 16
三、严监生与科举制度——慷慨还是吝啬? 16
(一)严监生其人 17
(二)慷慨与吝啬双重性格 18
(三)对科举制度下小人物命运的反思 19
第四章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异化及其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19
一、“八股取士”对人的思想的束缚 20
二、功利、虚伪、顽固的社会风气与腐败的社会现实 21
三、科举制度从鼎盛到灭亡 22
第五章 结语 23
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儒林外史》以众多知识分子为写作对象,并且塑造了诸多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探讨《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时,研究者们通常将周进与范进这两个典型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论述。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对八股取士推崇到迷信,甚而发痴、发癫的程度。在《吴敬梓心目中的文人丑相——以<儒林外史>的范进和周进人物塑造为例》,作者朱晓琳认为,吴敬梓突破了“文人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展示了17、18世纪中叶封建知识分子在求取功名和世俗生活中的挣扎与幻灭” 。“挣扎”与“幻灭”,这两个词道尽封建知识分子追寻科举道路上数不尽的痛苦与心酸。
从知名度看,周进远不如范进,但这二人却有相似命运。小说中,将周进描绘为沉溺于制艺,迷信经典,皓首穷经仍然难以自拔的人物形象。周进的生活贫困潦倒,大人物或是小市民都能放肆的羞辱他。即便生活如此不堪,周进仍然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许多文章分析了周进的性格与价值观。李蕙君认为,周进是典型的迂儒形象:思想受禁锢,古板不知变通;视八股文为经典,其他均为杂学;无生活能力,处事迂腐,等等 。还有学者从考据的角度,论证了周进形象的人物原型,加强小说针砭现实的寓意,并进而剖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还有的学者认为,周进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迂腐,但又厚道善良。困难时被肆意的羞辱,考得功名后也并没有报复或炫耀的行为。
....................................
第五章 结语
《儒林外史》中,作者描写了二百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着墨虽然不多,但形象却十分突出。在人物群像中,周进、范进、严监生,是具有自己独特之处的典型人物形象。作者通过描写他们与科举制度纠缠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人生,叙述了知识分子阶层被科举文化影响、甚至扭曲的价值观。
在科举文化的影响下,知识分子阶层道德沦丧,在八股取士的影响下,他们大多放弃了知识分子该有的道德操守,转而追求功名利禄。儒家的基本理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宽恕”、“孝悌”等,被知识分子所抛弃,他们实际上背叛了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而在这些知识分子步入官场后,往往进一步道德沦丧,奴颜媚骨、虚娇做作,穷奢极欲,这些都是道德堕落的重要表现。分析知识分子阶层道德沦丧的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科举制度本身,使得知识分子将儒家经典视为跻身仕途的敲门砖,而忽略道德修养;二是科举文化扼杀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又反过来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三是科举制度本身的缺陷,重选拔而轻监督,使得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利禄;四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本身,导致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道德腐败。
科举文化从鼎盛走向灭亡,封建制度也早已失去调节自身的能力。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道德沦丧的知识分子阶层大加贬斥,他向往传统的封建道德,却也意识不到封建制度本身,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清]吴敬梓著,易名,吴新苗点校.儒林外史[M].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 杨立琼. 略谈清代小说家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以《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为例[J]. 丝绸之路, 2011(22):90-91.
3. 朱晓琳. 吴敬梓心目中的文人丑相——以《儒林外史》的范进和周进人物塑造为例[J]. 美与时代旬刊, 2014(9).
4. 李蕙君. 談《儒林外史》中的迂儒形象─以周進、范進、馬二、王玉輝為聚焦[J]. 南華大學文學系, 2010.
5. 杜贵晨. 周进形象考论[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5):34-40.
6. 秦川. 明清小说之文士群像与社会风习[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74-83.
7. 王国昌. 谈《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思想性格的复杂性[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8(1):9-10.
8. 张祥浩.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7(2):37-39.
9. 江桂杏. 从《儒林外史》看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及命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6(11):27-28.
10. 杜桂萍. 同体异形:严监生、严贡生比较论[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10):95-99.
11. N Kim. The last 3000 years in China. Chapter 9: CHANGE OR NO CHANGE IN THE LATE EMPIRE? FROM THE MING TO THE HIGH QING (1368 - CA 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