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汉语儿童文学小说主题分析(1947-1997)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3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将在整体把握内蒙古儿童小说的发展脉络和创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作家和作品基于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上的儿童小说主题在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英雄形象塑造、民族文化 表达方面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汉语儿童小说主题及其变迁过程进行精准说明。

一、以爱国爱党为主题的内蒙古儿童小说(1947—1966)

(一) 以热爱新中国为主题的儿童小说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新旧交锋的历史转折时期,从旧的历史时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老一代作家还处在为适应剧烈变动的时代而调整写作路向,而在新的土壤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也需要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不仅数量少,而且创作质量也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新中国的诞生为内蒙古作家的成长和小说创作队伍的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蒙古儿童小说创作就逐步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的主潮是解放后新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新一代群众的思想变化。这种历史发展趋势逐步开始影响大批内蒙古儿童小说创作的作家,作家们开始创作与时代主潮相适应的内蒙古儿童小说。于是以热爱新中国为主题的小说被大量创作出来,这些小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帮助内蒙古人民建立起强烈的政治信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精神。

内蒙古著名的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分别用蒙、汉两种文字创作了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论其作品的全国知名度,则首推儿童文学作品《小钢苏赫》(1960)。1960 年 4 月敖德斯尔创作并发表的汉译本短篇小说《小钢苏赫》(1960),受到了全国各族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小钢苏赫》(1960)是敖德斯尔在儿童文学上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小说里敖德斯尔以热爱新中国为主题,表现了继承着内蒙古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的新一代小牧民快乐健康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后新一代内蒙古牧民儿童的成长风貌。小说也引导读者看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歌颂了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给内蒙古儿童生活带来的全新改变。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内蒙古草原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新一代牧民儿童生活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着新思想的哺育。敖德斯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不仅看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人畜两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还看到了在国家发展、时代进步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牧民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国家、积极向上的崭新风貌。正是如此,时代的风貌打开了作家情感的阀门,决定了他这一时期的儿童小说主题,即多是小主人公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因此,敖德斯尔不但第一篇儿童小说就描写了一位草原上的内蒙古儿童小钢苏赫,

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儿童形象,并由人物形象彰显小说主题。
..........................

(二)以革命斗争为主题的儿童小说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内蒙古小说家敖德斯尔、其木德道尔吉、哈斯巴拉等作家继续进行儿童小说创作的同时,又有一些其他作家加入了儿童小说创作的队伍。小说的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增加,而且主题和内容也更加丰富,但仍以革命斗争为汉语儿童小说的常见主题。
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其木德道尔吉的《带铃铛的小狗》(1959),巴·格日勒图的《日记本》(1962),敖德斯尔的短篇小说《雪花飘飘》(1964),还有云照光的中篇小说《蒙古小八路》(1963)。1962 年哈斯巴拉开始在《花的原野》杂志上连载小说《故事的乌塔》(1964)。这标志着内蒙古儿童小说领域里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作家的写作范围以及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供开掘的主题维度等都有了扩大和延伸。整体来看,小说的创作主题可以从儿童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得到较为充分完整的表达。无论是清朝末年内蒙古人民斗争生活中的少年儿童形象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抗日革命、解放战争中的儿童形象,再从热爱草原、热爱五畜的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到他们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学习的儿童形象,都曾出现在内蒙古儿童小说中。作家们随着社会的变化开始深入研究儿童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和思维模式,并由此创作更加适合儿童阅读的小说。还有些作家们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观念的注入,具有明显的教育维度,凡此种种都使得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儿童小说走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内蒙古作家云照光的中篇小说《蒙古小八路》(1963)、哈斯巴拉的中篇小说《故事的乌塔》(1964)为标志,内蒙古儿童小说创作主题开始转变为以表现革命斗争为主流。
云照光作为在革命战争中成长的作家,他的专长并不在儿童文学。然而,作者当年是一名真正的小八路,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耳闻目睹,让他对战斗前线和战火当中的英雄形象有着切身的感受,自然就在作家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令人难忘的印象。他便用恰当的文学艺术形式将当年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参加革命的经历表现出来。他所反映的少年儿童斗争生活的小说不但以鲜明的教育主题、独特的民族风格及儿童心理为主要特色,还在小说中对战争与和平进行了深度思考。因此,《蒙古小八路》(1963)在内蒙古儿童小说中不愧为艺术和思想都比较成熟的优秀之作。
............................

二、以革命建设、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内蒙古儿童小说(1966—1985)

