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科幻小说里的科技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1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崇拜意识

科幻文学既是一种浪漫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很多优秀的科幻小说都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发展轨迹。科幻作家往往凭借科技这一神奇元素去创造一个虚拟的情境以便更好地展现科技进步带给社会的重大变化与变革。

在中国的社会文明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无不给落后的中国以强大的支持。人们利用科技武装自己,抵御外侮;使用技术发明造福自己,解决饥饿和疾病问题。科技在人类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幻小说与科学技术紧密的联系,也使其成为歌颂科技,渴望科技带来更好发展的有力武器。

一 民族危难时代的“科技救国”诉求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题材的小说从来都占了文学的主体。这种文学创作传统根深蒂固,因此当人们看到“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两字时,便会与不切实际的“空想”甚至是“胡思乱想”联系起来,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科幻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产生抵制情绪。同时,科幻小说往往以遥远的未来、外星人、星球探险等为题材,更令人觉得有脱离现实、无中生有的感觉。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在读者接受上遇到的最为现实的问题。但是中国科幻小说在创作发展中一直立足现实,早期创作最为关注的就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却出现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闭关锁国”的清王朝领略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陷入困境的中华民族,一边深受封建制度的黑暗统治,一边又遭受着西方列强野蛮的侵略。在这种残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人志士,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从思想上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解放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晚清时期,科幻小说在中国土地上萌芽,开启了科学启蒙救国的文学创作之路。作为新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热情。他认为文学是唤醒民众、启发民智最有用的“利器”,而科学小说(科幻小说)是传达科学思想和实现文学思想启蒙的最好的文艺形式。他于 1902 年和 1903 年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心游记》,并在《<月界旅行>辨言》中阐明了“科学小说”独特的社会功能:文学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科学小说要“经以科学,纬以人情”,即以文学传播科学,目的是思想启蒙,改良群治。之所以选择小说这一文学形式,鲁迅先生也详细地阐述过:

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卷,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

惟假小说之力,被优孟之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

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强国”心愿

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中华民族驱除鞑虏,实现民族独立,同时还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国富民强的任务。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举。虽然,我们取得了政权的独立和社会的安定,但是困难依然摆在眼前:工农业生产落后,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甚至连温饱都达不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穷苦潦倒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存信念依然坚定,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依然高昂。受政治意识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影响,依靠科技改造自然、发展经济,摆脱落后贫穷是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心愿。

五十年代,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舞了一批科幻作家极尽想象的力量,抒发对科技改善人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赞誉。在展示科技带给人类美好未来方面的集大成者当属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未来人类在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方面美好的发展前景。

但这一时期,许多科幻作家在选题方面,总体体现为“农本主义传统+工业主义欲望+政治挂帅+意识形态主导”,但更多地倾注于农业、养殖业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时期,科幻作家们深知,吃饱饭和穿暖衣才是人们最关心也最切实际的事情。

1955年,迟叔昌创作了他的科幻小说“处女作”——《二十世纪的猪八戒》,后经过润色、修改,把篇名改为了《割掉鼻子的大象》。作者曾坦言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粮食的短缺,因而有了“猪似象”以解决吃肉难的创作想法。小说描写的国营农场所培育的新品种“白猪——奇迹72号”着实让人吓一跳,普通的一头猪两三百斤重,而“奇迹72号”长足了,一头可有两万五千斤重。作者以夸张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那就是我们要发展科技,要振兴民族经济。之后,迟叔昌又创作了同样题材的《大鲸牧场》,在汪洋大海里放牧鲸鱼,让它们加快繁殖,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财富。这一时期,体现出科技推动农业生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科幻作品还有:肖建亨的《蔬菜工厂》,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水果蔬菜以工业化的方式快速生产;叶永烈的《石油蛋白》(《奇异的蛋糕》),描写利用石油蛋白作为原料来生产食物;鲁克的《养鸡场的奇迹》和《鸡蛋般大的谷粒》,几十斤重的“驼鸡”和鸡蛋般大的“水稻金皇后60号”等,这些作品都洋溢着对科技的美好畅想,幻想着科技能带给人类无穷而又不可思议的奇迹。

