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本文从路内小说的“非线性”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非逻辑”特色的揭示,通过对他作品中的“非线性”情节结构、“非线性”叙事方式以及路内“非线性”书写的得失等内容的解读,来探讨路内小说这一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路内小说中人物性格命运的“非逻辑”特色
(一)路内小说中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在中外文学史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且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在少数,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曹禺笔下的繁衡、周朴园等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作家笔下得到了完整体现。鲁迅在说到《红楼梦》的价值时指出它“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可见,突破人物好坏、正反框架的局限是经典作家们所推崇的。刘再复说:“作为最复杂事物的人的性格世界,其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现实性语言和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他还说:“性格的组合过程,就是性格的各种元素围绕着性格基本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模糊集合过程。”这就是说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不对称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和拼凑。而刻画人物,离不开时代环境作为背景烘托,人与环境的关系又是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马克思、恩格斯曾论述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们提出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观点,即它们之间的双向运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运动。社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人也一直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在这种相互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性格也时处在变化当中。路内笔下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的捉摸不定、模糊性特点就是人不断适应时代环境,时代环境也不断改变人导致的结果。
在路内的“追随三部曲”中,作者讲述了以路小路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历程,随着路小路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路小路的性格也一直处在变化当中,这种变化是不遵循因果关系和非逻辑的。路小路说:“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某些人认为我很善良,很有培养前途,很值得和我说话谈心,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我完全是个垃圾,除了去糖精车间上三班,再也没有别的事可干。这种困惑几乎弥漫在我的整个青春年代,可以当作是个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来思考。”
.......................
(二)路内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混沌状态
路内是一个经验型作家,他的小说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更倾向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他笔下人物的心理呈现出一种混纯、说不清的状态。混沌作为一个古老的术语是和混乱、无序、整一等联系在一起,后来经过科学的发展,混沌就秦与“非线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联系在一起。混沌理论慢慢渗透到文学中则与后现代语境有密切的联系,而“混沌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不确定性、复杂性等与后现代主义宣扬的不确定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等观念不谋而合,冲击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诸多核心观念”。路内的文本也是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产物,而他笔下人物的心理常常呈现不确定、说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等状态,这和混纯所说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非线性”紧密贴合。
昆德拉说:“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在路内的文本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自我存在之谜的追问可谓时时存在。路内的追随三部曲中,路小路在知道只能靠暴力解决问题时,他不无悲观地说:“我的问题是,不做暴民,究竟去做什么,究竟该洗心革面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找不到答案。”在面临工厂改制,要被调去工厂倒三班的时候,他坐在白蓝家下面的台阶上想:“我想起自己二十周岁了,一事无成,坐在这里,不久之后就要去上三班造糖精。这种生活不是我要过的,但我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自己也不知道。”路小路在枯燥无聊的青春中,他不断自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断寻找自己该去哪里,但这却像个无解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在面对这些问题和挫折时,他应该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路小路却没有,他只是在不断追问、不断妥协。他在对人存在的追问中,在不断寻求自我位置时,却在不断异化的空间里找不到自我、迷失自我,因而人物的心理呈现混沌、不确定状态。《云中人》中的夏小凡即将毕业,但是当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他也会问自己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是这个问题也找不到答案。夏小凡说:“过去几年,我始终处于一种迷惘状态,但正如一个本来就无路可走的人在雾中迷失了方向,迷惘于我而言更像是缓冲。”
......................
