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韩文学小说父亲形象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28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论文在大量查阅中韩相关文献资料和广泛了解相关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以八九十年代两国发展新时期为背景,对中韩两国文学史上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历史性、普遍性为基础,将两国的独立文学世界中的父亲形象放在两国代表作者们的文学类似性层面上进行研究。其次,通过找出八九十年代中韩两国小说中社会现象的共同性和区别性,从而提取了八九十年代两国小说中父亲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的诞生,来自父母血脉的融合,也即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人的“被抛”状态,出身和血统是人无法选择的自然存在。而自儒家文化为依托的封建社会始,中韩两国均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权制社会,社会文化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农耕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国家的统治、家庭的运转和个人的生存状态,因此,父亲在家庭中占有支配地位,而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就不单单是家长,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政治隐喻,父亲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精神成长和身体成长均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1.1.1 父亲形象的内涵与价值:一种传统、模式与网络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的比较研究呢?其价值如何?一是因为父亲形象是文学的母题,一种文学表达的传统,“既是人类普遍性问题、也是影响人内心的最基本的线索,还是形成生活基本的本质性意义”①。他所包含的人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使我们以小见大,去透视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父亲具有多重面孔,可追溯一个人的内心本性或深层精神结构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型;父亲既是生命发起的源头,又是生命流淌的河床,还是生命中权威、强大、欲望、威严与庇护的象征,所以,父亲形象也是各类小说中频繁出现又有待挖掘的命题。二是因为父亲形象具有丰富的能指和象征性意义,一种社会权力运作的模式。诸如国家体制机制的变革、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稳固与流变、守护神与破坏者等等,或是权威性的存在,或是献身性、慈祥性的存在,或是渺小、可怜的存在,父亲形象的悖论与吊诡之处就在于其蕴指的丰富性。从传统的封建社会时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性冲击,中韩两国社会的内在文化根基依然是儒家思想下的父权人伦秩序,变化之处在于传统东方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稳固的社会结构和父亲的权威性形象受到了“审父”、“弑父”意识的冲击,通过揭示此种变化与转型可以体察两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演变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三是因为父亲身份作为透视社会网络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父亲形象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一 方面可透视中韩两国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对父亲形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父亲形象变化与两国时代背景、文化思潮的密切联系,以及父亲形象变化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作家的价值观、审美趣味等等。四是因为父亲形象作为一种镜像可以从心理学层面剖析孩子与父亲、以孩子为代表的人与以父亲为代表的规则及权利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从文化、文学的角度剖析中韩社会现实与社会结构的固有元素。因此,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家庭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父亲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不但对两国文学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而且可以对中韩两国时代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必将对两国的当代文学及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八九十年代小说父亲形象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学界对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研究热度日益增强,研究成果颇丰,且呈现出研究方式多元化、学科跨度广等特征。
第一,父亲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寻根,侧重于透视父亲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和变化。如刘卫东的《20 世纪家族小说中“父亲”形象新论》,对“家族小说”中的传统父亲形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权威的象征,但在 20 世纪的现代文学中,父亲则大多处于“被告”的位置,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小说中的父子才建立起了新型的对话的关系;赵梦颖的《“重构”父亲的意义——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文学文本中的父亲形象书写》中以新时期父亲形象书写的两种修辞变换为切入点,考察了“父亲”形象的文学叙事如何与社会现实、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互动、同构及其间所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并以此说明作为“象征性行为”的文学叙事与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的关联;王宇的《20世纪 80﹑90 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三种父亲形象》将 20 世纪 80、90 年代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为批判视角(审父意识)下的父亲形象、民间文化视角下的父亲形象和传统中国文化内蕴中的父亲形象等分别阐释;尤龙的《家长形象: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现象——以石光荣、白嘉轩、康茹南为中心》以父亲的家长身份的视角对传统父亲形象进行了分析阐释,等等。20 世纪的中国,在现代时期(1919 年-1949 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先有列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入侵与渗透的背景,后有清政府内部变革、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族自救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反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封建社会传统父亲形象已经土崩瓦解,但传统文化仍然以巨大的心理惯性维系父亲摇摇欲坠的权威形象,“审父”意识逐渐形成;在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 年-1966 年),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家庭意识形态基本吻合,“重构父亲”形象是这一阶段文学思想的主流;“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中国再次陷入新一轮的文化断裂,这不但是国家的灾难也是人们无法抚平的创伤记忆,于是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启蒙主义思潮、人道主义复兴、美学大讨论等思想影响下,文学也开始了对父亲形象从弑父、审父、寻父等不同视角进行表现和解读。总体而言,国内现有研究资料中,从历史分期角度对父亲形象的研究,以突出不同时期父亲形象的特色、归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亲形象的地位和总结父亲形象的变迁为旨归,以此概括时代特征与文学书写父亲的发展趋势。传统与现代交织并进,对父亲形象褒贬不一,在断裂与承继中探寻父亲形象的意义。

..............................