第二章 中国科幻小说中关于科技破坏自然的反思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一种强有力的物质力量。科技的不断更新,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然甚至整个宇宙。正是由于我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才加快了我们开创文明社会的步伐。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进步,就没有今天文明社会的优越生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正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科技发展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福音”,科技的美好形象越来越遭到世人的质疑。

在所有的文学类型中,科幻小说最能体现出科技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各种影响。在许多人眼中,“科幻就是关于技术影响的文类,科幻作家对科技发展及其后果非常敏感,凭着这种敏感,他们可以透过繁复的生活表象,察觉到当时的某种技术在未来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研究科幻小说我们不仅要看到科技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科技的另一面,我们必须带着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走进科幻的世界里。

中国科幻小说在涉及科学技术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一开始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的。科技强大的物质力量加速了社会地高效发展,也让人类获得了更完善的生活条件。但怀着对社会现实高度关注的精神,九十年代后中国科幻小说逐步走上了关注科技负效应的道路。

一 自然环境危机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自然。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服从的心理,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祛魅,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加深,人类支配、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欲望也开始膨胀起来。

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强大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使人类具有了“支配自然力”的神奇力量,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依赖与敬畏走向对立与征服。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学技术、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文学类型,它在描述未来世界发展的可能性中,更是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和生态危机等主题比宇宙探险和星球大战更贴近现实,也就更容易进入科幻作家的创作视野。

当我们的社会进步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时,生态危机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而在科幻文学的创作天地里,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科幻小说谈论的重要话题。因此,当自然环境面临破坏或正在遭受破坏时,科幻作家本着“警醒梦中人”的人文精神义无反顾地探讨起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中,科幻作家不仅描述了技术时代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种种现象,而且还带领读者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去挖掘生态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 人类生存危机意识

人类在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已经荡然无存。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人类逐渐陶醉在征服利用自然的“伟大胜利”中,完全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制约力和威慑力,忽视了人类已面临着生存危机的现状。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迟卉其作品《无穷无尽的大地》中就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当你征服自然、向大地索取的时候,自然满足了你;但是当自然向人类索取时,我们也不得不付出代价,甚至是更为严重的代价。人类往往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界更长远的发展,最终在盲目和无知中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中国科幻小说在处理自然生态的题材时,不仅关注人类科技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反思生态破坏的深层根源,还在科幻文学创作中想象未来生态失衡后的人类生存窘境,以引起人类对科技应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把文学与大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把文学审美与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联系起来”,这既是中国科幻作家的创作宗旨,更是中国科幻作家关注生存、关怀人文的价值体现。

作为一位坚守“科学技术至上”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许多作品仍然体现出了科学技术“神话”下对自然环境的忧虑。同时,他还尝试如何在自然环境破坏后创造一个新的生存环境以供人类延续自己的生命。这种富有技术性的新世界建构甚至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已扩展到了整个宇宙。如小说《微纪元》中写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外部环境,但为了生存,人类又不得不通过科技力量将自己缩小在特定的安全罩内以保全生命;小说《地球大炮》中描写了大陆资源枯竭和自然环境恶化到了人类已无法忍受的地步,人类最终被迫向宇宙空间迁移。

当人类以残忍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生态造成了难以实现自我修复的地步时,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便开始了。而对人类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自然资源掠夺殆尽、生存必需的水、空气、温度和陆地也不复存在,自然对人类的恶行似乎发起了反抗,决心同人类一起走向毁灭。人类文明进程中璀璨一时的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和古楼兰文明皆在人类的短视行为中走向了衰落。令现代人更加惊恐的是,生态破坏与生存危机已不仅仅是局部文明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全世界、整个地球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科幻小说中关于科技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批判............. 22