二、路内小说中的“非线性”情节结构
(一)故事情节因果关系的弱化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代表作《小说面面观》中,给情节下过定义,他说:“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果‘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出一定的时间顺序,追求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和环环相扣性是构成传统线性叙事情节的基本部分。但随着人物日益成为小说叙事的中心对象,随着人物心理的进一步挖掘,以故事为主的传统叙事模式便受到了冲击,这时候人物的主观感受或心理活动就成为了情节的主要推动力,而这类情节则不再过分强调因果逻辑关系,而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和无序性。
再现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随机性,表现人物细腻而微妙的内心活动;揭示真实生活的凌乱、无序、琐碎,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变迁,这些都是路内小说的基本主题。在路内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还原中,我们会发现弱化情节因果关系是他常用的策略。这一叙述方式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故事结构的非完整性上,即故事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却呈现模糊甚至空白的结果。“结尾省略情节,也是情节淡化的一种表现。”在《云中人》这部带侦探意味的小说中,故事的结局就给我们留下了空白,即故事只交代了小白失踪的原因,但小白有没有真正失踪或者说小白最终是生是死仍然是个链。当敲头案的出现让夏小凡以为小白的失踪跟这个恐怖事件有关时,作者又立马安排了斜眼男孩的出场来制造故事的悬念,并且安排了齐娜、咖啡店女孩、网吧女孩等人物的出现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作者似乎忘记了小白这个人物。寻找到最后,作者在文末并未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即小白的失踪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也即作者的追專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事情。作者故意在结尾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进行再创造,这就打破了读者对完整、统一故事的期待,使读者的期待在一片迷惘中瓦解。
...............................
(二)偶发性事件对情节行进方向的改变
小说的情节来源于生活中复杂的矛盾冲突,而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许多意想不到和巧合,所以情节就是在必然与偶然、期待与发现的反复中形成和发展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前言中说道:“偶然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哀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偶然性对情节行进方向的改变在中国的小说中屡见不鲜,如老舍的《骆轮祥子》中,祥子买车命运的三起三落正是因为作者安排了出其不意的偶然性事件,才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也正是因为一切巧合和冥冥注定,才导致最后的悲剧结局。作家们很好地利用了情节的偶然性来丰富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这些偶然性的情节给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审美体验。
在路内的小说中,他继承了前辈作家们对小说情节偶然性的利用,这些意想不到的事件丰富了小说人物的性格,表现了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主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但与前辈作家们不同的是,在对偶然性的利用上,路内笔下的那些巧合、偶然却与情节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即他笔下的那些巧合只是一些无序、随机发生的事件,这些偶然性事件使原本的情节变得凌乱而琐碎。在传统小说中那些偶然性事件则使情节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情节之间虽有弹性但总体上仍然符合因果逻辑。“传统小说中的巧合情节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在故事层面上朝一个特定事件前进,一旦巧合完全发生,便达到故事高潮,这一事件就是人物之间的发现行为和他们对于彼此出身故事的建构。与之相反,后现代巧合仅是一种反情节手段,只有小说故事世界之外的读者才能够通过观察其中的共同点,建立一种重要的关系网络,但在故事层面上并不存在有意义的、情节为主的相互联系。”路内小说中那些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巧合与偶然,实际上是对叙事进行线性关联的抵制,从而使文本呈现“非线性”的无序、凌乱。
....................
三、路内小说中的“非线性”叙事方式........28
(―)叙事时间的倒错............28
(二)多重叙事空间的非逻辑关联.............31
(三)多重叙事视角的无序转换...................34
四、路内小说“非线性”书写的得失................38
(一)路内小说“非线性”书写的独特之处................38
(二)路内小说“非线性”书写的不足.......................41
四、路内小说“非线性”书写的得失
(―)路内小说“非线性”书写的独特之处
在路内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颓废、冷漠、伤感、苦难、戏谵、温情的创作主题,这些基本上都延续了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时代风格。路内自己曾说过,对他影响很深的作家有福克纳、马尔克斯、塞林格、昆德拉、马原、余华、苏童、王小波等。从路内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语言来看,我们的确能找到这些作家的影子,但在效仿前辈作家们的基础上,路内的作品还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风格。路内的小说虽然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但是在路内的作品中他依旧保留了事,而不仅仅是叙,即“非线性”叙事只是作为经典线性叙事的对立面而存在。在先锋作家们的作品中,他们则抛开小说叙事中故事这个事的核心,使叙事变成了有叙无事,为了叙述而叙述,他们对经典线性叙事的形式有一种解构的意味,即呈现为一种反线性叙事的形式。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献给少女杨柳》,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等一系列先锋作品,它们完全颠覆线性叙事,沉迷于叙事方式的实验中,给人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先锋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不再如传统文学一样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以扭曲、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梦幻、变态,纷纷进入了先锋作家们的笔下,以镜像的方式成为着先锋作家们‘心灵’中的‘真实’世界。”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路内小说的“非线性”文学书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