(一) 以服务人民、改造环境为主题的儿童小说
内蒙古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大片抗日革命根据地,东部地区是解放较早的地区,这里的蒙汉人民继承了光荣的革命斗争的历史和传统,在颂歌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想继续将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并希望借此对地区儿童进行综合思想教育。以为人们服务为主题的儿童小说很自然的成为一股创作大潮。20 世纪 70 年代初,杨啸的中篇小说《红雨》(1972)问世,使干涸的内蒙古文学看到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红雨》(1972)是杨啸农村少年三部曲作品中的其中一部,当时的写作潮流和趋势往往是写“走资派”和“向走资派夺权”。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几乎停滞不前,小说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关联不大,让文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和质地。不同以往的是,《红雨》(1972)却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农村少年红雨,在公社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农业生产活动,他在奶奶和村里长辈的教育和指导下健康茁壮成长,用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改变了农村缺少医生的现状,为此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小说开篇写到:
“春天,连绵起伏的五龙山换上了新衣裳。蔚蓝的天空中,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嘎嘎叫着,向北方飞去。宽阔的山谷中,小河的冰化了,流水闪着碎银子一样的光。山坡上,小草从土里拱出了嫩芽儿。桃树、杏树、梨树、海棠,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花骨朵。放眼四望,这儿,那儿,到处插着鲜艳的红旗。社员们在紧张地劳动。有的在修梯田,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撒粪,有的在耕地。镐掀飞舞,犁铧闪光,鞭声清脆。远处,不断传来咕咚咕咚的炮声,震得大地微微颤抖,那是水利工程地上在放炮开山哩”。
正是北方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的心情也如同春天般富于活力、具有投身于生产的热情。这是红石峡乡枣林坡村的农村生活,也是当时我国新农村生产建设活动的缩影。小说开篇就把人物和环境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情节上实现自我代入,近而对这个环境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红雨这个儿童形象有一种想要去了解、想要去认识的冲动,也更容易让读者们对这个儿童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最终传达出儿童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热情。
..............................

(二) 以个人成长、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儿童小说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结束了长期的左倾思想,使得党的工作冲破了原本冰冻的局面,拨乱反正成为党和国家新的工作目标。之后,又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1976 年以后的儿童小说主题方向主要是以儿童个体成长和民族团结为关键词,内蒙古儿童小说也开始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波涛汹涌的长河,这一长河沿着新的历史时期所开创的更宽广的河道向前奔去。
《鹰的传奇》(1978 年)是杨啸所创作的一部超过 65 万字的长篇巨著,由《觉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峦》、《愤怒的旋风》三部分构成,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儿童小说。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描述内蒙古草原上曾经的革命历史,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矛盾和时代本质,并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鹰的传奇》是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小奴隶莫日根等牧民们所经历的苦难斗争。同时,这也是一部成长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代党的干部的成长历程。
《觉醒的草原》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地区革命为创作的主要背景,通过刻画莫日根个人形象,充分地表现出草原人民在革命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歌颂与赞扬草原这段独特的历史时期中蕴涵的无畏的时代精神。小说讲述的是草原小奴隶莫日根如何英勇无畏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展现了草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历史风貌。莫日根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莫日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逐渐在斗争中成熟。莫日根对敌人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内蒙古人民对敌人斗争的历史,也是这个民族革命斗争的缩写。

《深情的山峦》主要是对内蒙古蒙汉民族群众团结一致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回顾和描述,并以故事主人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来深刻凸显这一时代背景所具有的深刻意义。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莫日根和他的伙伴从内蒙古草原出发到延安圣地的一路艰辛,

以及在途中发生的一幕幕关于蒙汉人民对他们给予帮助的生活故事。让读者看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状况和心理活动,看到了当时农村牧区的社会生活,以及深深蕴藏在人民心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还有对邪恶的蔑视和正义的人格力量。小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莫日根的大智大勇和不屈不挠的优秀品格,揭示了内蒙古新一代儿童对传统精神的新发展,也表现出了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团结的主题。

..........................

三、以人格培育为主题的内蒙古儿童小说(1985—1997)........................ 29
(一) 倡导追求幸福的儿童小说.......................... 29
(二) 呼吁热爱生活的儿童小说....................... 33

三、以人格培育为主题的内蒙古儿童小说(1985—1997)


(一) 倡导追求幸福的儿童小说
20 世纪 80 年代,在这个全新发展的历史时期中产生了不少的中长篇小说。比如,那顺的《鞭子》(1986)、齐·敖特根其木格的中篇小说《我的奶奶》(1988)等。老一代作家杨啸、杨平、哈斯巴拉、毕力格太、乔澎声等依然在创作儿童小说,并且数量也不少。杨啸的中篇小说《友谊的种子》(1986)、《君子兰开花》(1987)、《高飞吧,天鹅》(1989),短篇小说《爷爷当了副业队长》(1986)、《轿夫的后代》(1985)、《医生的女儿》(1988)、《友谊的鲜花》(1986),儿童小说选集《花蕾集》(1987)、《君子兰开花》(1987)先后出版。毕力格太的短篇小说《最美的图画》(1987),乔澎声的短篇小说《驼鸣红柳》(1988)、《寒夜奇遇》(1986)、《春驼》(1990)、《老奶奶的欢乐》(1989)、中篇小说《龙眼的秘密》(1988),这些小说都是以新时期蒙汉族儿童追求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作品构思精美、意蕴丰富,显示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同时,作家们都在努力变换不同的创作角度,对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观照,希望在儿童小说主题上有新的突破,取得更高成就。
杨啸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创作了《珍贵的种子》(1987)(收录于短篇集《笛声》)、《火苗》(1987)、《童年的伙伴》(1983)、《高高的大青山》(1980)(收录于短篇集《火苗》)四篇短篇小说。这四篇小说是以农村牧区作为小说背景,以追求幸福生活为小说主题。虽然四篇小说主题相同,但是每篇的情节结构却迥然不同,这是杨啸在进行儿童小说创作时的别具匠心之处。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