一 关于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 22

二 关于科技对人类个体的影响 ......... 26

第四章 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观评价.............. 32

一 关注科技——提升素养与关怀人文 ........... 32

二 反思科技——回归人性与憧憬未来 .................. 35

第四章 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观评价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充满幻想的文学样式,渗透了科幻作家对整个宇宙的关注和思考。它不仅具有一般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由于科技要素的加入使得科幻小说还具有一般小说所不具备的科学的启迪性和警示性。

中国科幻小说作为舶来品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期间更是经历了众多社会变革时期。八十年代,更是由于政治原因,几近失去身份。但是,凭着中国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和科幻迷们的热情和支持,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逐步走上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今天的科幻小说,科学性和文学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仅结构宏大、内容庞杂,而且意象丰富、思想独特。对于科技的认识和见解也更为全面。这使得科幻创作相比较传统科幻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发展。这种突破使得中国科幻文学更具人文性,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现代性的色彩。

一 关注科技——提升素养与关怀人文

鲁迅先生说过:“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任何一个作家都没有权利去逃避现实,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知识分子,更是社会价值的坚守者和社会现实的批判者。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处世观念、人生命运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兴亡乃至人类的终极价值意义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发展和社会的不断繁荣进步,科幻作家们以更开阔更深远的目光审视科幻创作和科技的关系。在思想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对科技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渐趋成熟的过程。曾几何时,科技被当作无所不能的神器,有了科技,中华民族可以更快地站起来;有了科技,中国人民可以更快地富起来。但是,科技发展得太快,还没等我们静下心来弄明白这一切,许多科技带来的危机却已然摆在了我们面前。但是,科幻作家不是一批只会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的人,他们秉承“文以载道”的创作精神,用想象与现实相融合的创作方式向读者传递一种心系国家社稷和万物生存的人文精神。正如韩松在北京世界科幻大会上所说的,“在中国创作科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还和挽救经济落后国家的努力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文学、科学和哲学之间搭建起桥梁,将幻想融入现实,以想象的故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道理,或是赞美科技的神奇,或是反思科技的危害,或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是担忧人类的生存窘态??

结 语

科幻小说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新生儿”,和其他文学类型一样,都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不同之处就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想象艺术,它在展开情节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使用科学的逻辑推理。科幻小说虽不是讲解科学知识的专业书籍,但它能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促进科学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又能警醒人们正确地认识科技,适度地利用科技,警惕科技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幻小说能给人以遐想、启示和力量。因此,在中国文学界,促进科幻文学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科幻文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为我们探索当下的现实提供了文本资源,使得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所处的文化和时代,一个历史、现在与未来相交融的时代”。因此许多科幻作家有意将作品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不让作品过于游离于现实之外,因为贴近生活的作品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虽不久远,创作水平也不及西方,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意义重大。它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创作范围,而且让众多的中国读者在本土作者的作品中看到了科技的双重力量;它不仅让人因科技的神奇力量而崇尚科学,而且以奇妙的幻想警醒世人慎用科技,居安思危。可以说,中国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很注重对科技应用的回应,探讨科学技术带来的益处和问题。它的创作既展现出了作家煽动想象的翅膀驰骋于宇宙星空的梦幻之旅,又体现出了作家关注现实、关怀人类大生存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科幻小说作家眼中,现在与未来是联结在一起的,没有美好的现在,未来的美好图景就不复存在。

但事实的确摆在眼前,“当今时代已经不复具有现代社会的稳定性,其根源就在于现代主义伟大的创造:科学与技术,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人类的文化”。因此,在我们的科幻作品中,现代主义必胜的信念似乎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恐怖战争、生态灾难、道德败坏和人性异化而烟消云散。

探讨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技观,立足文本中科技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来展现科技的重要影响力,尤其侧重科技负效应对自然生态、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人类本性的破坏作用,其目的就是希望读者看清科技进步带给现世和未来的重大变化,以期更多的读者能感受到子孙后代因为祖辈父辈的错误思想、盲目行为而将面临无数困境,从而能从源头上遏止这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