第 2 章 父亲形象:中韩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考察与对话

2.1 父亲身份的图腾: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记忆
在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记忆中,父亲形象大多是被理想化的形象。父亲作为一种神话原型,蕴藉着一种图腾崇拜,他们大多是神祇的象征,携带着太多的人类祖先对生命、生活乃至文明诸多方面的宗教信仰或文化理想。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是西方世界的希腊神话,还是包括中韩两国的东方古老神话中,父亲形象与父神崇拜息息相关,这可追溯至中韩两国的文化之根以及中韩文化的互通共融之处。
2.1.1 父亲形象的原始记忆与中韩两国的文化之根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作为第三代众神之王,是统治宇宙至高无上最伟大之神。同时,宙斯也具有父亲的身份,这种父性身份使他具有绝对统治性与权威性,神话所创造的理想型父系权威还表现在不同程度赋予了男性独特的生殖能力,强调男性可以独立完成后代的繁育,强化父权崇拜思想。在宙斯的众多子女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便是从宙斯的头颅中诞生的。这种神话描写站在父系社会的角度,打破了传统文明中母性的孕育性,塑造了全能的父亲形象,加强对于父亲的生殖崇拜,是对父权的绝对追捧,是父系文明的发展的产物,是远古文明中的父神崇拜思想的重要依据。
中西方神话中的父亲形象的共同点是:理想的父亲形象往往在神话故事中被奉为同神一般的人物,具有高尚性与绝对权威性。父神崇拜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是人们对于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膜拜性表现。父亲形象伴随父系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的象征,这其中包含了先民对人类祖先、文明和历史的皈依,是一种文化理想。但在希腊神话中,一方面父亲形象是神,其神性是超越性的,具有普遍的意义,且较为乐观;另一方面,他们都有凡俗男子的一切优点与缺点,如善与恶、爱女人、嫉妒等。相比较而言,东方文明将父权至上和神话相结合,表现出对父神的崇拜和对先祖的敬畏,中国神话中的父亲形象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代表社会权利和秩序;韩国神话中的父亲形象是神,但不表现凡俗男子的缺点,同中国神话中的父亲形象一样有着神圣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威严。
.........................

2.2 东方儒教的传承:中韩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相遇的土壤
中韩两国古代社会均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洗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封建社会中的父亲形象不再如原始社会中是高不可触的神祇,而是逐渐衍变成现实生活中的领导者角色。在中韩古代小说中,父亲形象代表着君权父权,象征家国一体的最高秩序的决定者,同时,父亲形象又代表着慈爱的长者,是“仁义”、“礼治”、“忠”、“孝”等东方儒教思想的传承者。这也是我们进行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父亲形象比较研究的逻辑前提,毕竟,早在古代小说中,中韩两国父亲形象的文学表达就具有相同之处。
2.2.1 “仁政”“礼治”:中国古代小说父亲形象的权威指向

在中国,父亲形象的发展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核心观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其中“仁”是核心,“礼”是规范,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仁”体现在政治上即是强调“德冶”,孔子把“仁”引入“礼”之中,“礼治”即为“德治”,主张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显而易见,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以“礼”去实现“仁”,这一“德治”的过程强调的便是秩序性,是通过思想秩序、道德秩序去完成行为秩序、社会秩序的规范性。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无论是严父形象还是慈父形象的塑造,都是一种封建家长的威严与尊严的符号化象征,这是因为父亲形象的书写离不开男性独尊地位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古代社会是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血缘伦理社会,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元,国家是皇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的秩序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而五常为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政治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父亲的权威性也蕴含其中。《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和家庭的缩影和范本,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大致可一斑窥豹。
..........................

第 3 章 文化语境: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审父意识发生的机遇与选择 .............. 48
3.1 历史汇通:八九十年代中韩文坛转型中的机遇与异同 .............................. 48
3.1.1 改革开放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思想解放浪潮 ............................ 48
3.1.2 产业化发展与八九十年代韩国文坛的民主化运动 ............................ 51
第 4 章 文学理念: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审父意识理论的共鸣与异质 .............. 71
4.1 主观自我的存在: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审父意识的主体性探索 .............. 71
4.1.1 “我是一个先锋派”与中国作家主观自我的非理性思考 ................ 71
4.1.2 “我更依靠记忆来写作”与韩国作家主体自我的潜意识书写 ........ 75
第 5 章 审父母题: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中父亲形象性格的并置与对照 .............. 96
5.1 渎父与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中父亲形象性格的审判 .................................. 96
5.1.1 暴虐的父亲:凶恶暴虐、丑陋颓废与人性道德的沦丧 .................... 96
5.1.2 猥琐的父亲:唯利是图、怯懦自卑与父亲价值的丧失 .................... 99

第 8 章 父亲镜像与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父亲形象比较的价值意义

8.1 “审父”的选择:思想启蒙与中韩现代性追求的承前启后
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启蒙理性无疑促进了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腾飞和发展,当科学的利剑将人类中心主义发挥到极致,现代性的弊端也彰显无余,在此意义上,审父的批判意识也充满寓言地直接指向了权威、中心和固化的思维。中韩现代性追求的承前启后就不单单是思想的启蒙,也意味着审美的救赎,因此,审父的批判意识是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思想启蒙的里程碑,但审父的先锋叙事却与八九十年代中韩作家主体经验高扬的殊途同归,审父的矛盾困惑则不仅是八九十年代父亲形象书写的张力和悖论,更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暧昧和含混。
8.1.1 审父的批判意识与八九十年代中韩小说思想启蒙的里程碑

社会和文学的关系是文学社会学争论的核心主题之一。但是对于社会和文学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把社会性现象或文学性现象当成一个范畴进行单一化实在是非常复杂和抽象。也是因为社会和文学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无论什么形态都具有相互性的纽带关系。这在社会和文学里早已包括语言这个要素方面上,就可以得到证明。因为语言是个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手段和媒介,因此可以认为其本身就具有社会性的特性。
审父作为八十年代集中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这种现象是基于社会思想启蒙带来的文化批判意识的书写,八十年代中韩文坛皆受到思想启蒙的潮流,强调文学要反映人情、人性等人道主义思想,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流入文坛,由此,一系列反传统非理性视角的,追求心理真实的文学理念的创作纷纷呈现。这其中具有突出代表的是以塑造父亲形象为主的作品,作家以审父母题的书写反思父辈们的存在价值,找寻失落的父性。而这些也构成了 80 年代文坛的审父意识的批判性。在思想启蒙的大背景下,80 年代中韩作家的写作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其中,80 年代审父对于思想启蒙的价值意义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和现实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